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知识点:艺术活动的构成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艺术概论》知识点:艺术活动的构成,欢迎大家分享。
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在人类社会实践中萌芽,进入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但是,无论其体现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差异有多大,它们都必须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体现。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审美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必须经过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即艺术活动必须包含着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四个基本环节,四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
一、客体世界
客体世界是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艺术活动的主体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艺术活动的客体是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客观社会和自然界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没有人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认识,没有人类的生产实践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就不会有艺术创造。赵树理没有对***初期山西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就写不出《小二黑结婚》;老舍没有对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切身体会和几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积累,也写不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优秀文学作品;没有人类在意识生成和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形式美的审美认识,也不会有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以说,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构成艺术活动的主要要素之一。
对于客体世界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与现象都是艺术创造的对象,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才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而客体世界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是相对的,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审美意识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
二、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从生活到艺术,这中间要经过艺术家的劳动,这种劳动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主要是在艺术家的头脑中进行。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觉的程度如何,都是要运用艺术的手段,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包括感受、理解、评价、愿望等等)显示出来。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上是艺术地认识生活并表现生活的过程。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作家对人物和情节的典型化创造,还是画家笔下对自然物的提炼概括,或者是演员对角色的体验和体现等等,究其共同的实质,都是对生活的认识与表现。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艺术家如果对生活缺乏独到的见识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如果他对生活的认识越明晰、越深刻,同时对艺术手段的掌握越熟练,他的作品就越有价值。艺术的表现,是艺术家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成果。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艺术制作是以物质性制作为主,以精神性创造为辅,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在当代艺术活动发展史中,艺术制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对***性的意义。
例如工艺品、工业设计、舞台设计、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以及艺术品的复制,主要是在已有的审美意象或艺术形象基础上,使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物质材料再现艺术形象或是审美意象实体化。
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相比,具有“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对物质技术的体现多于艺术创造性。但是,艺术制作在人类整个艺术活动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对***性的意义。尤其在电影、电视、现代音乐作品的制作等领域,艺术制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艺术创作与制作划分为介于客体世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一个艺术活动环节。
三、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即指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这是艺术审美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环节。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体验与审美观念的物态表现,同时也是艺术接受者审美的对象,因而艺术作品就成为联结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纽带,成为创作者与接受者实现精神交流和审美对话的中介。不仅如此,艺术作品还具有***存在的价值,它既是创作者美学观念和创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人类审美活动状况的反映。我们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活动,虽然要考察艺术品产生的环境,探寻创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在传统艺术研究中,往往把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之间的一个直接环节,而忽略了“艺术传播”这个因素。这与客观存在的艺术传播方式有关。现代社会中,各种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被广泛应用,随之艺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艺术传播的功能及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凸显出来。艺术传播已成为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重要一环。
艺术接受与艺术传播紧密相连,艺术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使艺术作品为更多的人接受,同时艺术接受又以艺术传播为基础。艺术接受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创作主体及艺术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一个环节。艺术接受这个环节中,艺术接受者是主体,艺术接受者根据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经验解读艺术作品,与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进行精神领域的交流和对话,并且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对客观世界做出精神性反馈,从而实现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最终体现艺术活动在人类整个社会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是什么?
艺术活动由客体世界、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四个要素构成。
客观世界,也就是说,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达的客观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作的集中主要对象;
艺术创造,是指在艺术家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积累基础之上,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作品,简而言之就是艺术家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结晶,是艺术家主体自身创造的审美意识物质化的表现形态。
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手段,将艺术作品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艺术接受是以交流为基础,以艺术作品为客体,以欣赏者为主体,进行消费、欣赏和批评的活动。
当然,艺术活动四要素不会是孤立活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协作的。四个因素必然围绕作品运转,作者、读者、世界形成有机系统。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什么?
马克思在《《***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列举的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四种,即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当然艺术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还是形象思维。实践精神的、哲学的、宗教的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既存在着某种联系,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就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而言,哲学的推理和思考过程是从一般到个体,产生“思维具体性”,而艺术是从生活中,通过个体对一般的反思,创造“艺术模式”。艺术概括不同于科学概括。虽然它与抽象思维密不可分,但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运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典型方法,以直觉或直觉的形式,创造出共同与个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
形象思维的特点是
①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具体可感的形象。
②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能。
③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艺术概论》知识点:艺术活动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