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工书画,精于茶道,是历史上唯一著文论茶的皇帝。
宋徽宗的茶文原名《茶论》,因为著于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公元1110年),后人又称《大观茶论》,全文约3000字,言简意赅,论述全面,见解精到,内容有绪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个名目,是北宋专业的茶文化专著,同时也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权威的和影响最深远的茶文化专著。
《茶论》所涉及的茶产地,以当时的建安(今建瓯)北苑茶园为主。《茶论》多处提到建安的地名,如建溪、壑源,还有大岚、碎石窠、石窠等10处茶园。这些地名,均在宋时建安境内。《茶论》“品名”、“外焙”两节中,全是论述建安大茶户户主、茶园和茶品。而在茶品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白茶。
很多文章论及白茶史时,均等会引用《茶论》的内容。《茶论》中有“白茶”一节,说白茶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茶树,当时产量及少,加工技艺高,但品质很好,“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比也”。这里说的白茶指的是一种叶芽偏白的茶树。
根据《茶论》所述的概念,当今的白茶有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的安吉白茶、宁波的印雪白茶等,有人认为是这些品种均为当地古代流传。事实上,真正的白茶原产地应在古代建安。比《茶论》还早的茶叶专著《东溪试茶录》(公元1064年前后)在“茶名”一节中有详细记载:“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叶品、叶居),林坑黄际-(游容),丘坑-(游用章),毕源-(五大照),佛岭尾-(游道生),沙溪之大梨n上-(谢汀),高石岩-(云擦院),大梨-(吕演),砰溪岭根-(任道者)。”东溪是建安河段名,文中“壑源”、“林坑”、“沙溪”等均是建安茶区,括号内为有种植白茶的茶户。
由此可见,早在宋时,建安就有较大数量的白茶种植和生产,并且因其品质优异而受到特别重视。这种情况其它茶著中均无记载。至于现代白茶,如***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与《大观茶论》中所述的白茶。并非同一品种。***白、福白的茶芽本身不白,而是有一层白茸。有趣的是,三地在论及白茶史时,都会引用《茶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