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公共场合礼仪规则
公共礼仪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国,我们的礼仪可谓众多,尤其是在私德方面。但在与现代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相应的公共礼仪方面,我们还有改进的余地。人是一切社会文明的中心,生活方式再先进,也要尊重人。
社交公共场合礼仪规则
● 遇有叉路口或者进门时,要让长者和女士先行;
● 窄路相遇要给长者女士侧身让路;
● 窄路行走,要超过别人事先要道“劳驾”,不可硬挤;
● 进电梯要先进入按住开门钮,再让长者和女士登梯,出梯则相反;
● 登上升滚梯要让长者和女士先行,下降滚梯则相反;
● 进出大门要帮后面的人拉住门扇或轻送门归位,不可随手一摔;
● 不要紧贴别人面前横过或者抢行,不要从交谈者中间穿过;
● 长者、女士和客人未落座之前,自己不可先坐;
● 和别人交谈眼睛一定要盯住对方,不可东张西望,这样极不礼貌;
● 受到别人帮助或收到礼物,下次见面一定要主动提此事表示感谢,让人觉得你是懂得感恩之人;
● 不要言而无信,说话言出必行;
● 初相识不要乱开玩笑,不要追问别人的隐私,不要随便给人起外号;
● 高兴时勿得意忘形,恼怒时不要口出恶言;
● 多人会面,勿厚此薄彼;
● 不要议论别人蜚短流长;
● 交友勿曲高和寡,说话莫过重;
日常生活中常用礼貌用语:
● 初次见面——久仰 ● 分别重逢——久违 ● 征求意见——指教
● 求人原谅——包涵 ● 求人帮忙——劳驾 ● 求人方便——借光
● 麻烦别人——打扰 ● 向人祝贺——恭喜 ● 求人解答——请问
● 请人指点——赐教 ● 托人办事——拜托 ● 赞人见解——高见
● 看望别人——拜访 ● 宾客来临——光临 ● 送客出门——慢走
● 与客道别——再来 ● 陪伴朋友——奉陪 ● 中途离开——失陪
● 等候客人——恭候 ● 请人勿送——留步 ● 欢迎购买——光顾
● 归还物件——奉还
公共场合礼仪
公共场合请不要吵嚷
“去年,我曾在国外的某个公园里遇到了来自国内的旅行团。团员们似乎属于同一单位,彼此相当熟悉,下车后就开始高声地谈论种种以形象、性、权力为主题的趣事,起劲地相互调侃,还不时爆发出狂野的大笑。
在那个游客众多却很安静的公园里,这队说汉语的旅行者显得十分突兀。说实话,那个时刻我感到了羞耻,甚至不希望让别人知道我是他们的同胞。今年,我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境外游,再次体验到了类似的尴尬。”
旧礼已去,新礼未立
亲历了这两次事件,以研究文化为业的我不能不深思:来自礼仪之邦的我们为什么时常显得粗野?是由于质朴的天性?还是为了表达大国崛起的自豪感?质朴的人往往尊重他者,崛起的大国公民更应表现出大家风范,因此,这两个理由都不成立。
经过仔细思考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些旅行者犯的首先是“无知之错”:他们本来就不知道在公共场所应该如何保持安静,也绝少有如此行事的体验;在国内,他们就习惯于在会议室、银行、饭店、公园里吵吵嚷嚷,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到了国外,大家不过是按习惯行事而已。
对于这类现象,我们可以做出各种深入的分析,但其直接原因却很简单:国人生活在礼仪文化缺失的间隙状态—旧的礼仪文化已经失传,新的礼仪文化还未建立起来。
中国曾是礼仪之邦,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朝代就创立了丰富得让孔夫子赞叹的礼仪体系。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前身就是各种仪式的主持人,自然特别重视礼仪,其经典《礼记》对人应该如何行事做了细致的规定。
儒家兴起之后,以礼立人成为祖先代代传承的文明法则,由此形成的礼仪体系至今仍在影响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汉语文化圈里的国家。关于出行的礼仪,《礼记》曾做了明确的规定:“使从俗”。也就是说,到了他国,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按照这个规定,到国外旅行者发现当地人习惯于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也应该学会安静才是。不幸的是,当代中国人已经遗忘了这套礼仪体系。经过二十世纪的数次横扫,中国传统礼仪在自己的发源地已经全面衰落。
更加不幸的是,新的礼仪文化并未随着“封建礼教”的退隐而形成,所有中国人都被搁置在“旧礼已去,新礼未立”的空白地带。这个历史时期被拉得如此之长,以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无礼”的生活,甚至认为在公共场所以礼行事乃装腔作势、虚伪、压抑天性。
然而,礼意味着社会生活中的秩序,无礼则无序。现在的许多国人不知道如何在公共场所行事,不知道如何优雅地生活。在这种无礼状态中,我们即使内心善良,也会给人以“野”的感觉。更何况人的内心生活本就与外在行为同构,外在的行为持续久了,会内化到内心生活中,形成粗鄙的人格。
从现代语境克服“野”性
礼仪之邦的传人丧失了践行礼仪的精神和习惯,这让某些热爱传统文化者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们提倡对国民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这类建议虽然很有价值,但还停留在单纯恢复传统礼仪的层面,恐怕难以适应现代公民文化的语境。
传统礼仪文化隶属于旧的等级文化,要求以礼区别高低、贵贱、亲疏,其理想秩序乃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些理念和实践法则虽然仍有可借鉴之处,但无法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精神完全兼容。
正因为它与现代文化的紧张关系,晚清以降的新文化人才激烈地批判之。现在看来,五四时期对礼教文化“吃人”的定性,以及后来对“四旧”进行横扫的做法,固然失之偏颇,却敞开了一个事实:传统礼仪文化必须经历必要的转型,方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彻底否定传统礼仪文化与完全复兴之,都必然走向不通之途。那么,当代人究竟应该如何行事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破解。只要分析中国游客高声说话的深层心理,我们就会明白重构中国礼仪文化的要点:实际上,这些游客之所以高声说话,除了礼仪精神缺失这个表层原因外,更重要的缘由是不会平等协商——在无序状态下,凡谈及略有分歧之事,说话者皆想用声音压倒对方,以至于平常的谈话很快演变为争吵,所以,礼仪文化失传与平等精神未立,乃是中国人到处吵吵嚷嚷的两个原因。
以往,我们习惯于压制这种吵吵嚷嚷的混乱状态,但这种做法本身又强化了国人的等级意识,使国人更加习惯于以声音和动作压制他人。归根结底,要想克服这种“野”,就必须在现代语境中改造传统礼仪文化,建构当代的中国礼仪文化体系。从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来看,这种尝试成功的概率很大。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伦理法则经过重新释义之后,将会被整合到现代道德体系中,相关礼仪也会在转型后复活。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自豪地预言:在与传统重建联系的情况下,中国人也将成为知礼、行礼、敬礼的现代世界公民。
重建中国礼仪文化,必须掌握好继承和转型的关系。传统礼仪文化只有被整合到现代文化语境中,才能获得生存权。企***原封不动地以古代礼仪规范现代人的生活,只能拖滞中国的进步。
前些年,中原某些城市开始重搞祭祀黄帝大典时,便犯了简单复古的错,其中的某些细节(如集体跪拜)受到了各界的批评。央视也播出过有关现代礼仪文化的讲座,曾给观众很大启迪,但美中不足的是主讲人自己在言语间经常流露出强烈的等级意识,影响了整套节目的现代感。由上述两个例子看,重构中国礼仪文化的关键不是复古,而是转型。
公共场合礼仪规则
一、办公室礼仪
与同事交往应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始终保持谦虚、合作的态度。同事外出时有客来访,要代为礼貌接待并将详情转告。注意个人仪表,主动打扫办公室的卫生。非经他人同意,不随意动用他人办公桌上的物品。在办公室不做私活、不谈私事,非必要不打私人电话。
二、阅览室礼仪
到***书馆、阅览室学习,要衣着整洁,不能穿汗衫和拖鞋入内。进入***书馆应将通讯工具关闭或调节器至振动,接听手机应悄然走出室外轻声通话。就座时,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阅读时要默读,不能出声或窃窃私语。不能在阅览室内交谈、聊天,更不能大声喧哗。在***书馆、阅览室走路脚步要轻,物品要轻拿轻放,不能发出声响。要爱护***书,有事需要帮助,不能大声呼喊,要走到工作人员身边。
三、影剧院礼仪
到影剧院观看演出,应提前15分钟左右进场,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请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别人的脸。
观看演出时,不戴帽子,不吃带皮和有声响的食物,不笑语喧哗,不把脚踩在前排的座位上。演出结束后要报以掌声,演员谢幕前不能提前退席。演出结束亮灯后再有秩序地离开。
四、商场礼仪
在商场购物时不要大声喧哗,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对男女营业员可统称为“同志”,不要以“喂”代表礼貌称呼。在自选商场购物时,要爱护商品,对挑选过的商品如果不中意,应物归原处。采购完毕离开柜台时,应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表示谢意
五、旅游观光礼仪
旅游时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按顺序购票入馆、入园,不拥挤、堵塞道路和出入口。要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持环境卫生整洁,遵守铁路、民航规定,不携带危险品、违禁物品乘机乘船。
行路
行路靠右侧,走人行道。横穿马路时,应注意交通信号,等绿灯亮时,从人行横道的斑马线上穿过,行人之间要互相礼让。不要闯红灯,不要翻越马路上的隔离栏。行路时不吃零食,不吸咽,不勾肩搭背,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
住宿
旅客在输住宿登记手续时,应耐心地回答服务台工作人员的询问,按旅馆的规章制度输登记手续。旅客住进客房后要讲究卫生,爱护房内设备。当旅馆服务员进房间送开水、做清洁服务时,旅客应待之以礼。旅客离开旅馆前,应保持客观存在内整洁、物品完整,不做损人利已之事。要及时到服务台结帐,并同旅馆工作人员礼貌话别。
进餐
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六、赛场礼仪
到体育馆或体育场观看体育比赛,应提前入场,对号入座。有些比赛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按照赛场的要求到指定地点就座,不要到禁区走动,以免发生危险。要遵守公共道德,自觉维护秩序,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体育场内一般不许吸烟。拍照时不要使用闪光灯。
运动员比赛时,观众要保持安静,不能任意走动。鼓掌和喝彩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一般应在选手完成了高难度动作之后。鼓掌的时间要适可而止。主场观众应体现东道主的风度和公平精神,为双方鼓掌,表现出公道和友好。
社交公共场合礼仪规则
1、公共场合下的礼仪守则
走路的时候。如果道路比较窄,应该“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及时给各种车辆让路。更不要不自觉地走在路中间,给其他想超越的行人和车辆造成不便。几个人一起走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保持团结”而并排走,迫使后面的人只能乖乖地跟着你们后面慢慢走。在人多的地方,不可以横冲直撞。如果碰了别人、踩了别人的脚,应该诚恳道歉。同样,如果别人不小心碰了你或踩了脚也应该谅解别人。在街上行走要注意文明礼貌,女士要使自己的仪态端庄大方,不要左顾右盼,摇头晃脑。男士要彬彬有礼,注意风度,不要摇来晃去、上窜下跳。
行走的时候,应该请受尊重的人走在马路的里侧。女士穿高跟鞋,走在不太平的路段或阶梯的时候,男士可以伸手搀扶,而女士也应该愉快地接受并表示感谢。应该养成把果皮、果核、烟蒂以及其它垃圾扔进垃圾箱的习惯,需要处理痰、涕的时候,应该用纸先包起来,再扔进垃圾箱。路上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如果需要简短交谈,应站在不碍事的路边。如果两个人相距较远,又需要打招呼,可以挥手示意,或者紧走几步到他附近再喊,不要隔着很远就大喊大叫。
在公共场合,包括在公共汽车上,不论是夫妻还是恋人,都不可以表现得过分亲昵,否则既不雅观又有伤风化。
在洗手间。洗手间,很多都用英文做标志。有的地方还在沿用“w·c”,现在基本上用“toilet”和“rest-room”或“bath-room”。我们都希望使用干干净净的洗手间,所以必须从我做起。每次用完后,无论是公共洗手间还是私人洗手间都要放水冲洗干净再走,不要添脏添乱。洗完手后最好用纸巾把手和弄湿的洗手池台面擦干净。有的洗手间还专为洗手后擦手提供了烘手机、毛巾或纸巾等,洗手后千万要注意将手擦开净再走,不要习惯的一边走路一边甩动双手,弄得到处是水,甚至甩到其他人身上。有些人还习惯在自己身上一抹,这都是失礼的表现。即使在洗手间,有人遇到熟人还会热情地寒暄;如果是在用餐时间还不忘寒暄一句:您吃了吗?往往叫对方无以适从。在这种“特殊时期”,还是彼此平淡一点的好,不要过多客套。
2、在几种交通工具上公共汽车上。
很多人在单位的时候表现得“人模人样”,可一旦在公共汽车上,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丑态百出。目前国内的现状决定了在公共汽车上都是很“团结体贴”的。所以,就必须能够做到自我约束的基础上,互敬互让,文明用语常挂嘴边,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磨擦。那些因为踩脚、碰人没说句抱歉的话而引发的“战争”,显得既没教养又很无聊。作为年轻人,应该主动将坐位让给老人、儿童、孕妇以及病人,而不要看到需要让座的时候,赶紧闭上眼睛装作“已然入仙境”,丢了自己的翩翩风度。有些人知道不应该把瓜果皮壳等扔在车内,却顺手从窗口扔出去,这同样是不道德的。
其实,每辆车上都应该有垃圾厢,完全可以多走几步把垃圾扔进垃圾厢里。在公共汽车上吸烟是很不道德的表现。雨天乘车,请带好伞袋,把雨伞放到事先准备好的伞袋里。当在公共汽车上提较大的包或袋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和别人保持一点距离,以免碰到别人,特别是走在别人后面的时候,碰到别人的脚后跟还容易使人摔跤。如果穿着长大衣或风衣,上下车或楼梯的时候,一定要把衣服提起来,以免走在你身后的人不小心踩到衣角,而使你摔倒。
我们介绍一个在公共汽车上体面获得座位的方式。一般汽车车票因里程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你可以注意一下座位上乘客的车票颜色,谁的里程最短,你就站在谁的身边。乘坐其他交通工具。不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地铁或是飞机里,保持安静是文明的表现。
公共场所排队等候是必要的。坐火车时,较大行李应放在行李架上。在座位上,如果把鞋脱了,伸出脚搁在对面座位上,这样自己当然是舒服了,但这样很不雅观,更是对对面的乘客极大的不尊重,尤其是一些乘客的脚有异味时。在车厢里应自觉保持安静,不要大声聊天。废弃的物品要自觉放在垃极箱里。阅读后的报纸或杂志要整理好,不要随便乱扔。有吸烟习惯的人,要到列车的吸烟区或两节车厢间的过道去。坐飞机时,登机坐下来后就要把安全带系好,等待起飞。要遵守飞机上的一切规章制度。
比如厕所,要尽量在飞机起飞、降落之前完毕。不要大声聊天。用餐时要将座椅复原,吃东西轻一点,少喝酒多喝水这样对你的身体也有好处。另外要等飞机完全停稳后在站起拿行李并排队按顺序走出去。乘出租车的时候,刚上车时,应该先和司机确认好要去的具体地点。
要注意保持车内的整洁。如果制造了垃圾,要自觉用袋子装起来准备扔到垃圾厢里,而不要扔到车窗外。在车上,不要乱蹬、乱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交公共场合礼仪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