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来历
豆腐的由来是怎么样的?豆腐起源于中国西汉,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豆腐的来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豆腐的来历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乐毅(yi),他非常孝顺父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乐毅的父母都喜欢吃黄豆制品,他也常常给他们做。一天,乐毅正在煮豆浆准备给父母喝,他的父亲走过来,从锅里舀了一勺,尝了一口,直摇头问:“这豆浆怎么什么味也没有啊?”乐毅一拍脑门,哎呦,原来是忘了放盐。可盐罐里只剩下一些盐卤水,他只好将它们全倒进了豆浆锅里。不一会,豆浆就变得热气腾腾。乐毅揭开锅一看,不由愣住了:原来锅里的豆浆,全凝成了白嫩嫩的***块!乐毅的父母看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连说:“真奇怪!真奇怪”乐毅把这些白***块舀起来,尝了尝,感觉滑嫩可口,有一番特别的滋味。他又请父母和阾居品尝,大家都说好吃。乐毅很高兴,第二天就跑到私塾先生那里,让他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豆腐之王。从此以后,乐毅几乎天天做豆腐之王给父母吃。有一天,乐毅的母亲***了,请来大(dai)夫,原来是经常吃黄豆制品的缘故。大夫开的头道药就是凉性药—石膏(gao),于是。乐毅再做豆腐之王的时候,都放些石膏进去。这样再吃,就不会上火了,而且味道也比以前更鲜嫩。后来,乐毅卖豆腐之王的生意很兴隆。再后来,豆腐之王也被人们简化成了豆腐。
豆腐的来历
刘安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据传刘安曾经召集数千门客编撰《淮南鸿烈》(即《淮南子》)一书。该书涵盖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部分内容,既有先秦以来的儒、道、法、墨、名、阴阳等各家学说,又涉及哲学、医学、农学、药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炼丹术等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安和门客们正是在编撰该书过程中,总结江湖方术之士炼丹修身之法的过程中,机缘巧合意外获得了豆腐的制法,同时也发明豆腐的吃法。
历史上关于刘安发明豆腐的具体传说,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下面这一种: 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名叫八公山,山上有珍珠泉水很清澈,淮南一带又盛产优质大豆,所以自古以来当地百姓就养成了用山泉水磨豆子做成豆浆喝的习惯,刘安来八公山炼丹,也入乡随俗爱上了喝豆浆。
制作豆腐
有一天正好碰上他母亲身体不舒服,孝顺的刘安就想着让母亲也喝豆浆滋补一下,于是他吩咐仆人给母亲送一碗豆浆去,谁知仆人在经过炼丹炉时被吸引住了,津津有味地看着炼丹,一时之间竟忘了自己要做的正事。看了一会儿,碰巧炼丹者正要填料,仆人一时慌乱,没注意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都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片刻功夫,那块石膏便不见了,再看看原本液体的豆浆竟然*奇地变成了一摊白花花、嫩嘟嘟的东西。仆人这才回过味来,吓得大惊失色,赶紧跑回去禀报,刘安一听开始是大怒,后来想想也觉得很奇怪。
于是刘安就让仆人把豆浆连锅一起端来,重新拿了一块石膏,细细碾碎搅拌到豆浆里,*奇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又得到了出了一锅白花花、嫩嘟嘟的东西。刘安由此得到启发,后来不断钻研琢磨最终便发明了如今的豆腐。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淮南王刘安很是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黄豆,他就经常送黄豆给母亲吃,有一次其母因***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磨好后又怕粉太干母亲不好下咽,便冲入些水熬成豆***,后来又怕水多了味偏淡,就再放了些盐卤,结果发现豆***竟然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是豆腐花。母亲吃了很高兴,***势很快好转,于是豆腐也就流传了下来。
不管怎样,豆腐与刘安密不可分,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这样一来,刘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豆腐的人。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历史悠久的健康食材,内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优质蛋白,一直深受大家喜爱,由此也推动了豆腐制作工艺的前进和发展。
豆腐生产过程主要分两个步骤
豆腐生产过程主要分两个步骤: 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
现今豆制品已成了人们重要的副食,像人们常吃的品种就有:嫩豆腐、老豆腐、水豆腐、香豆腐、臭豆腐、炸豆腐、豆腐皮、豆腐衣、桂花干、五香干、豆腐丸子和腐竹等。
2014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