启蒙运动篇1
1、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为欧美资产阶级***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法国大***爆发,推翻专制王朝,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专制统治。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近代科技进步。对外传播至亚非拉地区,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的斗争。
2、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和改革;也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影响,如鼓励了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改造社会而斗争。
3、戊戌变法受启蒙运动影响最大的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启蒙运动篇2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为资产阶级***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三次思想***运动。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的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而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战争与法国大***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启蒙运动篇3
《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是这一庞大的写作计划《秘密文学作品大全》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一部《启蒙运动的生意》讲述狄德罗《百科全书》的出版史,第二部《法国大***前的畅销***》关注18世纪法国地下***书市场里热销的书籍本身——书的鉴定、书的扩散以及书的文本,第三部《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则是对普遍性的***书出版与销售的研究。事实上,《启蒙运动的生意》对于达恩顿关注的最重要主题——启蒙运动究竟有多深入地渗透进法国社会——有更为切实地回应。《法国大***前的畅销***》由于将重点放于***的内容(这本书也刚刚由华东师范大学出了中文版,书的第四部分“‘哲学书’简编”就是节选了三部当时最走红的***《开放的特丽莎》、《2440年:一个梦想,假如梦想不虚》、《杜巴利伯爵夫人轶事》),引起读者的好奇自是不在话下。《旧制度时代的地下文学》虽然也有一个颇具魅惑感的书名,但是它对于当时整个书籍市场的辨析和描述却时时透出严谨的学术色彩。
阁楼文人的仇恨
第一章《高贵的启蒙,卑下的文学》立刻将启蒙运动带入尘世(而非教科书作者所描述的那种纯净的舆论氛围),从18世纪作者的视角审视它,因为这些梦想着功名和金钱的狂热的作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想要填饱肚子,养家糊口,出人头地。达恩顿以如今并不算很有名的启蒙运动全盛期的哲学家絮亚尔为例,描画了那些掌握特权处于上流社会靠年金养肥自己的学术精英们,他们业已爬到社会的顶层,享受着每年一万或者两万里弗尔(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收入,以及旧制度最后的时光里的所有快乐。但另一方面大量散布在格拉布街上的作者却陷入文学无产者的状态中,这些被伏尔泰称为“衣衫褴褛的乌合之众的文学贱民”哪怕稍具才气就梦想着成为哲学家,他们从外省涌入巴黎,他们自己无力从事任何有益的工作,他们靠写诗和梦想生活,死于穷困潦倒。小克雷比永,一个巴黎警方的书籍审查官员,据说每年给四万到五万本诗歌小册子签发警方许可证。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作者根本没有出路,因为绝大多数的机会都被旧制度中无处不在的特权阶层剥夺了,他们陷入穷困之中,并非因为他们的早期作品比较激进,而是因为以垄断为特征的旧制度阻止他们进入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蜗居在阁楼上的文人仇恨旧制度的激情被点燃,恰恰是他们构成大***的生力***,在他们的激情中裹挟着启蒙思想的碎片和个人欲望的洪流,伴随着***一代新的精英被创造出来,而他们在穷困潦倒时炮制的大量小册子,则为他们日后在国民大会上滔滔不绝的发言拟好了底稿。
旧制度本身培养了它自己的掘墓人
第二章《格拉布街的密探》挑选出格拉布街上狂热小册子作者之一的雅克-皮埃尔·布里索作为研究个案。布里索是大***时期吉伦特派的领袖之一,自1779年8月31日以来,他一直与纳沙泰尔印刷公司通信,这些信件记录了布里索转变为一个小册子作者的过程。布里索最初的信件激荡着年轻人的热情,立志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哲学家,但到1784年他的热情消弭于沉重的财务负担之下。书中全文引用了布里索1784年10月22日寄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一封信,以下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正采取步骤使我的《法律哲学藏书》在法国获得许可,并且很肯定我能够得到这一恩惠。为此,请立即通过贝桑松的驿站马车寄两套已装订的第六卷到第九卷给巴黎警察总监勒努瓦先生,以及第十卷,如果已经付印的话。
它表明,布里索能够从警方的手里把之前被扣押的书籍弄出来,而且很可能是通过巴黎警察总监勒努瓦的关系。在达恩顿看来,这封信大致可以解决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即布里索有没有做过旧制度时期警方的密探,并从中获利。随着大***时期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越来越激烈的斗争,对于布里索充当过警方密探的指控一直没有中断过,当然,布里索的反驳也总是底气十足,充满了英雄式的悲壮色彩。他不断地要求指控者拿出证据,因为他知道,关于他的警方记录已经因为巴士底狱的陷落而消失了,他的密友曼努埃尔(大***后接管警方部门)将记录交给了他,“同时告诉我,没有任何关于我的东西应该留在警察的牛粪堆里”。达恩顿通过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而且对这些资料本身都有缜密的合乎逻辑的分析,基本将布里索充当过警方密探的指控坐实,但是达恩顿的目的似乎又不仅仅在于吸引眼球的揭秘报告,而是从深层心理来观察这些***者进行***的隐蔽动机,无论如何,是旧制度本身培养了它自己的掘墓人,因为其阴暗的统治也培养了那些不计后果的阴暗的反抗者:“密探活动败坏了他,在败坏他的过程中,证实了他对旧制度的仇恨。他肯定唾骂过那些控制这个体制的人,他们先是妨害了他获取荣誉的努力,接着,又把他变成了密探,以此来羞辱他。”
极为普通的雇佣文人
第三章《逃亡中的小册子作者》的主角叫勒塞纳,如果不是因为他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1780-1784)和纳沙泰尔公司频繁往来的生意信件,如果不是达恩顿以这些信件为原材料撰写学术著作,他将完全消失于历史的茫茫黑夜中。勒塞纳只是那个时代一个极为普通的雇佣文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和自己苦心撰写出来的各种异端小册子,四处寻找出名和赚钱的机会,但是最终作为个体的他们都彻底泯灭了。但是达恩顿指出,也许正是这些雇佣文人完成了将启蒙观念通过哲学家的思考而传递到读者手中的过程。勒塞纳们汇编、浓缩、推广和兜售启蒙运动,犹如他的生命取决于它——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启蒙运动就是他赖以糊口的食粮。根据纳沙泰尔公司保存的信件,勒塞纳是由另一位著名的学者达朗贝尔推荐给纳沙泰尔公司的,此后勒塞纳每周至少写一封信给纳沙泰尔公司,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各种出版书籍和杂志的建议。同时,他在信中还不忘将自己打扮成正直的文人共和国的公民,他和他的合作者在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信中担保彼此的美德,但是很快他们就因为战利品而***,并在随后给纳沙泰尔公司的信中诋毁彼此的道德。如果有更多的才干、金钱和运气,勒塞纳有可能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哲学家神甫,但“我们被受诅咒的环境驱使,驱使得非常残酷”,他堕落为一个逃犯和弃儿,在肃杀的冬天步履蹒跚地奔波在乡间,靠施舍过活,化名东躲,以逃避密探的追捕。就勒塞纳而言,他是否在大***中起过作用现在不得而知,因为他在1784年失踪了,但是这个籍籍无名的狂热小册子作者仍旧具有代表性,他在信中流露出的狂躁气质和隐藏的愤恨情绪恰好解释了大***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那是对一个腐败已经渗入每一个人内心的制度深深的本能的仇恨。
启蒙运动篇4
我知道波普尔是从他的一本讲演集《通过知识获得***》(范景中、李本正译,中国美术学院版)开始的。在一个“知识”及“理性”都受尽西方及本土后现代主义奚落的时代,波普尔在这本书中自始自终坚持自己是“启蒙运动最后一名追随者”,坚持自己是一名“理性主义者”,“信仰真理与人类的理智”。当然,这不意味着波普尔“信仰人类理智的全能”,并不意味着他希望自己和别人都成为“纯粹理性的存在物”。(《西方信仰什么》,《通过知识获得***》中国美院版第238页)更重要的是,波普尔自始至终坚持“批判理性主义”立场:“你可能是正确的,我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我们的批评性讨论不能使我们明确决定谁是正确的,我们仍会希望在讨论后对事物看得更清楚。我们都可以互相学习,只要我们不忘记真正重要的不是谁正确,而是我们更接近真理。”(同上第239页)
波普尔作为启蒙运动追随者和批判理性主义者,坚持从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科学理性立场出发,进而认为是人赋予生活、赋予历史以意义,从而同黑格尔之流的历史理性主义者划清了界线,后者往往为“预言家”和“救世主”们提供了合法性论证。(《通过知识获得***》同上第181页)另一方面他坚持,个人的尊严只有在自由批评的氛围中才能得到体现,具有真理意味的见解只有在公共批评空间中才有可能自由形成,从而同专以“知识即权力”论(尤其在汉语语境中)搅局的后现代主义者划清了界线,后者把人们对“真理”的探索偷偷换成对各自“动机”的探索。(《框架的神话》,同上第84页)
在人类的各种权利中,思想自由可说是唯一真正的天赋人权。我们有理由像斯宾诺莎一样骄傲:能对国家***生杀予夺的却无法剥夺顾准的思想自由。然而,波普尔指出:思想自由“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我们需要别人,以便使我们的思想受到检验,弄清我们的哪些观念是正确的。批评性讨论是个人思想自由的基础。但是这意味着,没有***治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自由。因此,***治自由成为每个充分运用他的理智的条件。”(《西方信仰什么》,同上第242页)尽管谁也无法剥夺我们的思想自由,但万马齐喑的时代究竟是悲哀的,没有一个公共批评空间,没有思想者之间的自由交流,思想自由必然是残缺的不充分的。
处身于西方语境里的波普尔认为,“批判理性主义”因其内在逻辑注定要与一切传统相冲突相决裂,但归根究底,“理性主义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批评性思考的传统、自由讨论的传统、简单清晰的语言的传统、和***治自由的传统。”(《西方信仰什么》,同上第242页)在波普尔看来,自由主义是一种传统,并非***治***和社会***的产物,更非洒热血抛头颅的产物。于是文化相对论者底气十足:既然本土缺乏自由主义传统(但从不缺少庄子式的“自由”),那么,国人命中注定只能谈“纪律”,不能谈“自由”了。我以为汉语语境中的自由主义传统虽然“稀薄”了点,却并非全无血脉。且不说自孔子倡“有教无类”以来绵延几千年的私学传统,单是明清之际遍及江南的文人社***运动,晚清维新变法以降的结社办报热潮,多种诠释版本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毁誉交加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启蒙洪流,九十年代至今的学院派自由主义思潮(我先前在一首小诗里讥之为“罐装自由主义”实在有失厚道),无一不在为本土自由主义传统培本固元。我们虽然无法预测本土自由主义传统何时才能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却能断言:自由主义作为人类普遍伦理之一决非任何风刀霜剑所能戕害的。
波普尔信奉“批判理性主义”,却从不认为它是唯一的普世宗教或普世真理,从未主张把它载入宪法条款。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问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麦克米伦:西方人究竟信仰什么?后者回答是信仰基督教。波普尔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回答,西方社会“不是基督教社会,和它不是理性主义社会一样。”“基督教要求我们达到只有圣徒才能达到的行为和思想的纯洁性。建立富于基督教精神的社会的大量尝试归于失败,其原因即在于此。它们总是,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容异说,导致狂热。不仅罗马和西班牙可以讲述这样的故事,而且日内瓦、苏黎世和许多美国基督教的实验也如此。这些实验教导我们,敢于实现人间天堂的那些人多么容易地会到达地狱。不待说,不是基督教的观念导致了恐怖和残忍,而是关于唯一的统一观念的观念,对一种统一的和唯一的信仰的信仰,导致了残忍和恐怖。由于我自称为理性主义者,我认为,指出理性主义的、罗伯斯庇尔的理性宗教的恐怖主义,如有可能,甚至比基督教或***教或犹太人的狂热的恐怖主义更糟。”(《西方信仰什么》,同上第246页)波普尔的告诫不仅对因小安或大富而有意无意地忘却者,对因无知和愤激而莫名其妙地憧憬者,是一剂不可或缺的良药,而且对一切奉“市场”为唯一宗教,奉“发展”为唯一真理的伪自由主义者,是一帖不可多得的清醒剂。针对柏拉***提出的“谁应当统治”这个***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波普尔指出:无论是“哲学家为王”的柏拉***式答案,还是“人民为王”的卢梭式答案都是错误的,因为问题本身是错误的。正确的提问应该是“应当授予***府多大权力?”或“我们如何才能这样发展我们的***治制度,即甚至无能的和阴险的统治者也不能造成过多的危害?”换言之,***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约束与平衡的问题,***治权力的独断专行如何用制度控制的问题。(《西方信仰什么》,同上第255页)
由此得到一个推论是:没有什么理想***治、理想***体、理想国家。波普尔说:“对我们来说,只有两种***体:被统治者不用流血就可以摆脱他们的统治者的***体,和被统治者若想摆脱他们的统治者,只能通过流血才能摆脱的***体。这两种***体中的第一种我们称作民主***体,第二种我们称作暴***或独裁。”(《西方信仰什么》,同上第255页)西方人选择民主***体的理由,不是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地行善,而是因为它能最少程度地作恶。
启蒙运动篇5
(一)启蒙运动直接促成启蒙文学的产生
启蒙运动的核心内涵是理性主义,理性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知。理性主义认为应当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识。理性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当中,从事工商业的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商品经济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商业活动受到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严重限制的现实状况,使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自身***治上和经济上的被压制的地位;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王权的需要形成了启蒙运动产生的阶级、社会基础。启蒙运动的主导力量是一部分追求理性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启蒙运动主导力量的根本原因是在欧洲逐步异化并偏离基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由于受到世俗贵族势力的渗透而逐步腐化。因此,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直接促成了启蒙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使得启蒙文学带有思想***治倾向
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斗争的年代。因此启蒙文学从产生开始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并同***治理论主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众多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学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治主张,这给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带来了鲜明的***论性特征。为资本主义制度鸣锣开道,向封建制度本身进行猛烈攻击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的重要时代使命和历史特征。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对文学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促成以思想主张为主流的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顿等人的推动下,对世界的认识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对上帝进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这些大胆的思想主张为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一时间,倡导怀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在文学作品当中,将普通的个人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并号召人们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和生活,成为当时的启蒙作家普遍反映出来的思想主张。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使得文学成为***治理论载体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形式在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通过作家本身的思想观点和文字描写显现出鲜明的***论性特征。这一时间内,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担起了启蒙作家的功能。卢梭、洛克、孟德斯***和伏尔泰等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治领域形成了现代西方***治学理论,这些***治理论主要通过当时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1.形成以民主思想为主的文学
卢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卢梭通过文学形式折射了他的这些主张。《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是他的两篇着名的文学作品。《忏悔录》与以往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该书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质、感情和性格特点。卢梭在《忏悔录》中以诚恳直率的态度完整地记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内心动态的各个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会契约论》,将这些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治主张集中总结和反映了出来。在***治主张中,他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和社会的形成是个体为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所形成的总体。国家中每一个个体的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存在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基于这样的分析,国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在***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在国家当中应当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够奴役其他人的权利。当国家不能保证自身利益时,个体可以选择离***家。国家***治权利的形成是公民为实现个人利益将公共权力提交给一些具有决策能力的管理者的过程的结果。由于公民推举***府的初衷是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公共权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职责和义务。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学体现
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主张是自由平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治思想理论当中英国***治学家洛克旗帜鲜明地主张自由的观点。洛克以基督教神学作为依据,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天赋人权中主要包括的权利有追求个人幸福权、生命权和财产权。洛克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向上帝赎罪,上帝赋予人们自由意志。人应当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们思想的自由和***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伤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国家应当保障个人利益的观点也包括个人追求合法权利的观点,因此也蕴涵一定的行为的自由主张。在基督教神学的视野下,人类具有原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向上帝赎罪的过程,因此人的本质是相同的,人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这一神学观点也为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在理性主义得以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这一观念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出来。
3.法治思想和分权制衡思想形成的***治文学
启蒙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样身兼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孟德斯***是法制和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当中,他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渐描述开来。在《论法的精神》当中,孟德斯***提出了社会***治的基础应当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的主要观点当中,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相应的规律,上帝在创造世界与规律之后就让世界按照规律进行运转,而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的规律就是社会的法律,社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运转。在基督教神学当中,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们在面临一定的特殊环境时就会产生犯罪的可能。***府组成人员同样也有可能违背公共利益而以权谋私,因此应当进行分权制衡以对***府进行约束和监督来保障公民的利益。
三、启蒙运动对欧美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西方现代文化的***思考精神
理性精神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对事物进行推理以进行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当中,人们应当具有充分怀疑的精神,敢于突破旧有传统进行创新,鼓励人们大胆怀疑。这种思想主张促成了西方现代文化中的***思考精神的产生。西方现代文化中强调的***见解的思想观念来源于理性精神,并在西方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在西方的教育模式下,人们被鼓励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开拓,勇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使欧美思想文化层面充满了进行自由交流、大胆创新的氛围。
(二)西方文学中人本主义的产生
人本主义是在启蒙思想当中占有重要成分的观念。理性精神本身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推理和认知事物。在人们的认识过程当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被充分调动和运用。人作为思考主体的价值和尊严应当被广泛认可尊重。在现代欧美文化中,这种产生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的观念已经广泛推广。现代欧美社会强调的人道主义、人权等观念就是在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目前,在欧美各国,人道精神已经被广泛认可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死刑的废除、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广泛建立和发挥作用都是人本主义的重要表现。
(三)西方文学中个人价值的体现
由于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建立的重要基础是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在现代欧美文化中被广泛肯定,***人格也因此在现代西方文化思想中被广泛肯定。个体的***性是人们进行理性精神指导下的***思考的重要条件。***思考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个体的***作为实现条件。在社会生活当中,民主的***治环境也为个体实现价值和尊严提供良好的现实保证。
(四)选举文化的产生
在欧美社会当中,强调自由平等和民主法治的***治思想氛围是思想文化重要的特征。经过大***和欧洲的广泛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欧洲现代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民主***治制度。代议制民主所产生的选举文化,已经成为欧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人民实现***治诉求的方式已经逐渐多元化并得到充分的拓宽。人们通过具有法律保证的参***渠道表达自己的***治主张和见解,也更加促进了欧美文化中的其他诸如重视法制和契约等特征。
另外,经过启蒙运动建立起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也为欧美文化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中强调的公平交易和诚信精神广泛存在于欧美文化生活当中。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共道德标准在西方社会当中正占据着越来越主要的位置。但欧美各国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异性。现代欧美文化可以被概括为西欧文化、南欧文化和东欧文化等基本形态。由于启蒙运动长期以英国和法国为核心,因此法国和英国等国具有的理性精神更加明显。南欧文化具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倾向,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法治精神弱于西欧国家。东欧国家相对其他国家比较缺乏民主精神。
四、结语
欧美社会生活的形态深刻地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已经基本变成现实,启蒙精神的思想内核已经成为西方各国的重要精神特质和内涵,对西方社会发展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J].学海,2011(01).
启蒙运动篇6
一、从产生的背景看
文艺复兴于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兴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孕育成长。居意识领域支配地位的教会对西欧文化的垄断,僵化了人们的思想,这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格格不入,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神学世界观, 改变教会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创立为自己服务的新文化、新思想体系,以彻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展开了在意识形态里反对封建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18世纪时,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却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推动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对封建意识形态和专制制度本身发起全面的批判。因此,启蒙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是资产阶级结束旧制度的舆论准备。
二、从斗争形式上看
文艺复兴时,新兴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没能够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从斗争形式上,文艺复兴是收集、发掘和研究被湮没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借古典文化中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因素来作为同封建王权作战斗的思想武器。
启蒙运动是根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世间事物的思潮,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王权、神权。
三、从指导思想看
文艺复兴以“人性”为中心,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否定神的绝对权威,强调发展人的“人性”、价值和力量的愿望。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王权、神权。启蒙思想家们宣扬天赋人权思想、人民主权论,强调人生自由,不分等级地位,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言论、宗教、信仰与自由,这就否定了等级特权。他们认为人权自由只能靠法律来保障,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提倡法制论,这就否定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启蒙运动对神权的批判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彻底,他们提供了无神论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权。
四、从成就的侧重点看
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大的当属文学和艺术,出现了“文学三杰”和“美术三杰”,他们几乎成了文艺复兴的代名词。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许多不同于中世纪的特点,艺术家们反映现实生活的人,歌颂人的力量,刻画人体的健美,赞扬人性的复苏,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人文主义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完满的体现。
在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在***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领域都有较大的成就,但最突出的是***治学。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为未来社会描绘了美好的蓝***,批判和否定一切不合理现象,按照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阐明了经济自由、***治平等及国家机构、***体、法制等方面的要求和主张,勾画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立国原则。孟德斯***的“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提倡开明的制宪,甚至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
五、从产生的影响看
启蒙运动篇7
启蒙运动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积极参与,这一时期的音乐生活显得活跃空前,市民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加,音乐的活动场所也不在单一集中于贵族的府邸,剧院。音乐厅的建立也和古老的私人音乐对立起来。不但如此,乐谱出版,乐器制造业也日趋繁荣,音乐作品的印刷发展神速,而大多数出版物都面向广大的业余爱好者。接着就出现了音乐新闻业,18世纪中期专门提供音乐信息,评论,批评的杂志,文选类书籍也犹如雨后春笋,而这一时期成就了欧洲最早的史论***书和最早的中世纪音乐论文集。这些都为新时代中新音乐的创作与演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其二:随着大量中产阶级地位的上升,18世纪经历了艺术和学识最初的几步。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核心市场,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开始考虑到面对的不只是艺术家而还有一部分广大的群众。小说和戏剧开始描绘的不全是贵族和国王,而开始将平民生活搬上舞台。而启蒙运动使得一些音乐家们也终于摆脱了被贵族,教会所奴役的命运。是启蒙运动使他们走向***,自尊的道路。
其三,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着新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在启蒙运动前期,当时法国最为盛行的是被称之为“正歌剧”的歌剧形式,也是在贵族中最为盛行的。市民化的意大利喜歌剧发展到真挚淳朴的格鲁克歌剧,从海顿充满生机,热爱生活的交响曲、四重奏,到莫扎特深入灵魂的抒情作品,都明确的反映着启蒙运动思想家所宣传的进步思想与“回归自然”的美学原则。人们习惯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就是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所代表的风格概括起来,作为这一时代的音乐特征。在这个时期,鲜明突出的主调音乐风格已经占居绝对优势,一些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比如交响套曲,奏鸣套曲,室内乐四重奏等等已经近于成熟,在形式上逐步达到完美境界。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对于音乐艺术观有着较为深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一定是把“建立在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这一最终功利目的放在第一位。因此在他们的眼里,如果音乐不能承担这种责任那么它就是毫无意义的。音乐史上有一些专门形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即“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和“情感风格”,他们与已处尾声的阶段的巴洛克风格同时并存,反应了18世纪音乐风格演变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对新兴的,更为轻快的活泼的音乐风格的概括。第三种是我们所熟悉的“情感风格”,这种风格脱胎于“华丽风格”,但是更加注重内在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多的外在修饰。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精练、朴素、形式结构清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增强并逐渐深化。在音乐创作方面,体现出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典范。
17世纪末期,在巴黎的集市上流行着一种兼有歌舞,说话以及器乐伴奏的戏剧,常常采用听众们熟悉的民间歌曲或者流行曲调填写新词而成。早在16世纪末,圣·日耳曼庙会剧院已经出现了用流行歌曲的曲调填词来演唱的滑稽戏,人们把它当作是法国喜歌剧的雏形。大约1674年的时候,一种有木偶表演的小型歌剧问世,后来发展到由演员来代替木偶登台,演出了载歌载舞具有戏剧或闹剧因素的音乐性的戏剧,被世人称作做“讽刺歌剧”或“滑稽歌剧”。
另一方面,自18世纪初,欧洲的正歌剧就已经现出了很多明显的弊端,从而遭到了人们的反感。比如歌剧的本身背离了艺术的理想和思维,暴露出演员不顾剧情的发展而去刻意炫耀技巧,异变成了那种夸张造作的形式;不管是作曲家、听众、还是演员都沉湎于虚饰、浮华、飘渺的时尚中;以及对阉人歌手的过分崇尚,常常因为一位歌手的喜好,作曲家要为之创作出数量惊人的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华丽的服装,浮夸的舞台更是必不可少。这些弊端的种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和欣赏的乏味,也真正背离了歌剧的音乐艺术理想。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格鲁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启蒙运动篇8
西方经历了两次工业***,第一次工业***发生于18世纪的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它创造了工厂体系;第二次工业***发生于1880-1920年间的美国,以电力、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为标志,它创造了垂直性的联合公司。垂直性的联合公司不同于工厂体系,因为它不仅组织生产,而且统筹广告、营销和消费。“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引起人类社会在经济、***治、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的变化。”“第一次工业***从体力劳动中榨取剩余价值,第二次工业***则依赖高等教育、科学和脑力劳动。”
与此大致相应,西方经历了两次现代性。第一次现代性又称“朴素”的现代性(simple modernity)。在第一次现代性中,人们生活在第一次工业***中,生活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阶级界线分明,等级观念明确;任何决策都以科学知识为根基;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相信自己无所不知;对工业对自然、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大多熟视无睹;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传统的,并热衷于集体生活,强调团体的重要性。第二次现代性又称“反思”的现代性(reflectivemodernity)。在第二次现代性中,人们生活在第二次工业***中,生活的目的不再限于物质需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已经相当强烈;阶级界线开始出现松动,等级观念走向崩溃;决策也变得多元化了,责任(respon,sibility)和问责(accountability)的概念形成了,谁制定决策,谁就要承担责任,并有可能被“问责”;科学知识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这时的科学充满了矛盾和差异,有时令人无所适从;而人们依然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但又开始反思知识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社会福利制度和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出现。
如果说启蒙运动是第一次工业***的产物,是第一次现代性的标志;那么可以说,精神分析是第二次工业***的产物,是第二次现代性的标志。精神分析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启蒙运动倡导理性,精神分析鼓励非理性。启蒙运动注重意识,精神分析注重无意识。启蒙运动强调纪律和自制,精神分析主张放任自流。启蒙主义向往秩序,精神分析则肯定失序的价值。此外,启蒙运动“认为普遍高于特殊,理性高于情绪,公开高于隐私,持久高于短暂”,但精神分析及其促生的现代主义则把特殊、情绪、隐私、短暂置于普遍、理性、公开、持久之上。仅以短暂为例,在启蒙主义者那里,转瞬即逝、变化莫测的经验毫无意义,但波德莱尔则把转瞬即逝、变化莫测的经验界定为现代性的核心。精神分析设计催眠法、自由联想法,其主要目的是让人暂时摆脱一切“理性”和“自制”的束缚,回归感性和放松的状态。
“启蒙思想家_的初衷是阐明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律原则和道德原则,因此从来没有想到,要建立一套用以解释个人生活的特殊性的心理学。”精神分析则不同,它从启蒙运动推崇的普遍性、公开性、外在性、必然性、静态性、意识性走向了自己器重的特殊性、隐秘性、内在性、偶然性、动态性、无意识性,试***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黑暗面”。精神分析是对人的绝对自由的肯定。之所以把这种自由称为绝对自由,是因为它摆脱了一切外在因素的束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社会”出现了,“自恋文化”形成了。如果说第一次现代性把主体视为理性得以安身立命的场所,而理性则是普遍的和必然的真理,那么,第二次现代性则把主体视为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而具体的人置身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屈从于历史的偶然,拥有独特的个性。
二
精神分析在第二次现代性中发挥的作用,类似于加尔文主义在第一次现代性中发挥的作用。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早期加尔文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因为它使人们认识到,通过工商业活动赚钱盈利,是天经地义、合理合法的事情。加尔文主义促成了信奉者的个人转型,即对家庭的重新认可。之所以说它是“对家庭的重新认可”,是因为,传统的基督教遵奉耶稣的教诲,纷纷离家出走,加入精神团体。但新教对家庭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家庭是魅力意义(charismatic meaning)的容身之所,是日常经济行为的发生之地。新教还赋予日常经济行为以某种伦理品格,认为从事日常经济行为是“天职”(calling)。那时,人的生产和生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家庭就没有一切。它是“无情世界中的避难所”。自我只能寄身于家庭,走出家庭,自我就会被异化。但那时家庭并不被视为真正的私人领域,而只是对残酷的社会制度的补偿。但随着第二次工业***的到来,随着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出现,生产与生活开始分离,家庭的性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生产的社会化使家庭不再具有经济的功能,使家庭成为私人生活的温床,成为深层欲望和乌托邦想象的温床。
即便如此,精神分析还是鼓励人们认识家庭的危害,勇敢地走出家庭。弗洛伊德认为家庭是一个“童年的古老意象”,督促自己的追随者放弃它,以便确立更为个性化、私密化的纯真的自己。“精神分析最初的历史目标是去家庭化,就是使个人摆脱无意识的权威意象。权威意象原本根植于家庭。”人与家庭的分离,人与社会的疏异,深化了人的私人体验,使人对孤独的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代主义的艺术、哲学和***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兴旺起来的。
三
与第二次现代性相比,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性存在着诸多缺陷。第一,启蒙运动强调自制(self-control)而非自治(autonomy)。自制即自我克制,它是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自治则意味着自我决定和自主管理,是自由的终极目的。第二,在启蒙运动那里,男尊女卑意识依然严重。它认定女性在性格和心理方面存在缺陷,无法与男性平起平坐。第三,启蒙运动维护自然等级制和社会等级制,认为现代民主社会的正常运作,离不开这样的等级制。
精神分析则反其道而行之。第一,它深化了自治这一宏伟的理想。自治就是自由,包括天马行空的思想自由和随心所欲的行动自由。它不受出身、习俗、经济地位和社会等级的限制。第二,它深化了我们对男女平等和妇女***的认识。在18世纪,妇女***意味着男女权利均等,因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理性的存在物,都具有共同的特性。男人是戴着男人面具的女人,女人是戴着女人面具的男人,男女并无差异。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多数女权倡导者不再强调男女的共同特性,而是强调女性在性别上与男性的差异,并认为女性有其独特的美德。比如,一个没有女人的家庭是不圆满的,因为男性通常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缺少女人的温顺,没有女人的折中,所以常常造成家庭的苦难,甚至灾难。女人的温顺、折中,即其独特的美德。
女权倡导者还强调女性的性经验的个体性。精神分析虽然具有男权中心主义的倾向,但还是为女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如,精神分析认为,性别的差异并不在于其解剖学特征,而在于它“对性对象的选择”。一个男人,即使从解剖学的角度看,的确是男人,但如果在中选择了男人,他的性别就有可能是女人。同理,一个女人,即使从解剖学的角度看,的确是女人,但如果在中选择了女人,她的性别就有可能是男人。我们当然未必同意这样的见解,但它至少颠覆了以前的基于生理解剖学的性别差异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两性差异打开了方便之门。
但我们又必须看到,精神分析虽然是第二次工业***的产物,是第二次现代性的标志,但就其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而言,它的二元性十分明显:它一方面深化了启蒙运动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启蒙运动追求的目标的实现。比如,尽管精神分析推动了人们对女性和同性恋的文化理解,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它又常常是女权主义和同性恋的邪恶劲敌。了解了精神分析的历史,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再比如,即使精神分析督促人们走出家庭,在家庭和社会之外确立自己的身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精神分析的制度化和常规化,精神分析还是变成了“顺从文化”(conformist culture),甚至蜕化成了以母亲为核心形象的意识形态。凯恩斯式福利国家就是这样的意识形态。
这种二元性还表现在,精神分析在维护还是拆解自然等级制和社会等级制的问题上态度暖昧。在这方面,它没有提出任何***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但它对等级制得以立足的“权威”有着深刻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摆脱权威的束缚,走向真正的大众民主***治。传统的权威有四个特征:(1)以“父亲”形象为核心,以家庭为发挥功能的理想模型;(2)具有向心的凝聚力,不乏“超凡魅力”;
(3)内外分明,等级明确。随着第二次工业***的发展,随着第二次现代性的形成,“内外”不再分明,
“等级”也不再明确,这是对权威的一大拆解。本来属于“内”的女性开始进入“外”的公开生活。“父亲”虽然逐渐淡出公共领域,“父亲”的超凡魅力也已经丧失殆尽,但“父亲”的名义依然残留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着力剖析这一“父亲”形象,竭力消除我们对“父亲”的移情。这无异于向古老的父权制秩序发起挑战,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其深远的***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也是无法否定的。
可以说,自诞生之日起,精神分析就充满了反讽色彩。它是***性的力量,也是压抑性的力量。它是进步的力量,也是***的力量。它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促成了60年代的性***,但也压抑女性,歧视同性恋。它是科学的,也是反科学的。“精神分析绝非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之物。从最终结果看,精神分析对于被边缘化的人群或被排除在主要权力资源之外的人群(在此之前,被动之类的经验都投射到了他们身上),意义最为重大。这些人或者被限制在家庭之内,或者生活在同性恋次文化、犹太人聚居区、城市贫民窟之内,或者处于流放、离散和无家可归的状态。”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精神分析虽然使我们注意到了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群,强化了我们对这些人群的文化理解,但这些人几乎没有受益于精神分析。不仅如此,我们稍后还会看到,从长远看,精神分析的命运还要取决于这些无权无势、随风飘舞的群体。有时候,从事精神分析的人也置身于这个群体之内。
即使如此,我们不可否认,精神分析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精神分析的面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精神分析成了影响卓著的专业,成了社会组织的中流砥柱,影响了精神病***、广告和电影。精神分析对社会有直接的影响,它可以被某些人用来强化控制。在其他方面,精神分析的影响则表现得较为间接。精神分析影响了大众消费,因为它有一个基本假定:人的无意识构成了欲望,而欲望是永远难以完全满足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消费也是一种欲望,它同样贪得无厌,因此可以加以巧妙的利用。广告的目的在于挑起消费者的胃口,激活消费者的欲望。广告的过程就是使产品成为商品,进而使商品成为符号的过程。在精神分析的启发下,美国人早在1938年就明白了这个道理:“第一个阶段的广告销售的是产品的名称。第二个阶段的广告对产品进行详细的解说。然后强调产品的用途。随着广告逐步推进,它离工厂的视角越来越远,离消费者的心智过程越来越近。”它借助于“口腔”、
“”、“生殖器”、“无意识”、“心灵”、“驱力”、“冲突”、“神经症”、“癔症”、“恋父情结”、“自卑情结”、“自我理想”、“自恋者”、“症患者”、“抑制”、“自我”、“本我”、“超我”之类的术语,阐释消费者的欲望,最终达到商业目的。
四
启蒙运动时期的精神病***与弗洛伊德时期的精神病***大异其趣。启蒙运动只知精神病理学,只知“疯癫”。与中世纪的暴力***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精神病***的进步意义不言而喻。现代精神病***的奠基者都是民主***的参与者,因为他们认识到,精神病***旨在使病人恢复理性,也必须使用理性的方法。因此他们拒绝隔离患者,拒绝使用暴力手法,而是使用“道德”的疗法,重置病人的心理联想。
随着第二次工业***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形成,随着科学技术(发电机、钢铁和化学制品)的发展,随着经济组织形式的确立,随着英美及日本***治改革的进行,随着大学之类的科研机构的勃兴,人类对自身心灵现象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弗洛伊德时期不仅有精神病理学,而且有神经学、实验心理学,人们开始研究人的智力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智力结构与犯罪的关系)。人不仅知道疯癫,而且对形形的神经症了如指掌。这样的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癔症、神经衰弱症、神经厌食症、陌生环境恐惧症、乡愁、旅途神经症、妇女幻想症等等。在各类神经症中,癔症最为重要,这不仅因为它广泛流行,而且因为它表现为瘫痪或昏厥之类的身体病症。人们不仅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而且从社会、***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解释神经症的成因。有人认为现代生活太过刺激,城市街道过于喧闹,狂热行为过于壮大,人们过于固执己见,这才导致了神经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神经症未必是一种可怕的消极现象,一种可怕的心疾,它可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波德莱尔盛赞埃德加・艾伦・坡在创作时“神经过敏”,即为一例。
观念不同,实践自然存在差异。在精神分析之前,精神病***要强化患者的意志,调整患者的理性心理过程,努力使之恢复理性和自制;精神分析之后,神经症***主要借助于催眠和冥思,旨在调整患者的感性心理过程,努力使其放松。这无意之中释放出一种主体观:人不再是理性的、自制的、道德的人,而是感性的、放松的、独特的、隐秘的人。
五
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的主体是建立在西方式“严男女之大防”的基础上的。这种主体观假定:男性主体永远理性、自主、积极和公开,女性主体永远感性、依赖、消极和隐匿;男人的性取向永远针对女性,女性的性取向永远针对男性。新女性和男同性恋的出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弹震症”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假定。
特立独行的新女性的出现当然是历史的产物。第一次工业***初期,男女共同劳作于家庭之内,家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生活单位。正如当时的维也纳女权主义者玛丽安・尼格(Marianne Nigg)所言,那时的妇女是“通才”,管理厨房、酒窖、田问和花园,既享受公开的生活,又享受隐秘的生活。第一次工业***后期,男人开始走向社会,女人开始遁人家庭,男女扮演的角色开始分化,女性只能扮演依赖男人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这种性别差异还波及社会秩序和文化秩序:任何成功都归诸男性,任何失败都归诸女性。西方是男性的,东方是女性的。社会秩序井然,这是男性的;社会出现骚乱,则是女性的。不过第二次工业***带来了经济剩余,造就了中产阶级,延长了人的婴儿期和童年期,不必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性开始走出家庭,步入商店、办公室、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大学及研究机构,寻找新的职业。新女性不再依赖男人。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本属玩偶的娜拉不再扮演玩偶的角色。像娜拉这样的新女性不仅卓然***,而且敢于表达自己对性的向往,描述自己的性经验。无论是对性的向往,还是对性经验的描述,都是极具私人性的活动。
男同性恋也在19世纪90年代从地下走向公开。花花公子、浪荡公子、放荡之人、纨绔子弟、多愁善感之人,都预示了同性恋的到来。英国1895年对奥斯卡・王尔德的审判是一个转折点,那时王尔德勇于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甘愿受罚。与新女性一样,男同性恋的出现意味着断然否定性取向的“非男即女”的截然二分。人们开始认识到,同性恋也是天赋人性甚至天赋人权的组成部分,道德的束缚和社会的惩罚与天理背道而驰。性学家们向“天赋异性恋”的观念发起挑战。第一,他们发现婴儿之性与生殖器官并无必然联系。在婴儿那里,性是无所不在的,哭泣、吸吮手指均属此列。精神分析进而把神经症与婴儿之性联系起来。第二,他们发现女性之性与生殖器官也无必然联系。和婴儿一样,女人的性冲动不仅强烈,而且分布广泛,它涉及肉体,更涉及心理。第三,他们深化了人们对同性恋和双性恋(或“雌雄同体”)的认识。当然,这里的同性恋主要指男同性恋,因为那时的女同性恋还没有浮出水面。男人之所以为男人,不能根据他的性取向来判断,而是根据他扮演的角色来判断:如果扮演的角色是主动的,则为男性;如果扮演的角色是被动的,则为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任何男人都是“雌雄同体”的,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成分。性学家以此消除同性恋的污名,努力把同性恋从刑事犯罪的名单中消除。
即使不是同性恋,男人也不再是雄赳赳的武丈夫。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弱者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其实,男人有时比女人还脆弱。精神分析的崛起与发现男人的脆弱密切相关。脆弱属于“被动性”的范畴。发现男人身上的被动性,无异于重新阐释和界定了阳性特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验证了这一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7月,止于1918年11月,历时四年三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或地区多达34个,战祸波及15亿人,几乎是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3/4。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最具象征意味。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长达四个月,造成50万人伤亡。凡尔登战役长达十个月,造成70万人伤亡。在一个还不习惯于大规模屠杀的年代,一战造成的破坏超乎想象。让当时的人不寒而栗的,与其说是史无前例的灾难规模,不如说是战壕象征的攻防僵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一场不分正义与非正义且后果严重的灾难,它改变了西方的一切。昂扬乐观的自由主义世界观荡然无存。参战士兵从此脱胎换骨。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热武器”的大量使用,使以男性荣誉、自我牺牲和身体力量为核心的陈旧的、贵族的勇士伦理迅速死亡。从来没有见过成年男性的女性作为护士走上前线,面对士兵们瘦弱而强健的肉体,不仅知道了肉体之爱,而且开始“把男性视为伤痕累累、悲惨可怜、脆弱不堪、吃苦耐劳、稚气十足、自身无法控制的环境的受害者”。肉体之爱预示了性***和性别***的到来。男人是脆弱的。“脆弱感走进了精神分析的核心,而且与私人生活的偶然性密切相连。”私人生活有其最黑暗、最隐秘和最早的源泉,即婴儿期的家庭生活。私人生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私人生活意味着重新审视主体的伦理:勇于面对自己的黑暗面,正视自己,诚以待己,这已经成为基本的伦理法则。即使迫于社会的压力“欺人”,也不能“自欺”。
弹震症的***使精神分析名声大振。1914年,英国随***医生发现士兵饱受弹震症之苦。弹震症的初期症状是疲惫不堪、性情暴躁、眼花缭乱、头痛欲裂和精力分散,后期症状是精神崩溃,因而无法继续在前线冲锋陷阵。有人认为,弹震症是由猛烈的炮火所致:猛烈的炮火扰乱了士兵的脑脊髓液,影响了大脑的正常运作。这些士兵一旦离开战场,就会恢复正常。但***方认为患上弹震症的士兵只是想逃离战场的胆小鬼而已。自1914-1918年,英国***队约有8万人(占全部***人的2%)患有弹震症。更多自称患有此症的人被认为是“装病”而被重新送上前线。有些被重新送上前线的士兵自杀身亡,有些则当了逃兵,有些因为不遵守***令而被就地处决,有些被送上***事法庭。先被送上法庭后被处死的士兵共有304人。
精神分析在弹震症那里发现了人性的另一面――脆弱性和被动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男人变得脆弱不堪,痛哭流涕,哀声不绝,与女人无异。男人放弃了抵抗,任人宰割而无动于衷,表现出通常只有女性表现出来的被动性。男女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精神分析师告诉世人,害怕打仗,担心丧命,为此大喊大叫,展示自己的脆弱,以至于精神崩溃……不仅可以接受,而且有益无害。男人不必处处克制自己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是害人害己的偏见。男人可以胆小如鼠,男人可以一败涂地,男人可以哭哭啼啼。总之,男人可以卸下自己的面具,不必一味伪装下去。虽然“装了一辈子好人的坏人就是好人,装了一辈子英雄的狗熊就是英雄”,但“装”出来的毕竟是“装”出来的,稍不留神,就会“穿帮”。
启蒙运动篇9
[关键词]思想自由;理性;新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朱理峰,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吉林四平136000
[中***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25-03
蒋记南京***权建立后,在对***进行武力围剿、极力推行***统治的同时,大力宣传中国封建文化,倡导人们对新***府、对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绝对服从,大搞文化专制主义。为了绞杀***文化,“剿灭”共产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他们禁止进步书报发行,封闭书店,颁布***出版法令,还秘密暗杀文化界爱国人士,使整个文化思想界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还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起了“新生活运动”,倡导尊孔读经的复古主义,一批御用文人又借口团结抗日,大肆鼓吹思想统治主义。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控制民心、泯灭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爱国激情、巩固统治的目的,在沦陷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极力阻止中国有爱国意义的文化活动,使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不能得以传播。
在中国***内,20世纪30年代初期,“左”倾教条主义流行,如何克服“左”倾关门主义***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在抵御外族入侵面前的更大作用,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清除帝国主义,***主义和“左”倾教条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些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发动和领导了新启蒙运动。
一
思想自由是新启蒙运动的中心内容。***说“新启蒙运动,其内容总括来说,就是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所谓思想的自由,就是说:应该废止思想上外来的权威,思想应该从外来的权威中***出来。一切关于思想的镣铐和物质的镣铐,都不应该存在。所谓思想的自由,就是说:应该唤起每个人的自觉,每个人都应当重新估价一切,都应当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精神的镣铐),重新发现自己的真理”。张申府也认为思想自由是新启蒙运动的核心。他说:“新启蒙运动是民族主义的自由民主的思想文化运动,新启蒙运动要求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新启蒙运动号召文化的民主或民主的文化。”尽管***人和自由主义者对思想自由的理解不尽一致,隐含着不同的***治诉求,却无论是***还是张申府,都认为“思想自由”是新启蒙运动中心内容。
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伴随着***治上的民主运动,在思想文化上也必须开展一个自由与民主的运动,必须让各派思想自由存在、自由发展,每个人都应有思想的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有批评和被批评的权利,要挽救目前思想界的危机,唯一的道路就是思想的大***。要扫清数万万同胞千年来的愚昧,使他们能普遍走上救国的觉醒,唯一的道路也就是思想的大***。何干之认为:“民主***府与思想自由可以说是目前抗敌救亡之中相互为用的两座支柱。”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又指出思想自由的界限问题。思想自由并不是给予一切思想都有自由存在、自由发展的机会,它反对一切***和颓废思想。
运动中有人提出,为适应各派力量团结抗敌的***治形势,应当用***府的力量来消除思想的给予,达到思想统一。针对这一观点,新启蒙者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们强调,思想的摩擦是社会摩擦在文化上的反映,不取消社会的摩擦,思想上的给予是永远存在的。现在正是需要一切社会阶层都动员全部力量的时候,因此必须坚决反对用***治的力量强迫思想定于一尊。任何人都不能以个人思想作为统治的标识,都不能束缚他人思想的***。“思想的各种各样并不是危机,倘若任何一派思想要靠***治力量和武力来强迫地灌输至民众中生,那方是危机!”“要想用任何一种权威的思想来勉强统一,那结果落到人人都想做权威,事实上反落得相反的、***的结果。”这些主张对于打破***府的文化专制主义具有积极意义。也有些知识分子害怕自由批评、自由论争会妨碍统一,认为要联合、要统一,大家就得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放弃各自的理论,停止互相的论战和批评。对此,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尽管这一意见有它的理由,但只要批评者“用虚心的态度向对方学习、用谨慎的态度给予事实的纠正,用丰富的证据来使理论发展”。就不怕对方不服。
新启蒙运动倡导者的思想认识,对于营造思想文化界自由、民主的空气,促进团结和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理性主义是新启蒙运动的又一主要内容。在“五四”运动中,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理性主义被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淹没。当时,虽然提出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口号”,但估定的标准是西方的“科学”、“民主”,估定的结果是中国“百事不如人”。于是“打倒孔家店”、“不读中国书”、“废除汉字”等等成了五四时期响亮的口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只限于一种“嬉笑怒骂的态度”,缺乏历史主义的评判,激情多于理智,“就思想而言,五四实在是一个矛盾的时代,表面上它是一个强调科学,推崇理性的时代,而实际上它却是一个热血沸腾,情绪激荡的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启蒙运动便把理性置于思想启蒙的首要位置。新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理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在制度层面,倡导理性旨在改造现实的***治体制。***认为:“我们的理性运动乃是新理性运动,什么是所谓‘新理性运动’呢?就是说,我们要废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同时我们又不要像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一种不合理的社会来代替一种不合理的社会,我们要由保卫祖国大抗战运动的合理,由民族***和封建残余解除的合理,转变到新的社会的合理。”新启蒙运动倡导者们主张建立国防廉洁的***府,实行民主***治,肃清******贼亲日派,集合各方面的人才进行彻底抗战,并达到抗战胜利的目的。第二,在思想层面,提倡理性反对独断。独断与理性相对立,它不是基于理性的认识,而是基于非理性的信仰。独断是封建制的特征、迷信、传统的教义等都在独断的形态下存在着,对新思想的自由发展及其有害。不迷信、不盲从、不武断、不固执已见、不拘守偏见、不畏惧权威、不因袭传统。理性的第一要点是说话要有根有据。而所谓有根有据,第一在事实,第二在逻辑。理性就是要反对冲动,裁抑感情。第三,在学术层面上,提倡理性是推广科学方法,即唯物、客观、辩证、解析的方法,作为批判思想的成见和传统的武器,同时籍以训练大众的思想和指导大众的实践,使民族、社会、世界、人生、文化得到合理的解决。
新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倡导思想文化上的理性主义是很有意义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现代文明一定能够代替传统的文明,要把中国从当时的困境中引领出,首先就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三
新文化建设是新启蒙运动的又一主要内容。新启蒙者认为近代以来的启蒙运动,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积极方面,是“建立一种新的合理的文化”,“用科学的文化来代替迷信的愚蒙”;当时的思想***方面,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新启蒙者也敏锐地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任务并未完成。过去的新文化运动只是用***阀的封建制代替了君主的封建制。“在文化上虽然从西洋搬进来一些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但并没有明白地确定新文化的意义,没有用新文化动摇过孔教的一导。”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迷信与独断,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但都在极不彻底的状态下停滞下来,所有的只是片段零碎的成绩,而且传统文化屡次死灰复燃,以往新文化运动取得的艰难成果,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固有文化发生了变异。新启蒙者认为,国难时期绝不能只看作流血,只许谈国防、***事,而不要文化建设,即使在战时我们一样需要文化建设。“学术是建国的钢筋水泥,任何开明的***治必是基于学术的***治。一个民族的复兴,即是那一民族学术文化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建国,本质上是一个先进的学术文化的建国。抗战不忘学术、庶不仅是五分钟热血的抗战,而是理智支持情感,学术锻炼意志的长期抗战。”鉴于此,新启蒙运动者明确提出要创造“现代中国新文化”。
新启蒙运动者关于新文化建设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体现社会现实要求,并且要为社会现实服务。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事上对中华民族大举进攻,而且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当局却大搞文化专制主义,所以,新文化建设要与抗战救亡联系起来,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为依归,不但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还要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否则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第二,文化必须大众化、普遍化。新启蒙运动时要变为广大群众的“精神食粮”,要真实地把少数人的文化变为大众的文化,新启蒙运动要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普及、科学的通俗化、学问的大众化。要使大多数人能够接受新知识,达到思想文化的普遍化。把大众知识和中国文化提高起来,使广大民众能够发挥他们的抗战***力量。
第三,综合中西文化,既承认文化的民族性,又倡导文化的世界性。新启蒙运动主张中西文化取辩证综合的方针。既不要毁弃中国文化,也不应该只是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而拒斥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都应该有个很深的认识。不可因为国际而忽视民族,也不可因为民族而忽略国际。“一种新的文化的建立,不应该是排它的,而应是古今、新旧、中外文化精华的有机融贯和完美统一。”
新启蒙运动中提倡的思想自由、理性和文化新建设,继承了五四以来批判礼教的反传统精神,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五四反传统的偏颇,主张思想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提出了新文化建设的思想,这对日本帝国主义和***的奴化运动,的***主义宣传和专制主义的文化***策是有力的打击,它有利于唤起全民族抗战的自觉,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夏征农,现阶段中国的思想运动[M],上海:一般书 店,1937
[2]张申府,什么是新启蒙运动[M],重庆:生活书 店,1939,
[3]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A]。何干之文集[C],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启蒙运动篇10
关键词: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化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治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给予***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而思想***往往是***治***的先导。辛亥***之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从1915年起,在中国知识界的一部分先进分子中,一场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并形成为一场空前的人权思想启蒙运动。
自1915年开始的这场新文化运动不是偶然的。辛亥***虽然赶跑了清朝的皇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所谓的“中华民国”,但是并没有触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基础,继之而起的仍然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的封建独裁统治。袁世凯在窃取了共和国的权力之后,很快就破坏了在***中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剥夺了人民的一切民利,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独裁,直至演出的丑剧。为了给其***帝制制造舆论,在文化思想上极力鼓吹尊孔复古,提倡蒙昧主义。在经济上巧立名目,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对外则推行***外交,出卖民族利益和国家,特别是为了换取日本帝国主义对其改制称帝的支持,袁世凯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使中国成为其附属国的“二十一条”,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生活不下去。于是怀疑产生了,发展了。”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出路在那里?辛亥***的失败和复古主义的盛行,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首先痛感到,这场***失败的主要教训之一,是缺乏一场彻底的思想***。因此,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的发展,一场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终于开展起来了。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6年9月,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被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杂志总部迁往北京。此后,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参与了办刊。《新青年》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和,主要成员有鲁迅、胡适、吴虞、易白沙、钱玄同等人。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动了这场以人权为主题的思想启蒙运动。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高举民主主义大旗,向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这种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民主,在《新青年》创刊号里被称为“人权”。***说:“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历史’:破坏君权,求***治之***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也;女子参***运动,求女权之***也。***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成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袁世凯称帝不久,***、相继指出“吾国欲***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治”。则激愤地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而专制之***与君主之制,如水与鱼,如胶与漆,固结不解,形影相依。今犹有敢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者,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之辈,一律认为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摧拉其根株,无所姑息,不稍优容,永绝其萌,勿使滋蔓,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中华维新之运命始有成功之希望也。”表示了与封建专制主义不调和、不妥协,誓死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认为民主代替君主,自由代替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轨道”,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他们对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的真正实现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认为民国以来中国人民没有得到真正的民主,这并不是民主共和制度不好,而是因为没有实行名符其实的民主***治,专制主义思想没有清除,存在着与民主***治不相一致的旧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存在着守旧的武人与学者。他们认为,中华民国代替清朝专制是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步,即使民主***治在今后还可能被别的东西代替,假可以料定,“其起而代之者;度亦必为校代议***治益能通民彝于国法之制,决非退于专制***治,可以笃信而无疑焉”。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认为科学和民主一样,是“近代欧洲之时代精神”。他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在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资产阶级的社会***治学说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主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民主***治主张。
***号召青年破除迷信和盲从,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客观事物和各种社会问题。他说:“吾人感觉所及之物,今日科学,略可解释。”他又说,“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他还说,“凡此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维科学。”
***主张用理性和科学去衡量一切,判断其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凡不合乎现实社会的,“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这表现了***和一切封建制度及其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精神。***从尊科学、鄙迷信的观点出发,不但写了《有鬼论质疑》,揭露有鬼论的虚伪性,而且写了《偶像破坏论》,矛头指向孔夫子、玉皇大帝、耶稣等神圣的偶像。他指出:“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他呼吁:“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宗教上、***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这些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种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敢于破除一切过时的权威的***精神。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向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展开了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通过总结辛亥***以来的经验教训,激进民主主义者们认为,辛亥***后民主共和制度所以徒具虚名而且屡遭破坏,***势力所以如此猖獗,是由于在辛亥***过程中多数******人只注意了***体问题,忽视了思想***、思想建设。因为思想***不彻底,封建旧思想依旧盘踞着多数人的头脑,广大人民普遍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要建立真正的、名符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就必须彻底洗刷封建旧思想。***说:“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
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封建伦理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斗争矛头直接对准了“忠孝节义”的封建旧道德。吴虞指出:“盖孝之范围,无所不包,家族制度之与专制***治,遂胶固而不可以分析……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附。”又说,“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治与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而不可动摇”,“其流毒诚不减洪水猛兽矣”。***指出:“孔教的教义,乃是教人忠君、孝父、从夫。无论***治伦理,都不外这种重阶级尊卑三纲主义”。结果形成中国人的“奴隶道德”:“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自主之人格也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于人之奴隶道德。”揭露了儒家伦理思想对***人格的危害,“看那二千余年来支配中国人精神的孔门伦理,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义,那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那一样不是牺牲被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孔子所谓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鲁迅则在其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礼教和仁义道德做了无情的抨击,揭露了封建伦理的“吃人”本质。他在《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杂文中对夫权主义、父权主义做了猛烈的批判,对封建社会的妇女儿童在“忠”、“孝”、“节”观念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深切同情。
他们的共同结论是,中国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体,中国人民要“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就必须封建旧道德。
第四、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批判封建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向它的表现形式,即当时的旧文风发起进攻。胡适于19l7年1月在《新青年》第2卷1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接着***在《新青年》第2卷6号上发表了《文学***论》,高举起文学***的旗帜,向封建的和僵死的文言文展开进攻。他坚决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说:“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为正宗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也。”他一开始就明确主张把文学***和***治***结合起来。他说:“盘据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今欲革新***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治者精神界之文学。”***反对封建的陈腐的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不外帝王权贵、神仙鬼怪,他主张建立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钱玄同是一位激烈的语言文学改革者,对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提出废汉文和汉语的主张。他说:“中国文字,自来即专用于发挥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这种主张显然缺乏历史主义的分析,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偏激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