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民歌,天籁之音(一)
编者按:获悉蒙古长调喜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报特约请中央民族大学蒙古音乐研究专家乌兰杰教授撰写一组文章介绍蒙古长调,以飨读者。
花香风甜的季节里,骑马行进在草原上,举目遥望,碧草粘天,惟有闲云自飘,牛羊盖野,毡包数座。
突然,从远处传来歌声,如丝如缕,如梦如幻。歌声由远而近,伴随着轻快的马蹄逐渐响亮,一曲天籁飘落草原。哦,原来是一位牧羊姑娘在放声歌唱,唱的是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听!她那高亢明亮的声音,好似醇厚甘美的奶酒,沁人心脾。唱到歌曲的中段,洋洋洒洒,忽而变成了假声,宛如灿烂的朝霞,映照雪山之巅,光彩夺目。而歌曲的结尾处,则是一连串华彩性的装饰音――蒙古语称之为“诺古拉”,长短有致,晶莹剔透,衬托出绿色草原的一派生机。美哉!长调民歌,曲调动听,节奏舒展,气息宽阔,如盛夏的千里草原。壮哉!长调民歌,朴素大方,格调清新,色彩明净,如同深秋的万里长空。
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乌日汀・道”,蒙古族牧民在草原上生活,放牧劳动中所创造的民歌体裁。作为传统民间歌曲形式,长调民歌内部包含着许多歌种,诸如牧歌、情歌、赞歌、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潮尔”合唱等,堪称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但其表演形式却十分简单,多以独唱为主,由一把马头琴伴奏,如此而已。长调民歌是一种抒情歌曲,善于正面表现草原上的一切美好事物,抒发蒙古族人民炽烈的内心情感。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感怀父母,仰慕英雄,追求美好的爱情,则是最为常见的生活题材。
辽阔草原是长调民歌的摇篮,而长调民歌则是音乐化的草原。
聆听一首优美的长调民歌,意境悠远,格调高雅,往往超越民族的界限,也不受语言的限制,立刻把人带入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环境,亲身体验到那奶酒飘香,***花泛沫的草原风情,其原因究竟何在呢?长调歌曲的魅力在于,它是自然生态的艺术,绿色环保的艺术,生命张力的艺术,体现着蒙古族和草原大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的血肉联系。
地阔天长,情浓意远,对于蒙古人说来,惟有结构庞大,音域宽广的民歌体裁,才能与他们的草原生活相匹配。长调民歌往往从中音区唱起,转而进入高音区,发出金属般的头腔共鸣,蒙古语称之为“柴如拉呼”。但强烈的情感尚未得到宣泄,于是歌声从高音区跃入假声区,婉转飘逸,犹如银笛般清亮透明,蒙古语称之为“啸尔古拉呼”,几乎将人声歌唱的音域发挥到了极限。确实,经过蒙古族人民呕心沥血,千锤百炼,长调民歌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足以代表蒙古族民歌艺术的高峰。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各国的传统民歌中,没有哪一个像蒙古族长调民歌那样,将声乐技巧发展到如此高超完美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