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棋”的来历
弹棋,古代汉族棋类游戏。是西汉末年开始流行,最初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盛行。弹棋源于何时,尚无一致结论,但大都认为是在汉代。下面就弹棋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给大家讲述一下。
起源:
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曾对弹棋的创始作了记述。该书卷二云:“(汉)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日:肤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指刘向)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勤。”从这里我们看出,弹棋系士大夫阶层所创,并因以解决“劳体”问题而取代蹴鞠引入了宫禁中。同时,还参照蹴鞠对其局势、规则作了某些改造。
而魏·邯郸淳的《艺经·弹棋》中说“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以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就是说“弹棋是始自魏宫的,它的内部装有器械用来戏玩。文帝十分擅长玩弹棋,用手巾来甩动,没有不击中的。有个人向文帝说自己也能。文帝就请他来,客人拿下头上的葛巾(葛布制成的头巾)来击打棋,比文帝的技艺更精妙。”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说弹棋始于魏宫。
盛行:
弹棋所用棋局,根据魏文帝《弹棋赋》所描绘:“局则荆山妙联,发藻扬睬,丰腹高隆,惮根四颓,平如砒碉,滑若柔夷。”即是说,棋局采用华美的联玉料精工做成。正方形,局中心高隆,四周平如砥砺,光彩映人。至于所用棋子,一般用“玄木北干,素树西枝。等木质精制而成。弹棋的玩法,按照晋人徐广《弹棋经》的记载,是“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也就是说以自己的棋子击弹对方的棋子。但具体的对局方法,由于文献记载厥如,还不是太清楚。
唐代,是我国古代弹棋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这种靠技巧取胜的棋类游戏,不断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杜甫、白居易、李贺、王涯、韦应物等均有诗作。王涯《宫词》中的“向晚移灯上银擎,丛丛绿鬃坐弹棋”,正是对在唐代广泛流行的弹棋的绝好描绘。北宋时的沈括曾看过一卷《弹棋谱》,他认为此谱“盖唐人所为”,反映了唐代弹棋盛行的面貌,尤其是读书人,对弹棋的喜爱已成了他们休闲时的主要娱乐。柳宗元《弹棋序》中说:“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因而教他们玩弹棋游戏。正是由于弹棋的如此盛行,使得唐代弹棋高手辈出,不减汉魏时代。《天中记》日:“唐顺宗在宫日,甚好弹棋,时有吉达、高绒、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李欣的《弹棋歌》亦云:“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坐中齐声称绝艺。”由此可见,唐代弹棋的水平已有相当高度。
形制:
唐代的弹棋,在棋型、布局和行棋步骤等方面,基本上因袭汉魏旧式,但也出现了一定的变革。棋局的形制,据唐代卢渝《弹棋赋》所述,为“下方厂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成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渭之缘边。”其棋局中间为圆顶,象征着天,局的四边代表地,与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的观念相适应。这样增加了弹棋的复杂性,因而在游戏方法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上述唐代弹棋局末能留下实物或***式,但是我们从当时传入日本,经过变化,盘式由四面变为两面的弹棋局,约略可以窥知唐代弹棋局的形制。
布局:
唐代的棋子仍系木制或象牙雕刻而成。但棋子的数量已增至24枚,二人对局,每人12枚。上引日本弹棋局,每边设局道12条,可能就是用棋子24枚的弹棋。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作《弹棋序》对24子弹棋进行了解释:“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贸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每一方的12枚棋子中,又分贵贱子各6枚。玩时,大约是以一方的棋子击对方的棋子。柳文接着又写道:“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既而抵戏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在24子中一半是红色,即所说的“贵子”,一半是黑色,即所说的“贱子”。玩棋的人都应先以贱子去击触对方的子,不得已才用贵子。唐以前的弹棋没有贵贱之别,上下之分,入唐以后,小小的弹棋竟成了一庞大的等级社会的缩影。
兴衰:
到了宋代,也许是由于围棋、象棋的特别兴盛,流行了几百年时间的弹棋突然销声匿迹,其玩法也从此失传。到元明之时,就连博弈行家语及弹棋,也要引经据典,费力考究了。从16或17世纪以来,有一种被称为台球的游戏风靡欧洲许多国家,20世纪60年代又渐次传入日本,近即年来,这种游戏又盛行于我国各地根据这种游戏的特征,有人从台球与弹棋皆是在一个盘上,击一球(或子),令其滚动(或滑行),去撞击另一球(或子)的玩法,提出二者具有渊源关系,至于弹棋局中间高四面低,白球则一马平川,弹棋以手弹子,而台球则以杖击球的不同点,正体现了由弹棋到台球的变化发展。其间的演化、传播和发展轨迹,因史料所限,尚难以明之。弹棋在东南亚地区流行起来,是一种逸趣横生的棋类玩法。
汉朝的弹棋
弹棋是古代博戏之一种,本作「弹碁」,现在写作「弹棋」。弹棋首创者为汉成帝并流行于宫中。魏晋时达到鼎盛,唐代曾有改进,唐以后绝迹,宋时已不可考其形制。
汉成帝刘骜,酷爱蹴鞠,踢弄不辍。文武群臣以为此戏运动量过大,不为皇帝所宜,因劝谏阻拦。成帝却说:「这是我所喜爱的游戏,不能不玩。你们可以选取一种类似蹴鞠而不劳体力的游戏,奏报上来。」于是,刘向就根据蹴鞠的法则,创制了弹碁,献给成帝。帝大悦,赐青羊羔和紫丝履。从此,中国就有了弹碁之戏。《后汉书·梁统传》附梁冀传:「能挽满、弹碁、格五……意钱之戏。」说明弹碁至少在宫中十分流行,并与格五、意钱等博戏处于并列的地位。
弹碁最初为十二子,黑白各六子,以木为之。棋盘用石板制作,两人对博,「先列棋相当,更先弹也;其局以石为之。」棋盘中央隆起,四周平齐,棋子置两侧,以手弹子,使子越过中央滚向对方,击中对方之子为胜。
东汉冲帝、质帝以后,弹碁在宫中衰落,此技几乎中绝。献帝建安中,曹操执***,禁令颇多,竟有宫中禁弈之举,举凡博弈之具,一律不得妄置宫中。宫人枯寂无聊,因以金钗、玉梳等梳妆具在梳妆匣子上模仿弹碁之法而戏弄之。魏文帝曹丕继位之后,喜作弹碁之戏,宫中朝臣名士无不争能。
文帝还作《弹碁赋》以叙其情,赋中有:「文石为局」、「丰腹高隆」、「二八次举」等语,透露了弹碁的形制信息。此时弹碁已改为十六子,黑白各八。文帝弹碁不用手,而用手巾角拂棋,无不中的。又有棋客自谓有绝技,魏文帝立即召见。客至不用手,也不用手巾,而是低下头,以头上所戴葛巾角拂棋,尤为精妙,文帝不能及。据《典论》载,文帝曾自叙曰:「戏弄之事,少所喜,惟弹碁略尽其妙。少时尝为之赋。昔京师少工有二马、合乡侯、东方世安、张公子,常恨不得与之对也。」合乡候是后汉马援之孙马朗,曾封为合乡侯。当时与东方世安、张公子等人皆为弹碁高手。
唐代弹碁尚有流传,增至二十四子,黑白各十二。唐顺宗李诵甚好弹碁,当时有吉达、高釴、崔同、杨同愿等皆为一时名手。唐以后,弹碁之戏渐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