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教育活动的意义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教育活动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对教育活动的意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对教育活动的意义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和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一起参与、相互支持与作用的过程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教育工作由单一评价主体渐渐地向多元化评价主体方向发展,幼儿的评价主体地位日益得到凸现。但幼儿作为评价者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方面,幼儿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者几乎无人论和。幼儿能够评价教育活动吗?幼儿是怎样评价教育活动的?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具有什么意义?
一、幼儿评价教育活动的可能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类似于基础教育中的教学评价。由于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园教育活动除了学习活动以外,还涵盖了游戏、生活等活动。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小同学、中同学、大同学已经成为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评价者之一,而幼儿却在教育活动的评价中缺席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教育者对幼儿评价能力的不信任。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标明,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易受暗示性、外表、笼统等特点,他们对自身的评价是不准确、不深刻、不坚定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跟幼儿的自我评价比较起来,评价对象要复杂和笼统得多,所以,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能力受到质疑,幼儿作为主体对教育活动的评价被搁置一旁。
从实质上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评价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为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评价就是主体和客体的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是评价主体的需要水平与评价对象的服务水平的比较过程。从评价概念的要素分析上来看,幼儿为评价主体,教育活动为评价对象,幼儿根据教育活动是否满足了他的需要而做出判断,是可以成立的。幼儿作为一个***的个体,有自身的兴趣、喜好、意愿。如同一个健康的婴儿会在饥饿时对食物表示出急切的接纳态度,而在饱食以后面对食物会闭紧嘴巴,儿童天生就能用行为来表示外界事物与他们的内在需要的吻合程度。杜威认为儿童能够清晰分辨由个人权力和欲望引起的行动和公正的、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行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例如,当儿童在游戏时,他们往往特别愿意接受那些能够增加他们经验的有价值的建议,而从那种被人指手画脚的活动中退出来。冯晓霞也确认了幼儿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她指出:“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反应和发展变化来‘发表’对课程的看法的。他们的行为和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幼儿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结构、资料等的适宜性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可自然而真实地传达教育活动与他们的内在需要的符合程度。幼儿这些反映教育活动与他们的需要之间的吻合程度的行为,就是他们所做出的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与成人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比较起来,幼儿所做的评价还不幼稚、不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能够作出评价。从幼儿特殊的年龄特点动身,以一种不同于成人评价的方式来认识幼儿的教育活动评价,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
二、幼儿评价教育活动的方式
M·塞廖的价值等级理论将价值分为四个层次:最下层是满足感或非满足感的价值;第二层是生命的价值;第三层次是精*的价值;最高层次是宗教的价值。塞廖所说的最下层的价值就是指那种由感官所体察,由情绪所分辨的愉快与否的价值。杜威将这种较为粗浅的价值称为直接价值,直接价值“就是需要的满足,就是兴趣所向,就是享受,等等都属此类”,这种价值意味着“当一种存在满足了我的需要时,这种东西对我而言是有价值的”。塞廖和杜威对最低层次价值的认识具有一起性,这种共性表示在低层次价值的存在与获得价值感的人之间,并不存在思维和行动这一中介。换言之,对于最低层次的价值,我们有的是一种情感态度,而不是理智态度。我们只是感受它、享受它,而没有通过我们对它的判断和由此采取的行动来发明它。这种直接的价值感是人类经验中再自然不过的一种感受,是一种几近天性的反应。幼儿由于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所限,他们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就停留在杜威所说的直接价值的水平上。他们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理性的思维。虽然幼儿还不能够用清楚的语言或文字来表达他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能够体现他们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聚精会*地倾听、专注地做事情、开心地拍手或笑、积极主动地答问或提问、自发地用动作表达内容、用语言表达在活动中的积极情感等行为是幼儿对教育活动的积极评价;而目光游离、发呆、做小动作、说出表达消极情绪的语言、交头接耳、不回应教师的提问或指令等表示则是幼儿对教育活动的一种消极评价。
囿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更像是一种准评价。与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世界的教育活动评价比较起来,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具有以下特点: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情绪性的,成人的教育活动评价则理智成分重;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通过行为来表示的,成人则是用清楚的语言或数字来判断的;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个人化的,他们凭借自身的个人需要和感受做出判断,成人的评价则会从社会的需要动身: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即时性的,是融合在教育活动过程之中的,成人的评价多为延时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结束之后才进行的;幼儿的评价针对当下的活动情景,而成人的评价还会兼顾活动的久远效果。
当然,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还只是停留在较为低级的价值层面上,还只是幼儿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粗浅、笼统的感受,这种评价还需要在成人,尤其是专业教师的识别下,才干够发挥评价的积极反馈作用。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的研制过程中,有段时间教师自行其事,课程编制紊乱不堪。这时,是一个幼儿提供了课程研制者解决问题的动机。研究人员追忆道:“一个4岁的男孩在我们这个项目中度过极其乱哄哄的6个星期以后,有一天把一张折叠椅从教室的这一头扔到那一头,以此来表示厌倦和挑衅。”扔椅子的行为是幼儿对身置其中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情绪反映,是他们对教育活动自身的一种原始判断。当幼儿扔椅子的行为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辨析相结合,于是,教师们开始深刻地反省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开展实在的合作性计划,使海伊/斯科普课程研究项目最终走上了正轨。
三、幼儿评价教育活动的意义
评价的含义首先是觉得东西可贵;其次就是进行估价。换句话说,评价就是一个喜欢一件东西的行动,维护这个东西,还包括和别的东西比较,对它的价值的性质和分量作出判断的行动。从后一种意义说,评价就是估量价值。这两种意义的区别,有时等于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之间的区别。可见,杜威将评价分为两种,即对事物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评价。内在价值是珍视一个事物的态度,是觉得事物自身有价值,对内在价值的评价就是欣赏。而工具价值是一种比较和判断的行动,是估量事物的价值。杜威把事物的内在价值看作是工具价值的重要前提,“对所有各种不同的经验的内在价值作出贡献,是决定许多科目的工具的价值和派生的价值的唯一规范。”在杜威看来,任何一个教育活动只要能够立刻吸引人,就不需要问它有什么用处。只有儿童能在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果,这个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才会具有意义。作为工具价值的基础,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表示为幼儿对活动的喜好程度,而幼儿是否喜欢教育活动,只有幼儿自身才干够做出回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是判断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绝对权威。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无法确切预计教育活动将来要达到的目的,只要幼儿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坚持热切的学习态度,就不用发愁这种教育活动有什么特殊的用处。假如幼儿真心地关心某一活动,这自身就证明了这一活动有价值。
让幼儿成为教育活动的评价主体之一,不只可以发挥评价的反馈机制,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当教师把幼儿置于教育活动评价者的位置,他才干够更多地听到儿童的“声音”,关注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尊重儿童的活动需要。例如,在一个集体活动中,教师在阅读一篇故事时,幼儿慢慢变得不安心和相互打闹。假如教师把幼儿的这种不安分解释成幼儿的评价,是他们对不符合需要的活动的一种正常反馈,他就不会责罚幼儿,他可能会和时地改变计划,通过让幼儿唱一首他们喜欢的歌等方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如若教师能够发现和尊重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教育活动就会成为幼儿真正喜欢的活动,能够促进幼儿久远发展的活动。
幼儿对教育活动的意义 2
一次,我在某幼儿园看到教师让幼儿用牙刷清洗石头,一开始,幼儿兴致勃勃地刷着石头,还讨论怎样才能把石头洗干净,但很快幼儿的注意力就分散了,不多久,他们便对这个活动失去了兴趣,去其他区域游戏了。当时我就在问自己,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幼儿能从中获得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大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能让幼儿了解到石头的一些物理特性等,但如果认为这就是“活动的意义”,可能就失之肤浅了。
什么是活动的意义?对于幼儿而言,活动的意义应是指能让幼儿获得经验提升,或日获得关键经验。幼儿之所以很快对“清洗石头”这个活动失去兴趣,原因在于这个活动并不能让幼儿原有的经验得到提升或获得什么关键经验,如此,活动便失去了意义。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提供刷子、海绵、布、松果、贝壳、树枝等材料,就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比如,幼儿可以比较哪种工具适合清洗哪种物体,观察干、湿物体的区别,讨论物体的沉浮问题,等等。
判断活动有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幼儿在活动中能否获得高质量的经验,还必须看幼儿获得的经验的变化和发展情况,也就是经验的广度与深度问题。经验的广度指幼儿的经验在量上的增加,经验的深度则指幼儿能够把新旧经验相融合,内化新经验,使经验结构发生变化。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既要像网络那样相互牵连、向外扩展,又要像爬楼梯那样不断向上,同时还要像梯田那样具有层次性。总之,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应具有立体感。
活动要有意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有意义。单独追求过程或者结果,都有可能让活动失去意义。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幼儿园里的一些活动把重点放在结果上,忽视过程,幼儿被填塞了许多他们并不理解的知识。例如,科学活动中,幼儿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解水的三种形态;美术活动中,幼儿看教师调配颜色,或机械地剪某种形状的纸片;语言活动中,幼儿不断重复学习某种句式或某些字词……这类活动因缺乏过程意识、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对幼儿的发展缺乏意义。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现象,即不管活动的结果,为过程而过程,让过程成为了形式。例如,种植园地中,教师随意让幼儿用工具进行活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毫无目的地活动;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走马灯似的变换活动内容……有行动不一定就会有充满意义的结果,但有意义的结果一定是通过有价值的过程而得到的。要使活动有意义,就必须把知识还原到过程中,让幼儿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操作、探究、交往、体验等方式获得经验。例如,在“装米”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理解“圆锥形的工具往小口容器中装东西效率最高,也不会把东西洒在容器外面”的生活常识,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环节:首先,让幼儿用A4纸自由地往矿泉水瓶中装米,教师在旁边用相机记录幼儿的各种装法;接着,教师播放先前幼儿装米的照片,组织幼儿讨论哪些装法速度快、装得多;然后,幼儿按照讨论的方法来装米,教师继续观察、记录,并再次组织幼儿讨论,慢慢引导幼儿得出“把纸卷成圆锥状来装米效果最好”的结论;最后,幼儿又一次装米,检验刚才得出的结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把需要幼儿获得的经验还原到了过程中,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究、交往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活动目标得以自然实现,活动的意义自然生成。所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依然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各种活动时的重要指针。
追求活动的意义,教师是重要的保障。在谈到瑞吉欧教育经验时,我们总会被他们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所折服。瑞吉欧的教师总是让幼儿在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实际上,我们也能够成为他们,只要我们多听、多看、多记录、多思考,成为日本幼教先驱仓桥物三先生所说的“非显性的存在”,善于与幼儿“周旋”,那么幼儿就可能在有价值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充满意义的结果。
幼儿对教育活动的意义 3
一、0至3的亲子活动课程被列入国家发布的正式文件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关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从行***规划的层面上对幼儿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标准,北京市教委在制订纲要的实施细则,对于3岁以下幼儿作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使得过去对低龄幼儿的养育单纯强调吃好、玩好的传统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二、“关键期”理论是亲子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新的低龄幼儿能力发展测评标准,重视婴幼儿肢体发育、认知能力发展以及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理论,发现了科学养育的重要性。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其它原因,把育儿的责任推给了上一代人或者是保姆,自身疏于关注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其结果是使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幼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幼儿对群体生活的抵触,拉长入园时“分离焦虑症”过渡时间,延续的不良后果是容易导致儿童人格上的某些缺失,有的孩子会因此而显得不合群、孤僻、自闭、缺乏自信等等。
三、亲子活动课程
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发育,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专注力、***性、协调性,有助于幼儿性格的完善与发展。
0-3岁的亲子教育活动能帮助家长带领孩子走出狭小的天地,接受新型的幼儿教育模式,通过亲子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健康、活泼、自由、快乐地成长,发展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从中培养他们的能力。亲子活动的各类游戏都围绕着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跑跑跳跳可以让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得到发展;做做玩玩可以让幼儿手指的精细动作得到锻练;说说唱唱: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艺术才能;涂涂画画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想想算算可以激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脑科学研究发现,亲子活动能促使幼儿大脑*经网络快速建立与发展。
婴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极强可塑性、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作为家长,对婴幼儿期身体与大脑成长发育的重要性应当有充分的认识。脑科学研究发现,这一时期是大脑发育、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新生儿的脑细胞已经很完备,但大脑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仍然比原来的要大,与身体其它部位的增长所不同的是,大脑的增长是伴随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在一天天增长,这个过程中,大脑形成了新的*经元连接。从婴儿到成人,脑容量要增大四倍,虽然*经元的数量与出生时相比没有很大的变化,但*经元的连接在这段时间有快速的变化。*经元主要有三类:一类叫连接*经元,一类叫感觉*经元、还有一类是运动*经元。*经元是*经细胞的主要成份,以它为主组成的*经网络以闪电般的速度同大脑互相传递信息。所以,我们强调,在这一段时间家长和老师要创设优良的环境对婴幼儿的大脑形成足够的良性刺激,促使其大脑*经网络快速地建立与发展。
当我们用《纲要》附录中“幼儿教育训练指导”中的标准,去测评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时就会发现,他们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运动*经发展得很好,其他方面相对较弱。另一些孩子视觉*经细胞的发展具有超强的优势,但是运动方面表现不佳,也有的孩子两方面都好,也有的孩子两方面都很弱。
五、亲子教育活动及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亲子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地缩小婴幼儿在早期成长发育过程中呈现的明显的差异。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幼儿园开设的亲子活动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到,幼儿园开设的亲子活动课程基本上是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来制订的。其整体内容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要素:
第一要素,运动和精细动作。亲子课程的内容中有很多是关于这方面的,由老师组织家长带领孩子走一走、蹲一蹲、爬一爬、跳一跳、蹦一蹦。这些都会有助于大肌肉的发育,有助于大脑运动*经的发育,有助于幼儿体格的生长。还有一组活动会要求孩子用手搓一搓球,用手握笔点一些点,用手抓豆子从一个碗放进另一个碗,用线串珠等等。这些加强手部精细动作的锻练,其直接的好处是刺激大脑感觉*经元与连接*经元的发育,它产生的正面效应远远超出了运动的范畴,而对大脑其它部位的发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二要素,语言的发展。亲子课程中亲子教师从一开始的导入语就会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吸引孩子进入状态,她们会用一些动物手偶切入话题,与小朋友打招呼,鼓励他们讲话。老师会创设一些场景,让小朋友去分辨颜色、***形,感知和比较物体的大小、软硬、轻重,掌握一些简单的分类,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来丰富孩子的词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教唱儿歌、背诵古诗都会穿插其中,如此下来,一堂亲子课会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第三要素,适应环境的能力。上亲子课虽有家长陪同,但对于孩子来说依然是面临了一种新环境,大部分孩子初次上亲子课都不同程度的焦虑与烦躁。个别孩子还会哭闹。这些现象证明,当前社会6加1现象非常普遍,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普遍降低。长期的独生子女环境以及城市建筑群近距离聚居方式的改变,造成幼儿缺少玩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而亲子课程本身就营造了一个让幼儿群体活动的大环境,参加亲子活动的小朋友从开始的羞怯、胆小、不敢说话,到逐渐变得开朗、大方、乐于表现自己。显示了幼儿对环境与生俱来的适应能力。亲子活动为幼儿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家长之间搭建了人际交往的平台,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关系的良好发展。
六、亲子课程把游戏从课堂引入到家庭,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情商,营造家庭中民主平等的气氛,加速幼儿社会性成长的步伐。
以上分析了0到3岁亲子教育活动及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亲子教育活动及课程对幼儿人格形成的意义。
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在家里能说着呢!一到外面见了生人就像个小哑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0-3岁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也是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开朗、阳光,如同一棵树苗,希望它向上,挺拔、强壮。但是家长过度的溺爱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成长发展的空间,让这棵小苗长歪了,显得非常羼弱,有不少孩子到了该自己吃饭的年龄仍然是饭来张口,到了该自己穿衣的年龄还仍然是衣来伸手,他们幼小的躯体得不到锻练,发育中的大脑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久而久之养成的不良习惯还会沉淀下来成为心理隐疾,形成性格的内向、自闭、扭曲,自信心的失落等等。
孩子上述种种问题究其实都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家长或家庭成员中主要负责养育孩子的成人的过失。许多事情都让大人给包办代替了,其结果如同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孩子的手脚,孩子就长不大了,能力退化了。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看到了科学的养育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帮助家长让幼儿在群体生活中学会适应,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孩子在熟悉与适应环境以后,会逐渐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亲子课程,幼儿的认知能力,专注力、***性、协调性都会较前有所加强。亲子活动还能联结和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幼儿性格的完善与发展。
每个孩子都存在巨大的潜能,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不只需要成人在生活上的精心照顾和呵护,更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低龄幼儿处在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只有珍重幼儿的精*世界,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格得以完善的发展,他们才能拥有快乐的童年。幼儿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人生命全程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发展,所以,陈旧、落后、无所作为的养育观念是应当被抛弃的,而代之以先进、积极的科学养育观。
七、亲子教育活动课程是一种先进的集体科学养育的理念与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从半个多世纪以前,奥地利动物行为科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的“关键期”现象以后,人类对于自身早期的成长、发育、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早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有了崭新的进展,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只要照顾好他的身体就行了”的传统养育观念正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亲子教育活动及其课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家长,我们不能不认识到时代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家长的角度,更应认清21世纪家长、幼儿、家庭、幼儿园等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家庭朴素、自发的育儿走向渗透早教理念的科学养育,形成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目前,0-3岁亲子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亲子课程在大城市已经普遍为家长所接受。幼儿园要致力于提高亲子课程的质量,作为亲子课的教师,需要认真地备课、每上一堂课都要做好物质方面的充分准备,为孩子获取精*食粮创设优良的环境,以自己身教言教,孩子的进步来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促进班里的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在亲子活动课程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家长参加亲子游戏,讲解教师对活动内容安排组织的理由、让家长能感受教师指导方法的意义之所在,在与幼儿愉悦、互动的过程中,让家长获得科学肓儿的经验,提升亲子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的亲子教育活动充分展现了幼儿成长历程的规律,越是低龄的儿童越是要以游戏的方式作为学习的手段,家长应当从亲子课程中体会到,亲子活动是家庭内成员与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幼儿园倡导亲子游戏,通过亲子教师把游戏从课堂引入到家庭,对于促进幼儿的成长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它有助于形成家庭生活中民主、平等的气氛,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有助于孩子大脑潜能的开发,有助于加速孩子社会性成长的步伐。我们希望以亲子教育活动为纽带,让家长与幼儿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伙伴,为了双方一致的目标——给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共同努力。
当今中国的幼儿园,正经历着一场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大变革。亲子教育活动课程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的集体科学养育的理念与方法,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在幼儿教育领域已经占领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相信并期待它有更好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彰显自己的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幼儿对教育活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