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一日览镜》原文及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立秋前一日览镜》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
万事销身外, 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赏析:
《立秋前一日览镜》是一首五言绝句,意在悲秋。诗人曾有仕途不得意的经历,这首诗即含有失意的身世之慨,有年华蹉跎,志业无成的悲叹,却仍抱希望,甘受沦落之苦。这几句诗是说,从镜中看到自己满鬓花白如雪,苍老了,深感亲身经历的事,都成为过去,一笔勾销,无须烦恼,一世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的白发上,就让它留在镜中吧;我要面对明天,走向前途,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无所选择,只有面对肃杀的秋风,置一生辛酸于身外,在仕途上再作一番苦苦地挣扎。构思精巧,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语意凄凉,颇有感人之力。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本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鉴赏:
这首诗,应为诗人失意时的即兴之作,深蕴身世感慨和人生体验,构思精巧,颇有情致。这些比喻,既明白浅显,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韵,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若真是认定无望,反而会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子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种心情。
明天立秋,今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明以往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明天,奔向前程,该怎么办呢?他觉得明天恰同昨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明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无法超脱,也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冷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留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来表明该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头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前途。
注释:
“生涯”句:袭用薛稷《秋朝览镜》:“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立秋前一日览镜》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