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齐己赏析
齐己是晚唐三大诗僧之一,现存诗歌多达800余首,他所采用独特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人生,将文学艺术与禅心进行有机结合,诗歌因平和古雅、遒劲飘逸而闻名于世, 细品他的诗能够让你进入禅宗境界,以下是整理的《灯》齐己赏析,欢迎阅读。
《灯》
作者:齐己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
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
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
赏析:
耿耿:光亮微明的样子。
空:静。
水国:水乡。
开照:点灯。
入夜,草堂里一片寂静,幽暗的灯光映照在蓬窗上,吸引着屋外的飞蛾撞窗作响,好像恨不得马上就要飞入屋中。
看那红红的灯焰在清净的夜色里凝结成灯花,时不时地,灯焰的灰烬在碧纱灯笼里轻轻掉落,悄然无声。
在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的夜晚,那水乡渔船,城台小屋,松林茅舍,佛殿僧塔,灯光依然隐隐约约,闪烁其中。
那金屋玉堂里灯光依然闪亮,屋里的人却已经睡了,他们哪里知道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的刻苦用功呢。
首联“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幽光映照和飞蛾扑窗暗示时间是夜晚,草堂指地点,又说明是贫苦之家,而一个”空“字,说明夜里周围的环境是何等清静,所以才闻”飞蛾“恨”窗隔“的声响,也委婉地指出”草堂“人家之贫苦程度是多么深。
颔联”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这两句具体描写灯光,”红烬、赤心“都是指红色的灯焰,”自凝、长谢“也都写出了灯焰燃烧时的状态,都是视觉方面的描述。
但仅仅只有这些吗?不是的,细细品味之下,那”红烬自凝,赤心长谢“,何尝没有凝结作者对灯的感恩之意,何尝不是对灯的感谢之情的宣示呢?
颈联”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是写在”水国、城台、松门、殿塔“等不同的环境中,在”云藏、雨闭“等各种天气时,灯都给人们带去了弥足珍贵的光明;这光明驱散了黑暗的压迫,温暖了多少人的心灵,又照亮了多少苦学之士奋进的前程呢!
最后,尾联以“金屋玉堂”里的人不知爱惜灯光而“开照”睡觉,和囊萤映雪代替灯光发奋苦读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浪费光明现象的鄙视,以及对刻苦用功之士的赞美,同时作者对于灯的爱惜深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诗僧齐己在诗的尾联提到了“萤雪”,可见“萤雪”典故对他是很有影响的。
典故的主角一个是“囊萤”的车胤,一个是“映雪”的孙康,两人都是东晋人,也都幼年家贫。家贫而又想读书,白天还好说,晚上无钱买灯油点灯怎么办?于是车胤就在夏夜捉来很多萤火虫装于小丝绢袋子里,晚上借助萤火的微弱光亮读书。孙康呢,冬夜就站在雪堆边,借着白雪的反光念书。
无论是诗僧齐己,还是“萤雪”的主角,三人都是苦读之士,他们那种勤学苦读的精神值得后人铭记!
人物生平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