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原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省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省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节秋风破茅。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成都平原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可现在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卷”字突出了风的狂态。“三重茅”极言茅草薄,经不起风吹。“飞”、“洒”、“挂”、“飘”、“转”动词以及形容词“沉”,都形象地写出诗人面对自然的强者,只能任其所为,却无可奈何。这就把诗人此时的惨状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二节群童抱茅。诗人本把秋风吹走的有望捡回的茅草收回,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与其说他是与孩子们生气,倒不如说他在生自己的气。他恨自己年迈体衰,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有用。总之,焦灼之后,心中涌出悲哀和苦苦的思索。
第三节写长夜难眠。大风过后,黑云涌来,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孩子给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的地方,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何以睡得着。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何用!
第四节,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此时缺少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然出现宽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不足惜!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何等的胸襟啊!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曾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是我国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其中《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