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的特点
一是要真实,不作假,这是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实在,不泛泛而谈地讲理论,要理论联系实践,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明白该研究是怎么做的;
三是要准确,包括概念、事实、数据、引文的准确等,没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四是要有新意,言人之未言,包括提出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实施新做法,总结新经验等;
五是文通句顺,标题考究,体现逻辑之美,理性之美,使人愿读。
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精选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1
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们真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培养需要注意很多环节。首先在孩子一开始接触我们数学这门学科时,就要让学生们对于我们的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数学不是高深难懂难学的学科,数学是非常有意思好玩的学科”在开展教学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这一点。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们的理解水平和兴趣习惯。不同年龄的孩子思维能力当然不一样,一般刚入一年级的孩子思维还处在形象化阶段,理性思维还处于低级阶段,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把课本知识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接触的东西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培养成的,这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爱心。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形成了比较好学习习惯,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数学学习也有兴趣。而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时就没有好好学,加上家长们不太重视,这样的学生是我们教师应该重点关心的对象。因为这种孩子如果我们在一开始不能将其引入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将来会很难对其进行教育。因为改掉一个毛***比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还要难。我们老师要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对于后进生我们要多关心多爱护,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的老师。孩子们不管问的问题多简单我们也要对其进行耐心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们有不足我们就应该及时给予补习。永远不要说自己的学生笨之类的话。
想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要让学生喜欢或佩服老师。我们老师不但需要有专业的教学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专业的知识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来源于我们精心的备课。只有我们课前准备工作做的好,我们在上课时才能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基础上将课堂气氛搞的轻松愉快。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注意到学生们的听课质量,对于那些上课不好好听讲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给予暗示。我们在上课时还要注意到自己的穿着打扮,我们教师穿衣服应该以大方整洁为标准,应该常换衣服。说话要保证清楚,不应该太快,好的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根据讲课的难易度调整语速和声调。要想让学生们喜欢上我们老师,除了让学生们被我们专业的知识折服外,还应该让学生被我们高尚的师德吸引。
学好数学不需要题海战术,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让学生做太多的题。有些孩子连公式和基本原理都没搞懂就让学生去做题。我们认为做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如果学生们还没有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就让学生们去做题,这样会很打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认为留作业要适当,不要让作业将孩子美好的童年剥夺了,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基础知识的重点学习,因为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本来就不难,有些孩子即使目前学不会的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理解以前不会的知识。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朋友们不要怕哪个孩子将来会不认钱或分不清方向什么的,甚至那些稍微难点的几何公式也都能理解。我们小学数学的知识除了基础还是基础,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们真正明白了那些基础知识就行了。当然每个孩子的应试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爱动脑筋爱动手,而有的孩子不喜欢动脑筋,总喜欢吃现成的,老师出了题就等着老师讲答案,这样的学生我们发现一个就要及时补救一个,这样的学生如果不改掉这样的学习坏习惯,成绩永远提高不了。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们明白学每一个知识的作用,学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学某个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学几何***,三角是最坚固和不易变形的***形,我们在生活中会用到三角的地方很多,我们在盖房子是会用到三角,还有我们的自行车设计也用的是三角。这样学生们自己去观察,学生们自己体会到的知识才真正是自己的知识。我们再讲乘法时,先要告诉学生们为什么要学乘法。每个孩子都有掌握先进知识的愿望,我们在让学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后,学生们就会很努力的去学习。
每一名学生都有一颗做优等生甚至考试考第一名的雄心。我们老师应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于学生的优点我们老师应该表扬,不要小看我们一句小小的赞美的话,我们对学生的每一句赞美都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我们一句“最近表现不错”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努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有的孩子擅长背,有的孩子能写,还有的孩子***思考能力强。我们老师要发现他们的不同优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最后,数学教学可以成为兴趣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将我们的课程讲的生动活泼,让学生们真正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我们的数学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同时又是比较脆弱的,一旦学习兴趣受挫,将会很难再培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
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2
2011年10月8日我很荣幸的到观音溪初级中学进行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我所在的班级是初三(三)班,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虚心向老师请教,同时,在实习期间我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数学这门课而言的。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对中学数学教与学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数学教学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数学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数学这门课不是很重视,认为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大多数学生是不预习课文。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效果不错。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数学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数学学习情况。
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数学。他们认为数学没有用处。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数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能锻炼思维灵活性。在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三、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思想、实事求是, 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变成现实。
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3
1.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现状
1.1国外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对“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创下了利用对话法进行问题解决的先例。人们很早就懂得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进行几何问题的解决[2],但对“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是从心理行为主义流派开始的。他们的研究以二十世纪中期的“认知***”为标志,将其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3]。“认知***”前的问题解决研究基本上都是用实验方法进行的。如桑代克的迷笼试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后的研究开始深入讨论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问题解决”就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主流。其间,影响较大的是波利亚(Courage polya)。波利亚在八十年代首先倡导在数学教学领域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先后写出了《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等脍炙人口的名著。由此,“问题解决”走向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在问题解决教学领域中贡献较大的还有著名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问题解决五步教学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等等。
当今世界上的不少教育大国也在其学校教育的纲领新文件中旗臶鲜明的打起了问题解决的大旗,并积极提倡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行动的议程》中提出:“问题解决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在1998年的修订中都明确指出:从小学到中学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英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培养学生的六项技能之一就是问题解决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问题解决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为了一个世界性潮流。
1.2国内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问题解决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在国内大量传播时,才进行了一些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其中研究工作比较深入的有清华大学的张建伟[4],他对建构性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等方面研究的比较系统。此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辛自强从事认知方面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梁平从事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他们都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问题解决”的。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国教师安于现状的局面被打破。“问题”导学、创设“问题”情景成为许多教师改革旧教学的一个共同法宝。“问题解决”教学在我国某些地区实施的历程已经正在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以“问题”导学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阶段;以“问题连续体”的运用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规范阶段;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重构阶段。由于“问题解决”教学在各个地区或学校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确切的说,这三个阶段实际为“问题解决”教学的三个存在状态或体现的三个水平[5]。
随着对“问题解决”的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由议论转为探究,由现象转为实质探索,由“分散”出击转为课题研究。从1992年开始我国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3年北京市数学会开始举办“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1993年在《数学通报》上严士健、张奠宙、苏式东联名发表文章《数学高考能否出点应用题》;1996年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进一步强调“逐步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适应21世纪数学改革的需要,推动数学课程及教学的改革与发展;1996年7月启动了“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并且得到了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科研项目的赞助。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人们正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
2.“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2.1问题与问题解决
2.1.1何谓问题
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个概念涵义很广,具有一定的特性。
2.1.1.1对问题含义的不同理解
一个人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古今中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Karli Dunker)认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目前西方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问题的定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提出的,即,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一般来说,它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综合以上这些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问题”就是个体确定目标,又不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景。
2.1.1.2教学中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或力***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不能很快的或直接的解决,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疑惑。
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搞清楚或力***认识的,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研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
第三,选择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探索可以解决问题。
2.1.3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种类繁多,但用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
(1)、可以建构数学模型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将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抽取出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然后应用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人们认识是世界的重要途径。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就要进行数学建模的训练。数学问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尝试运用数学思想以及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保障,也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2)、探究性问题。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数学对象的性质,发现数学规律和真理的问题教探究性问题。这里,对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数学公式、法则、命题、定理等的探索和发现,虽然只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重复和再发现,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意义则被学习者重新建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数学命题的发现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了线面平行的判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正方体去探索面面平行的条件,然后通过归纳得到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自信心,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创新意识。例如,在⊿ABC中,三边a、b、c成等差数列,由此可得到那些结果?这是一个结论开放的问题。由三边a、b、c成等差数列,联系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公式,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射影定理、面积公式以及其他三角、几何定理公式,可得到许多结果,诸如sinA+sinC=2sinB等等。
2.1.2什么是问题解决
认识论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论述,多元智能理论下“问题解决”的研究以及建构主义有关的“问题解决”的观点,都有助于我们对最基本的“问题解决”的理解,从而成为“问题解决”教学的借鉴理论和支撑依据。本文主要是研究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故在此主要介绍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对认识论、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下“问题解决”只做简要的论述。
2.1.2.1认识论下的问题解决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问题解决也是以马列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和矛盾论作[10]为哲学基础的。马列主义认识论认为: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不仅是从感性认识,也能依概念、范畴、原理、规律来对客观现实做出理性反映,即创造性反应,而这种创造性反应的基础就是矛盾,矛盾又表现为“问题性”,即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人的脑海中。就是说,客观对象的辩证矛盾经过人认识过程本身可以被感知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即被感知为理论性问题,解决逻辑矛盾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解决教学要解决怎样的问题呢?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问题是从被认识的客体中产生的。问题法教学中解决的问题是在被认识的现象的性质当中隐藏着的。问题离不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以客观矛盾的存在为基础的,教师的工作是把客观现实的问题情境与引起学生的问题的可能性统一起来进行考虑和选择。
2.1.2.2心理学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界对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中,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认知主义学派都曾经进行过实验并给出自己的理论解释。从早期的桑代克到纽维尔和西蒙,众多的心理学家都为问题解决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可以将他们归纳为基本的四类:联结说基于联结理论,重视过去的经验和错误;完形说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顿悟;信息加工模式则重视问题解决的策略;现代认知说基于人类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重视“问题***式”、“问题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总之,他们关于问题解决理论方面的不同观点及其丰富的研究实践能给现在正在研究问题解决的人们以启迪。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分为以下五步:
⑴发现问题;
⑵了解问题的性质,这是表征问题的第一步,从了解问题的性质到决定如何寻求;
⑶根据问题指明的条件,收集相关信息,寻求有关知识经验的储备;
⑷解决问题的行动;
⑸检验、评价。
2.1.2.3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1893年由美国哈弗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其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中,包含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智能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彼此相对的八种智能,而且每种智能有其***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对教学而言,问题解决教学的主体(学生)都是***的,每个人的智能构型不同,智能的强项不同,认知风格和认知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理解、处理、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策略也各有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认识事物,选择适合自己的强项智能来解决问题。相应的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解决其中的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提供多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问题解决教学把多种智能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臵上,使人人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各种智能。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使“问题解决”教学获得有力的理论支持,多元智能理论也需要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实现其多元理念。
2.1.2.4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建构主义到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或单纯的议题,而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多种含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从整体上看,建构主义大体可以区分为两大派别:激进的建构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动态性和社会建构性,并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的结果,学生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由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建构主义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学生也应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基本方式应是质性评价,评价应具有变通性、弹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依据这些观点,建构主义取向的“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
⑴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和问题中。也就是说,学习者清楚的感知和接受学习活动与较大复杂任务的关系。
⑵支持学习者对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自主权。学习者不仅应该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们问题的结果。
⑶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我们要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环境尽量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设计能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
⑷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提供反思,同时以质性评价为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问题解决”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一步步把学习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种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即围绕学习主体建立概念框架;进入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抛锚式教学:又称实例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一种以真实实例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景;确定一个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选出的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认知灵活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它主张不仅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知识基础,还提倡要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它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问题,前者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稳定的,而后者则没有规则和稳定性,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而加以解决。根据这个观点,斯皮罗等人按照学习达到的深度不同,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只要求学生知道主要的概念并在考试中加以应用即可。而高级学习则是要学生把握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并能灵活的运用到具体情况中。随机通达教学就是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这一教学方式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景建构有利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况——随机进入教学——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总之,建构主义不仅主张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载体,而且强调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实践来解决问题,通过开放性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与教师共同反思和评价活动效果,共同享受问题解决成功带来的喜悦。而问题解决教学也最能体现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主动性、情景性、合作性、建构性四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2.2“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9]在西方,教学设计理论自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受到重视。“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以加涅为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熟。1985年加涅《学生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的论述中把问题解决作为智慧技能的最高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技术,同时研究者把研究热点集中在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训练和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发现策略性知识对问题解决起着关键作用,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策略。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第二代教学理论”迅速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专家更加关注问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由于问题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故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模型也可分为两类。这两类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他们是同一连续统一体上的两点,并不互相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Jonassen(1997)的模型包括:以信息加工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结构良好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型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型。Mayer(1994)认为,常规问题与解题者已解决的问题完全一样或非常相似,即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解决的常规问题及教科书中的练习题;而非常规问题就是创造性问题。依据现代化教学设计理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⑴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提出问题。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从平常的事物现象中寻找可以利用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问题。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效的,要认真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带着教材走进教室”到“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过程。
⑵分析学习任务,了解问题的性质,分析自己已有的经验,寻找尚缺少的条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很多,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要设计不同的情景给与解答。归纳起来,学生的问题一般有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是一般性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或实验验证就可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往往包含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探究;“怎么做”的问题通常包含上述两个环节,再加上新信息或信息重组来解决。
⑶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收集相关信息。根据问题结构是否良好,选择相对应的问题解决方式;对于结构良好的一般性问题,采用查阅资料或应用所学知识等通常方法即可。对于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就要选择探究式的解决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查阅资料、研究资料,彼此交流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验证。
⑷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评价学习结果。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要采用质性评价方式,学生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学习过程更好。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也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发展了什么能力,而不是最终结果。
3.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3.1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原则我们依据问题解决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提出了以下几条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原则:知识问题化原则、学生主题性原则、注重过程性原则、合作学习原则、递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际的教学是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们这里提出的这些原则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方面,只是为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3.1.1知识问题化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是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和提高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把要学习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开始教学,又以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作为目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来说,问题是整个学习进行的主线,问题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那么,如何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设计和选择恰当的学习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要恰当的设计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遵循问题的真实性原则。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应用性,感受到解决“真实问题的成就感”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其次,要明确问题的类型。有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考。
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即不能是为了追求问题解决的形式而寻找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所设计和选择的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要蕴含丰富的知识点和科学理念,而且问题能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给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能很好的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能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最后,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起点,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即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过程,逐步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五个主要的目标进行:
①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
②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③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④成为有效的合作者;
⑤进行反思概括[15]。
总之,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主动去学习,凭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体经验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责任是提供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逐步走过问题解决的每个环节,鼓励学生自己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监控整个学习过程顺利进行。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3.1.3注重过程性原则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和问题的结论是同样重要的。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方法的理解。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而学生就是在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的。实际上,学生没能完满解决的开放性问题比解决一个简单的封闭性问题更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问题解决教学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且要以动态持续的、透明的、整合的、真实性评价方式来实施。
3.1.4合作学习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进行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生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征合理搭配,科学的分成几个小组,并为小组合作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就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伙伴交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者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共享专业知识和思维过程,共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以至最终解决,还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智慧的整合等实现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者。
3.1.5递进性原则
递进性原则即数学问题解决发展的循环递进性原则。按照认识论的观点,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知识过程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和范围太大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问题类型和答案开放度等方面把这些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使我们设计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教师在设计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从封闭型问题到开放型问题,每个层次的问题都要有所涉及。
3.1.6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强调学生“双基”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统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中,这三个目标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必须做到三者之间的统一发展。但是由于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为纲的,所涉及的知识不可避免的会偏重问题的设计和解决,知识的系统性可能不够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以弥补,尽量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来设计问题,进行问题解决教学。
3.2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案例
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以建构理论为支撑,在理论应用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按照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依据课程类型、不同层次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教学过程所涉及到的问题的真实性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问题解决式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
3.2.1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
3.2.1.1基于真实问题情境教学设计的方式
这些问题是要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组织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可以获得完善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完问题的能力。重视创设一种接近生活原型的教学背景,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真实的任务,形成迫切的需要,并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高水平的掌握知识,获得知识和个性的发展。这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确定一些数学学科领域中的日常问题,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有以下的步骤设计:
第一步:提供一个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方法(例如,在哪里搜集资料,筛选有用资料的原则,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等等),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
第四步:协作学习。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使得学生对于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不同看法得以交流,从而完善、修正、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同学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加以比较,分析各自的不足,预测这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以后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遇到。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方式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高效益途径的探讨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发展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去找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企***以此来加深印象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疲于找题,无精力找规律,学生疲于解题,无精力求消化,高耗低能的题海战术导致师生负担加重,教学效益不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问题的教学效益呢?本人认为必须先研究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认识误区,然后对症下药。下面对此作初步探讨。
(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的规律决定了教的规律,所以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必须先研究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由于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障碍,但这些思维障碍具有相似性和重复性,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括上,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不能抓住本质,不会变换思维方式,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重“量”轻“质”的误区
认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所练的题量是一种线性关系,所练的题量越大,能力就越强。因而在课内、课外带领学生演算各种类型的习题,不重视对习题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分析。这种机械重复的、目的性不强的大剂量训练,常常只能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增加经验的分量,而很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对于提高能力是收效甚微的。另外由于大量做题而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他们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这就使得本末倒臵。可见,想通过多做题的方法去提高能力是一种低效的、得不偿失的方法。
3、重“难”轻“基”的误区
认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很深的内容,做很难的题才能奏效,所练的题越复杂,难题练得越多,能力就会提高得越多。而在新课教学中就给学生布臵一些很难、很复杂的习题,在各个复习阶段更是大量收集偏题、难题给学生做,不重视基础题的训练价值,不重视基本方法的指导和基本观点的形成。将过量的难题过早交给学生做,复杂的条件反而容易掩盖对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造成学习中“难而不化”,形高(难度大)而实低(能力低)的状况。特别是大量高难度训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的削弱作用,更将给物理教学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所以这也是一种低效的、得不偿失的方法。
4、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
认为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结果,就可以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让学生知道一套套分析问题的方法、类型,就可以免去他们认识上的弯路,提供一条学习上的捷径。因而对于学生的作业,常只简单的标以“钩”或“叉”,评讲时往往只给出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思考,常常由教师总结出的一套套程序、方法、类型代替,只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模仿”、“记忆”。这些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方式,使学生虽然记住了正确答案,但错误的根源还存在,只要题目形式稍加变换,错误又会出现;使学生被动接收教师的经验,只会在繁杂的题目中按“套套”思维,形成“题目即使难,只要学过就能模仿做;即使简单,但只要没有见过,就不会分析”的怪现象。
教学的效率,根本上是由学生的效率决定的。从前面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问题解决活动,常需要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这几种思维形式同时参与,然而我们的教学却偏重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问题教学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学生思维发展不均匀,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问题解决的效率。因此,要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必须全面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4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略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五)加强评估,激励策进一是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与评估。通过修订完善并有效实施《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等,保障研究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博客、群信息资料管理与评估,保障研究工作优效进行;二是强化实践性督查评估。课题负责人除搭乘各级校本研修督查评估之便,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督查指导外,定期组织县级层面的学科督查评估和交流展评,并将督查展评结果纳入学科带头人、名师选拔推介序列,对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表彰奖励,以此调动参研教师的积极性,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稳步推进、持续进行,切实提高研究效益,提升研究品位,促进学科内涵发展。
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重心逐渐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不仅被视为振兴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策略,更被看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教师的自我反思,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关注国内外的教学现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乃是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我们尚无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从2005年起,进行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此课题申请经审核后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我们研究的目的:
1、是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告诉人们如何将所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2、将解决同一主题的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中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将这些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还可以是为了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规律和解决问题运用的策略,将解决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以主题为单位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经过梳理的经验更便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时,有效地提取相关信息,也便于其他教师学习并在实践中再运用。
3、作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案例中所描述的教育情境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首先,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专业能力非常有益。与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教师自我培训的过程。撰写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全面的审视,对现象背后的东西进行分析和思考,必须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理论对接,这就需要教师学习如何客观地观察和纪录自己与学生的行为与表现,学习掌握一定的观察反思方法,学习相关的理论。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也是进行校本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是教师自我进行学习研究的过程。通常教学案例由案例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和案例问题四部分构成。故教学案例撰写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的过程,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对教育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和理论提升的过程。它能将教师内在的感性经验显性化,将成功的实践过程固化,供其他教师共享。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围绕确定的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以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为靶子,组织教师进行交流研讨,通过相互交流信息和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相互启发,帮助教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达成一定的共识,同时结合研究的问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形成对对未来的共同发展愿景,使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1、概念界定:
课程:课程是教育理念中专业化程度最高,但同时又是争议最多的范畴之一,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多被理解为“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于是课程便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总和。目前,随着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已超出了“教学大纲”或“为学而设计的教学材料”的范围。简而言之,课程是在学校里,我们试***教给学生的一切东西,即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这里主要指国家***制定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教学案例:教学的科学含义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案例,指对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景的描述.本课题的“教学案例”指课堂教学案例,包括教师的教学设想、课堂教学情景实录和教学反思.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小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离不开进行反思性教学.《纲要》和《标准》为小学数学案例研究提供了***策法规依据.
2、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熊川武教授采撷众说之长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当代教育家、哲学家唐纳德·萧恩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反思实践和反思实践者的思想,将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类型.所有这些都是指导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中、外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布鲁纳主张以主动探索活动发现客观知识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从而实现对知识掌握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能力.中国数学重视“双基”,但不是等于只抓“双基”,这些都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研究预期目标
1、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2、研究案例积累与教师成长、学生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教学规律和教育思想,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研组织结构形式。
3、通过广泛参与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动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一批数学教学、教研骨干。
4、形成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资料集。
五、研究方法和手段
实验采取整体规划、专题研究、重点突破、典型引路、点面结合、滚动发展的策略。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堂实录,坚持课堂教学实验和分析点评相结合,访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案例。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的相关资料等。
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1)观察法。通过组织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或校本教研互听课等检验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调整、校正。
(2)经验总结法。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出进行教学的规律。
(3)叙事研究法。以教学中遇到的案例为载体进行反思,鼓励教师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生活中找出教育故事,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眼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省市课题总课题组计划总体要求,我校的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启动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课题论证
(2)申报校级课题并进行理论准备、培训学习
(3)申报区级课题;
2、实施阶段:2006年1月——2008年12月
(1)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7年1月)研究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探究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反思教学与案例研究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性成长;理论学习与尝试撰写论文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
(2)第二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2月)继续研究反思教学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探索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它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0月
对前面各阶段的研究所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为了课题的顺利开展,我们在理论指导和条件保障等方面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①自主学习。学校根据课题研究内容,为课题组购买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分发给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组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围绕反思教学在促进教师成长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的相关性组织专题讨论,使全体成员在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②专家引领。没有行家、专家的引领,课题就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次,我们想方设法邀请专家来指导课题组成员开展活动。市教研室罗善彪老师、区教研室周俊老师都曾来我校做过专题讲座。
③科研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走上台”一直是我校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也是课题研究学习的主要途径。这几年,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到武汉、黄石和本区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学习研讨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外出教师学习归来,或汇报心得体会,或仿照开设示范观摩课,将学习所得及时传达给每位教师。
④保障充分。在理论指导和物质条件等方面我们课题组也作了精心安排。本课题组有3位高级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他们在课题研究的各阶段都开设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示范课,为实验搭建了丰富的研讨平台。学校为课题的开发与研究设立了专门的奖励条例,每年的教务处工作计划中也都将课题的研究列为工作重点之一。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课题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依据研究方案,不断地调整方案,力求使研究工作扎实、有效,符合教育改革的新需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突出以下的研究重点:
①以“案例研究”为龙头,在实验中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观”等。积极配合课改,以科研促进教师的成长,使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
②教师在“教”中的“反思”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变为“探究式学习”为主。
③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确立“为了教学实践而研究,研究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树立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理念。持续、深入地研究教师的“教学后记”.
④以“加强学习、立足实践、认真反思”为工作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数学教研活动,为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在前期实践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年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很高,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因而35周岁以下教师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多较以往有明显提高。
在深入研究和推广阶段,我们主要探讨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很适合我们的学生实际;对新授课提出了“导学——训练”的模式;对试卷讲评课的模式也做了较深入的探究.
3、强化管理,措施到位
为提高本课题的研究质量,我们从规范课题研究管理体系入手,促进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化、制度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经费、设施到位。本课题组的各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本课题的两位教研组长都是我市数学中心组及区数学中心组的主要成员,副组长谢莉校长是伍家区名师,有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有十多名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研究;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有机结合,每周组织一次集体理论学习;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开一到两次校级或区级公开课;每个课题组成员每月至少听课3次,并写出评课意见。学校拥有二十多台实物投影仪,十多台背投和足够的电脑可供实验研究;有藏书二十多万册的***书馆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②组织到位。完善的组织是课题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学校对教育教学科研非常重视,专门设立了教科室,任命主任两位,工作人员一人;另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师训中心;同时成立了由外聘名师和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的青年教师教科研发展专家引领项目组。
③制度到位。学校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明确课题小组的职责,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学校定期对课题情况进行督查,月考核和学期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研讨课的开设、例会参与情况、论文的撰写情况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反思性教学和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了解并努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可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3)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合我校学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新授课中的“导学、训练式”,公式教学中的“探究式”,习题课教学中的“问题串式”,试卷讲评课中的“讨论、及时训练式”等。
5)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并非媒体使用越多越好,媒体的使用应在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方面。
2、成果与分析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不断追问的过程,我们在追问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我们和课题共同成长。
1)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使教师们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的发展性。
对课题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初步感知为什么选择案例研究这样的课题。其次,实验教师们更主动的学习有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了。再次通过比较反思,进一步明确课题的内涵和本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借助于对具体课例的剖析研讨来进一步认识案例研究的意义,形成了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
2)优化了集体备课,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围绕课题研究,坚持开展“备教辅改研”系列活动,优化集体备课的形式,让组内教师充分交流教育教学思想。我们将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融入到集体备课中,梳理了“自研教材——中心主讲——问题质疑————修改施教——主题反思”的科学流程,弥补了个人教育智慧、知识上的盲点,引发了参与者的思维碰撞,明显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两位教研组长自主研读了一至六年级的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将各年级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牢记于心,教研活动时与组内教师交流想法,建议和补充各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各单元间的知识衔接点,并提出相关练习重难点的有效突破措施,赢得了组内教师的理解与依赖。接着课题组低数组组长主备了一节《我们赢了(认识时间)》示范课,在组内进行中心主讲,再一次组织全组教师交流讨论。组内教师根据预设目标、重点难点提出相关问题,并积极交流自己的教学设想与建议。碰撞生发智慧,随后对教研组长主备的教学设计进行集体修改并付诸课堂实践。在这一过程中,组内教师广泛参与听课研讨,围绕主题针对症结进行交流反思,求得了最优化的重难点突破途径,达到了令全体课题组教师欣喜振奋的教学效果。随后,各组员分单元担任中心主讲人,依据梳理的这一科学流程展开了各单元或重点练习的集体备课,大面积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这种既有个体积极参与,又有群体通力合作的备课方式,有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博览众长,有效地提升了全体课题组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几年的实验研究,我们集体备课达百余次,每位教师听课每学期听课均达20余节。一位教师在教学随笔中写道:“集体备课的形式优化后,令我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补充了我自身个体的不足,获益良多。”
3)深入案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所进行的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研究初选用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是实验教材,后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发生了变化。教材是课题研究之本。在使用教材方面,我们认为教材凝聚了专家思想和不少实践者的思想,所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努力实现编者的思想意***。因此在这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因为我们都知道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课堂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表现为:提问有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真实想法;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发展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获取新知;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一问齐答;教师提问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学生只需要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等等这一类根本不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上有时候教师为了整顿课堂纪律,针对某些学生进行突发性的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害怕回答不上来而恐惧老师提问,这样一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就起到了消极作用。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数学组便针对“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案例研究,以教师提问为观察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尝试着去探究这个教学困惑。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从而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理念。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习型研究氛围。一年级田华老师主动承担了研究课,其他老师也不甘落人后,从问题的提出、子课题的选定、量表的制作到集体备课、课堂观察到课后分析,无不渗透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
选定了课题接下来便是观察量表制作。为了使量表更科学合理更能帮助我们有效研究案例,我们找来了四川省凉山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峰老师所著的《教师提问技巧探析》一文。文中精辟的讲解了提问的构成、类型和特点。我们通过深入的学习、讨论、研究,初步将教师提问分为这样五类:
1、回忆情境式提问;
2、理解式提问;
3、运用式提问;
4、分析式提问;
5、综合评价式提问。在提问上我们应当兼顾全体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针对以上考虑,我们制定了五张观察量表,每张量表以三个小观察点来评价课堂。
回忆情境式提问:
1、教师提问指向明确,设问准确到位;
2、教师提问声情并茂,有效创设学习情境;
3、教师提问抑扬顿挫,有效维持学习兴趣。
理解式提问;
1、针对学生层次来分层设问,提问准确;
2、教师提问有效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忆,解释后重新组合,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教师提问有效性促进知识正迁移。表三:分析式提问;
1、教师提问坡度难易适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
2、当学生回答简短不完整时,教师能否及时通过提问促进其理解难点;
3、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针对回答进行分析总结,以使学生获得清晰表述。
综合评价式提问;
1、与学生互动回答中,教师积极肯定,表扬方法得当;
2、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评价,意见中肯;
3、教师评价言辞肯切,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根据观察结果来看,一教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对理解式提问、分析式提问及综合评价式提问理解不够深刻,把握不准确,因此导致了课堂上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提问,无法明确前后位置相对性,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也没有及时分解提问帮助学生理解重点,明确当方向变化时前后也应发生改变。但回忆情境式提问运用较好,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创设到位,因而学习情绪高,课堂显得活过了头。为此,我们专门请来了区教研室的周俊老师为我们做了专业引领,他为我们重新诠释了课堂提问的内涵,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在课堂提问中,不应刻意去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性,使整个课堂变成“满堂问”式的教学,要追求那种问得及时、问到重点、问得有价值的问题。正如田华老师在反思中的那样:由于没有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导致在课堂上我的提问往往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学习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内化理论后我们重新讨论确定了二教的教学预案。
二教结束,我们再次讨论,从五个观察点来看,教师的课堂提问的准确性大大提高,针对性加强。当学生回答后教师重点提问“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前面?”来突破难点。注重通过小组说,全班交流说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理解前后,教师的理解式提问指向明确,分析式提问难易适当。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李兰老师在反思中这样评价:一教中,教师这样设计:开火车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在二教中,教师改变了设计: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在指名几个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开火车说一说,教师提问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觉得效果好多了。问题由易到难,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所学内容。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课后及时反思、回顾写下自己执教(听课)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积累下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一方面学习了别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积累了反思的素材,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决策和行为,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而这是促进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
4)创新评价手段,促进了师生和诣发展。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客观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抓课堂作业的课课清,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把创新评价手段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以五星评价等级方式来激励学生,一张笑脸、一面红旗都是学生进步的标志,一句温馨的“加油啊!”提醒学生还要努力,一句充满激情的“你真棒!”让学生信心十足,星级争夺榜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了成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感想摘录:
“通过老师的教学,我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通过老师的教学,我对该学科的兴趣提高了。”“通过老师的教学,我理解并学会了该课程内容。”“通过老师的教学,我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在这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加强,教师的教学机制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问题的处理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老师们能够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回眸这三年的课题实验,我们不时为研究带来的全新感受而惊奇,为研究促进的师生发展而欣喜,为研究引发的人本回归而欢悦。张惠音、郭磬莲、吴红菊、李兰、田华等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他们既是科研课题的参与者、研究者,又是教科研的直接受益者。至目前,我校数学组的一个数学案例代表宜昌市参加了全省案例研究研讨活动交流,一个课例获得全国课例评比一等奖。本课题组一位教师参加省级数学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一名教师参加市级数学优质课竞赛获得一等奖,一名教师在宜昌市录像课比赛中获得三等奖,还有一名教师参加省级数学课展示。在连续四届我区组织的小学数学校本研究展示活动中均获团体一等奖,两人次获展示课一等奖,一人次获特等奖,一人次获二等奖。本课题组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在各级报纸、刊物、网站上发表论文和教学反思、课例片段共计百余篇,其中有十多篇论文、课例获得省级一、二等奖,十五篇获得市级一等奖。
九、结论与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验的机会,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同时能够让教师之间能够更有效的分享教学成果,加强交流。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虽然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材料,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少数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还很弱、适合我校学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究等。本课题研究结束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将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丰富研究的内涵,推广研究成果的应用效应。
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6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真正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
(2)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生活化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3)深入开展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3、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1-2篇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生活数学生活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数学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交流经验并指导教学工作。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前阶段数学课题组加大了听推门课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师徒之间每期必须听3~5节以上,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并及时汇总好课率。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通过这项活动使我校数学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随堂课的质量主要看以下三点:①学习任务是否合适;②学习过程中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③学生是否学会知识了,会用知识了。每个教师必须保证随堂课质量,每天都尽量做到无错误。
4、前一阶段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①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转变了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要求:人人会讲一位数学家的故事;人人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人人会用数学知识说明一个生活现象,并能用数学模型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0%的学生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数学资料,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一项中国数学对国际数学发展产生影响的伟大成就;了解一个由于数学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例。
③形成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思想。
(2)教师方面
①磨炼了我校数学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典型的生活数学生活教学模式课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5、四点认识:
(1)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2)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3)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4)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数学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现在有关数学生活化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5、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6、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7、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所有组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报告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