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人们说起大暑的时候,还会觉得有些陌生,这个是属于我国二十四节气其中一个节气,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欢迎大家收藏和阅读。
大暑节气的风俗
1、晒姜。
生姜原产于我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的时候,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压榨,和红糖混合,放在容器里,放在纱布上,晒干。充分调和后,对老寒胃、感冒咳嗽等有奇效。具有保暖保健作用。
2、喝傅的茶。
它是由金银花、甘草、夏枯草等10多种中草药熬制而成。冷却成茶备用。夏天喝它有清凉消暑的作用。在古代,它们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但现在一些药店这样做了。
3、烧香。
夏热一到,气温就达到最高,农作物生长迅速,干旱、洪涝、风灾也是大部分地区最频繁的。收获种子、抗旱、防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人们烧香,祈求好天气和丰收。
4、喝夏羊。
在中国北方,在大夏这一天喝夏羊(即喝羊肉汤)是一种习俗。
大暑气候特点
高温酷热,雷雨繁多,是大暑节气两大明显特点。大暑期间,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在7月底到8月初,正是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的活跃期,它时常盘踞在中国东部地区,强盛的时候,可西进控制到中国西南地区东部,如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同样,在夏季,中国大陆许多地区常常受大陆高压控制,同样是下沉增温,晴空少云,滚热的地面,烘烤着大气,使气温居高不下。
而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此外,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
大暑期间虽然高温是常事,但很多地方雨水也十分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当然,有些地方也会遭遇“伏旱”。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大暑节气的由来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通纬·孝经援*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褥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仙草
南方民间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仙不会老”的说法,大暑天气炎热,用仙草制作成果冻状的仙草冻(凉粉),既可以满足了嘴巴,又可以赶走身体里的热*。
2、喝冬瓜荷叶汤
大暑天喝它可去暑,调理脾胃,清热。
3、吃米糟
在福建的一些地区,过大暑讲究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惯,被称作“过大暑”。米糟也叫做醪糟,是以糯米为原料,蒸熟后加酒曲天然发酵而成,可以补元气开胃提*,滋阴养肾。
4、喝姜茶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的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大暑这全年最热的时节里晒生姜,伏姜中含有丰富的姜辣素,姜辣素可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排汗,通过汗液将人体内多余的热气带走。
5、吃鸡
每年盛夏季的大暑时节,长沙民间有吃鸡的习俗,尤其以童子鸡最优。大暑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一段时期,因此体质虚弱的人很容易中暑,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相对于其他肉而言,童子鸡能温中益气,具有补益作用。
大暑节气的寓意
大暑寓意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来临了,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暑”就是热的意思,大暑,顾名思义就是很热。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大暑节气注意事项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在我国华南以北的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如金”的民谚。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大暑期间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也最丰沛、雷暴最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及。
大暑时节暑湿俱盛,人之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致注夏、中暑等***。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人喝一些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大暑期间预防中暑,应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并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还要保持睡眠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适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大暑天里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基础天气特点:日照最多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具体特点:高温酷热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为什么大暑比夏至热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大暑节气,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足以说明了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大暑”期间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最为炎热。
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晒热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热再放出去烘热空气,空气的温度主要是间接从地面得到的。虽然夏天的中午,太阳光照射地面最接近直射,地面和空气受热量强,但地面放出的热量,少于太阳所供应的热量,所以此时并非是最热的时候。
中午以后,地面温度仍能继续升高,一直等到地面放出的热量等于太阳所供应的热量时,地面温度才能升到最高;而近地面气温的升高,必须从地面放出的热量得到,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夏天最热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午后两三点钟的时候。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