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5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中外一大批科学家,尤其是文化历史学家都曾对这个难题提出过自己的研究和见解,很多中国人,甚至可以说,凡是关心中国的前途和未来的中国人,都对这个问题抱有或多或少的兴趣。其中主要答案是:中央帝国无能的封建官僚等级制度;商业阶级没有获得有利的环境去激励竞争和自我改善;中国是个庞大的统一国家,而欧洲存在许多互相之间技术创新竞争激烈的小国;机械化的学习和国家控制的大公司等等。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无异于是为中国人打造了一个创新思想的摇篮,但毋庸置疑,中国至今仍在为李约瑟难题而烦恼,而其中一个再也不能漠视和回避的问题便是知识产权。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的文章目前尚不多见,在此特精选了一篇著名收藏家、文化名人马未都先生的思考,相信能带给读者某些耳目一新的清爽感觉。
英国有一个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他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他问:资本主义***,就是工业化的***,为什么没在发达的中国产生?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当时不注重无形资产,不注重知识产权。晚明时期,大量知识分子,上层社会追求生活的奢靡,商品跟着就出现了。比如我们知道时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钿,黄应光的版刻、方于鲁的制墨、陆子冈的治玉、张鸣岐的手炉,等等。这些手工业品都是署个人名款,充斥整个市场。今天统计,署着“张鸣岐”款的手炉,大概有4万件存世。一个人不可能制造出这么多的手炉!只能说明他的人名已经变成一个品牌。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了一个特征,就是品牌意识。我们今天知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是人名。比如服装有范思哲、阿玛尼,汽车有丰田、福特、奔驰,还有波音飞机,路易・威登的包,这些都是人名,跟我们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品牌意识一模一样。但不幸的是,这个品牌进入清朝后,叫做“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到***以后,叫做“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不再注重品牌。
刚***的时候,由于要向西方各国出口商品,但没有商标是不能出口的,这时我国才被迫出了一些品牌,叫什么“天坛”、“东风”,“***”、“红旗”,“蓝天”、“白云”。问题是蓝天,白云都不为此事负责,梅赛德斯・奔驰却能为此事负责。这就是对品牌意识的淡漠,对无形资产的淡漠的一个史实。
同光中兴时期,资本主义第二次萌芽,中国人的品牌意识又出现了。接受第一次被扼杀的教训,这次的品牌叫什么呢?叫外号。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狗不理包子、王麻子剪刀,葡萄常、泥人张,烤肉宛,姓名都说一半儿。所以,中国的品牌在资本主义的第二次萌芽时期,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品牌都是半拉人名,羞羞答答。
这就是那道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未在中国诞生的一个基础原因:中国人不大注重无形的东西,不注重个人创造。而资本主义的重要一个特征就是注重个人创造,要把个人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资产,这才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摘自《马未都说收藏》,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