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作品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整理的艾青的作品赏析两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4年5月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曾赴黑龙江、***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逝世,享年86岁。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一、艾青作品《我爱这土地》赏析
记得还是我15~16岁的时候,第一次知道艾青,第一次读到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就被他的作品深深感动,忧郁深沉,荡气回肠,这是我对艾青作品的理解,今天我们赏析的这篇《我爱这土地》,也同样是这类题材的作品。
《我爱这土地》,艾青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土地就是它赖以生存的家,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享有怎样的体验,无论是活着还是*了,它都把自己的全部奉献出来,歌唱出来,它爱它的家!
也许语文老师在分析这篇文字的时候会加有很多时代气息,爱国情怀,但我今天不想从这些方面来谈,我也不知道艾青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我单单从文字层面上,我读到了忧郁,读到了深沉,读到了无奈,读到了永恒!
那么大的题材中,他只选择一个很微不足道的小鸟,借着小鸟这个形象,表现出了自己的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相依。
还有一点,我觉得,整首诗中,最让我心动,最为精彩的就是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土地的那份爱,那种至*不渝的忠贞情感将诗歌推向高潮,让人回味无穷。
附:《我爱这土地》(文/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埋在心底的渴盼》
读沐之的诗《谁与共鸣……》,你可以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呼唤。这是冬夜里诗人血脉的喷涌,是诗人对春天的向往,是对青春的回味,是对情感的纠结与忧伤。它既能像一把利剑穿透心空,又像画卷一样呈现眼前。
诗的一开始就把人带进一种郁闷压抑的心境中,“在我困惑的胸腔里/有一种声音嘶哑着共鸣”,作者没有使用惯用的词汇来形容胸腔,而是用“困惑”,这困惑里有忧伤,有无奈,接着就是“嘶哑”,这种“嘶哑”是因为困惑而造成的,可以感觉得到,诗人寻求的共鸣走远了,越来越少,越来越轻。“那感觉一览无余/如同看尽了昨天的风景”,共鸣仿*与昨天的风景一样,成为过眼烟云。表面上看是没有留下痕迹,实际上诗人为后面的情感进行了铺垫,真的会一览无余吗?
第二第三段,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回忆了激情四溢的青春岁月和曾经的山盟海誓,让周身的细胞都睁开眼睛,抖擞精*,看清,记得。
紧接着,诗人借助诸多意象,隐喻、拟人和通感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诗人寻求共鸣的愿景。滴水穿石,坚如磐石,挡不住柔情,拦不住汹涌……诗人以柔克刚,以一种执着、至爱不变,从小到大,从里到外,从实物到意象,一步步推进,达到揉捏情感的效果。
诗人通过时光流逝,反射出岁月无情,从冬到夏,从春到秋,与她的共鸣能像仲夏一样火热吗,能像银杏一样满目丰盈吗?这一句又一句的渴望,直至走向凄美的境地,“可我恍然不在的记忆/却在那老照片中*去”,这与前面的一览无余形成了对应,照片犹在,记忆没有*去。
诗人最后用“影子”作为希冀,仍有一份回想,仍盼着有一种共鸣,这正是诗人对埋在心底的爱情渴盼的真情流露。
读完之后,让人不禁有些潸然……
附:谁与共鸣……沐之
在我困惑的胸腔里
有一种声音嘶哑着共鸣
那感觉一览无余
如同看尽了昨天的风景
我曾发誓
让自己全身的细胞
抖擞精*
每一个都睜大了眼睛
太多的木炭
太多的硝石
加一味必不可少的药
这个我与你从小就懂
岁月或可滴水穿石
世道在扭曲着诉说
坚如磐石又该如何
那心也挡不住柔情
我想看那一滴滴汇集起的潮水
在我的心里翻起拦不住的汹涌
满河的春色关不住大河的向往
孑然一身的你能否走近的寒冬
请别邀我与月亮共饮
缘分是天上星光耀月
而脚却在坚实的土地上
踩着挣扎中的月色灵空
这月色正值仲夏的火热
你心中是否也响起共鸣
若满街的银杏翠色滴绿
宁静的晨曦也如此安宁
可我恍然不在的记忆
却在那老照片中*去
那影子悄悄地告诉我
谁与我在共鸣中相通……
个人生平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1915年。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年轻时期的艾青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2年1月16日创作第一首诗歌《会合——东方部的会合》。
1933年艾青创作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4年5月该诗发表在《春光》。[22]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方》《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9部诗集。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艾青
曾赴黑龙江、***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