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入: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该怎样报道这一盛况呢?播放视频。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该如何报道?首先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新闻知识。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可分为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景:对新闻背景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激励、评价等。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看到不列颠尼亚,想到了什么呢?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国。“不列颠尼亚”是什么东西呢?
英国皇家游轮。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与这个游轮告别,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找出文中的导语部分,请大家齐声朗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英国撤离香港。任何壮美的语言都难以尽现它的精美绝伦,任何浓重的笔墨都难以描绘它的恢弘壮举。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一般新闻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在导语中找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从导语部分我们知道了本篇新闻主要写了英国撤离这一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下降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女王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添马舰营区升起
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个表格已经将这则通讯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很清楚地罗列出来。这已经完成了本文作为新闻的主要任务。大家有没注意到,文中有两段内容在表格中完全没有涉及?是那两段呢?
第4段、第11段齐读这两段
这两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呢?
历史,具体一点讲的是什么历史?港督府的历史和英国侵占香港的历史。这两段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部分?
背景部分。文中背景部分除了这两段还有哪一处?(第7段)找出来,请同学朗读。
这些背景材料仅仅在讲述历史吗?从中找出现实的痕迹。
随着末代港都的离去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士兵在“威尔士亲王”***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又从海上去。
历史与现实两者放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对比,历史背景与现实场景串在一起,背景材料的引入使现实的场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练笔: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学校前不久举行的***训***仪式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200字以内的新闻。
要求:内容包括新闻三要素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