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论文篇1
一、国家主导
在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府的主导和舆论的导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首先体现在无论是在***策的制定,还是具体工作的推进,或者是氛围的营造方面,***府都起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传承历史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弘扬主流思想等方面,***府又成为把握方向、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的舵手。在这些国家里,从宏观的学校培养目标到微观的教学内容,从人才培养模式到具体的教学方法,甚至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师的选拔与任用,都强烈地渗透着国家意志和***府权力。
二、实践为重
国家安全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宣讲和空洞的说教上,那么成效可能微乎其微。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有一个普遍认知,即“学校的课堂教育只是国家安全教育的一个环节”,虽然这一环节很重要,但是课堂教学必须与个体的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国情、了解世情,感受课本上难以言喻的真实世界。在坚守学校系统的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达到从“了解”的程度到“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国家安全意识。而这一切,绝不是学校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可能性。
三、危机意识
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资源小国,在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公民“危机意识”,将“生存”作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府不仅要求每一个公民须熟悉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还要了解本国与邻国的关系及在亚洲、世界的地位。新加坡的学校教育更是告诫国人:“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上,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他在充斥着妒意的邻国夹缝中生存,犹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惊涛骇浪的大洋上,处境极为危险,稍有不慎,便会船沉人亡。”这种形象的比喻把个人的命运放置于国家存亡的大环境之下,使两者休戚相关。
四、发达国家国家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巩固强化***府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必须由***府倡导和推行的全民教育活动。近年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治理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府管理大学的重点落在管方向、管***策、管引导、管评价等方面。而由***府倡导和推行的国家安全教育正是***府在高校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府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唯一的领导者、规划者,也是最重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府的高度重视,是保证国家安全教育良好效果的坚强后盾。无论是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还是抵御境外意识形态的渗透、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府在其中都应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府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把握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方向,把坚定正确的***治方向放在首位,还要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凝聚人心、振奋斗志、促进团结,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辩证看待利用东西方文化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交融比以往更显频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某些境外背景可疑的外教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骗取任教学校师生的好感和信任,再进行非法传教;一些敌对组织假借学术机构的名义,向国内高校赠送书籍刊物,企***攻击***的***策、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在部分合作办学的学院中,***团组织被架空,思想***治工作完全被西化的管理覆盖。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在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在增强学生国民意识、珍惜现有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要注重拓宽大学生的视野,理性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中***自主的精神、丰富的艺术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帮助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应主动顺应时展的潮流,做到既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够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3.理论结合实践、显性教育融合隐性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侧重于采取正面的、显性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在学校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进行,强调理论的灌输与知识的传授。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可以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相关知识,是在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最直接、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途径。但是这一方法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模式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使得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很难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要采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显性教育相比较而言,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接受。事实上,在高校利用隐性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应对全球化浪潮、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更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长远考虑。高校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刻板的说教转变为知识的熏陶、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引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显性课堂教学”。有效的国家安全教育一定建立在对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真切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实践活动是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不能忽视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4.针对“95后”特性,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若是缺乏忧患意识是危险的,一个国家若是不能居安思危是没有前途的。“95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从他们在网上的意见来看,部分学生对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了解较少,或根本不关心,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清中国的国情和在世界的地位,应成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觉得个人在应对国家危机时所需承担的责任较小,他们往往对个人发展的担忧多于对国家、民族的忧患。这些都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还不足,亟需通过合理的途径让他们清醒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各种深层危机和严峻挑战,真正形成一种民族的集体危机感。
作者:陈伟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篇2
一、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性
经调查统计,目前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警觉性不强。对一些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员不能加以区分甄别,极有可能在工作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成为这些人利用的对象。有的同学为了练习外语的听说能力;有的虚荣心作祟,将结交外国朋友的多少作为炫耀的资本,工作生活中主动去与外国人搭讪、交朋友,缺乏辨别能力。特别是有些毕业生由于国家安全意识的薄弱,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往往在不经意间泄露国家机密,甚至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缺失,海南省高职院校责无旁贷
(一)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模式老套,滞后于形势任务的变化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大专生今后主要在一些低端行业就业,接触不到国家核心利益,过多地关注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意义不大,因此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上。1.国家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设置偏少。有的即使开设了国家安全教育课,也主要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依然突出。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而只是零星的散落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策》等课程中,并且所占的分量也非常少。2.国家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浅显。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相当一部分还是以前陈旧的知识,对于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国家安全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较少。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跟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不能紧贴时代脉搏,自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3.国家安全教育理念落后。在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侧重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即教育学生认清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策,树立坚定的***治立场。在施教过程中,有的片面地把国家安全理解为传统安全即***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误导了学生。虽然有部分学校教师在授课时较为全面地涉及到国家安全的7个方面,但由于课时限制、自身知识储备等问题也仅仅是浅尝即止、缺乏深度。而作为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教育应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围绕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二)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配套设施缺乏,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知识的途径有限
高职院校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投入不多,导致配套设施缺乏。我们课题组走访三亚几所高职院校,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一块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板报、橱窗、横幅或标语,学校网站上也没有开辟有关栏目。学校***书馆有关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书籍也是凤毛麟角。而且据了解,很少有学校外请国家安全部门或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更谈不上建立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之类的场所。因此,学生除了从有些课堂上能够了解到一点有关国家安全的知识外,其他的途径几乎被堵塞了。
(三)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知识匮乏,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我们课题组对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国家安全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经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安全认识不全面,国家安全知识匮乏;对哪些行为会危害国家安全知之甚少;对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国家安全意识十分薄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家安全教育受教学内容限制,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二是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身知识掌握不全、缺乏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三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再加上国家安全教育一般都不是考试课程,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也就不愿学、不想学。这也是导致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海南省高职院校义不容辞
高职院校作为教学的载体,理应把国家安全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顶层设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努力改进国家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一)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努力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课堂是教师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了解掌握国家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舞台,在大力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是紧密相连、互为促进的。学生爱国了,有了民族气节,自然不会干危害国家安全的事,因此,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基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教育学生不做伤害民族、危害国家的事。要让学生把爱国与维护国家安全等同起来,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爱国的重要举措、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作为平时工作生活学习的自觉。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找准自己人生的目标,正确对待金钱美色,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要加强《国家安全法》的教育和学习,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学生始终能够做到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二)坚持把人生实践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努力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海南地区的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时间一般为两年半。院校学习后,最终大家都会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自觉做到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牢记国家安全利益,能够鉴别间谍的真伪,抵制间谍的诱惑,不***、不出***家利益、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哪些人是间谍,一旦发现间谍要积极主动向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部门报告。通过院校系统的国家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走好人生的道路。
(三)坚持把资源整合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将以往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提炼出来,或作为形势***策教育的一部分,并加大教育的课时量,同时将考查课改为考试课,用考试成绩来检验学生关于国家安全知识掌握的程度。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国家安全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紧跟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授课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兴趣度。同时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板报、橱窗、横幅、标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国家安全教育氛围;在学校网站开辟国家安全知识专栏,为***书馆增添相关书籍,外请国家安全部门或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知识讲座,协调***队或国家安全部门,组织学生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参观见学。总之,只有坚持多管齐下,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作者:史金红 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篇3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日益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使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基于文化安全视阈考量有其特殊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强化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本论文以分析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为切入口,探究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意义,寻求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文化安全 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和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可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已上升到战略地位。这一现实背景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拓宽了视域。
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文化安全”日益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不同学者对“文化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理解,本论文所及“文化安全”是指:国家防止异质文化对民族文化生活渗透和侵蚀时,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的安全。
一、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面对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强势经济的文化植入、“文化霸权主义”、文化网络化等异质文化,使一些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受到扭曲、侵蚀和消磨,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
(一)高校管理层面:轻人文、重专业,对文化安全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轻人文、重专业”现象,为增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而过分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以至于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境界、人格和精神、德性和智慧,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盲点”,导致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高校管理层面大多在办学理念上十分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传授,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职业培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而影响学生自觉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1998年***制定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但事实上,有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还很肤浅,对文化安全重视不够,很少基于文化安全视域思考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安全视域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高校在文化安全教育方面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重要阵地,这也恰好反映了一些高校管理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的狭隘性、片面性。
(二)高校教师层面: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维护文化安全力度不够。
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关键,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主导着教育研究的方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受“轻人文、重专业”思想影响,不同程度存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高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成长,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很少基于文化安全视域考量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当前,有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夸大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这种做法容易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是高校教师维护国家安全文化力度不够的表现。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核心内涵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为促进学生发展大多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人文教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不少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观念陈旧,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没有有效地利用人文课程这一重要阵地发挥维护文化安全作用:一方面,部分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往往把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毛概、思修课程混淆。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误把人文素质课程等同于专业课程,重点关注课程中的人文知识,这两种陈旧的观念不利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以至于不少人文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注入式教学法,习惯采用说教与灌输方式,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模式单一,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无论专业教师还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对自身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起的作用缺乏精准定位,对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缺乏研究,对人文素质教育在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深,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力度不够。
(三)高校学生层面: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倾向使部分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盲目夸大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其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高度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一些打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烙印的不良思想与价值观也随之而来,一些高校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和思想撞击下迷失了自我,轻易摈弃了我国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究其原因,核心因素在于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文化安全意识淡薄,辨别真伪能力下降。
目前,即使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抓手的人文素质课程也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其育人功能的实现难以得到保证,这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中可略窥一斑。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往往持一种消极态度对待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表现为:有厌学情绪,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枯燥无用,甚而逃课;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聊天现象屡见不鲜;课后不愿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不愿主动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开阔人文素质视野,而是沉迷于网络世界。对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上自私自利、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等西方价值观在他们身上会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和自觉的价值取向,从而丧失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影响学生的成才和终身发展。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许多学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文化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新的意义。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同志在***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大学生作为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应成为时代的引领者,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安全观。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重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借助高校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升到学术化的高平台,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认知、价值和审美相统一的学术情境中,以较高的人文素养坚守“做人”的立场,使大学生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分清是非、明确方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确定价值取向并作出道德判断,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因此,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需要。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情趣,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思想境界,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开拓思路、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被称为“90后”,他们生来手握鼠标,享受数字生活,他们甚至还不懂阅读,就已经认识了计算机***标,他们是数字的一代,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祖国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与研究。事实表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思考、探索人生目的,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精神信念,包括信仰,自觉强化文化安全意识,从而为大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地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在发展个人爱好、兴趣中充实与发展个性,提升精神境界,开掘与发展形象力、审美力、思维力与创造力。一言以蔽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苹果产品风靡中国,从耐克、别克到西门子,中国消费者对西方品牌的喜爱甚至远远超过国内的同类品牌。情人节、圣诞节的备受追捧,似乎都表明中国正越来越西方化,这种西方化现象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西方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文化的渗透,其实质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蜕变,中国的传统观念、民族文化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
***同志在***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青年一代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阐述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民族精神的隐性表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精神,让高校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心灵上有一种归属感,这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是各种思想进行交融和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通过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植根于大学生心中,使他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文化安全。
三、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要改变文化安全视域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就必须创新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人格成长。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担负起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习评估体系等都应进行创新,以充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当前,在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应突破狭窄、封闭的设计思路,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充分想象的空间。为此,有必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互补性研究和尝试,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交往式”、“合作式”、“讨论式”的人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中心由过去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同时,在沿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改变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应建立一个灵活的多元的学习评估体系,创新人文素质课程考核形式:一篇文章、一份试卷、一份调查问卷设计、一份调查报告、、一份人物采访记录等都可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形式。通过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还能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人文素质课程考核形式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成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
(二)创造人文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一所大学的环境往往成为反映其办学水准、体现其办学思路的名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部分高校的合并重组,其办学软硬环境均遭遇挑战,不少高校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师生的现实需求,导致其人文环境缺失,文化品位不高。打造优美健康、生态良好、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和谐流畅的现代化人本校园文化有助于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校师生的文化安全自觉性。
高校创造人文环境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特点,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严谨与自由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共性和个性的交融。①从硬性环境角度加强人文氛围营造,应从校园自然环境入手,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园一屋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关注校园整体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将校园环境风格与校园品牌特色相对统一与协调起来,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更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反映学校的人文价值取向,把校园的公共场所规划建造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活动区,营造健康高尚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性环境角度加强人文氛围营造,应从校园文化活动入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活动、文艺活动、科普活动等等,有利于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从而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三)丰富第二课堂,推进人文教育。
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但仅仅依赖于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学人员应积极开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重视逻辑思维的锻炼,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精神,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其中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加快第二课堂的建设对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第二课堂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高校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起来,发挥各自学术专长和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尤其是以此为载体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各高校可以依据学生情况及师资力量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类的选修课、特色课程、项目培训等。此外,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德育基础,积极发挥“两课”的作用,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两课”教育之中,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两课教学中,对于推进人文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有可能真正发现新问题、形成创新意识。为此,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调整自我、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总之,社会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或者回避现实。离开了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便会曲高和寡、苍白无力。②
注释:
①贺建民,邓成超,肖蕙蕙.大学的文化使命及和谐大学文化构建研究.国家教育行***学院学报,2007(9).
②王宪玲,陈立媛,赵丽娜,杨晓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
[2]王代滨.新时期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思考.***思想研究,2008(3).
[3]虞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思想研究,2007,24(5).
[4]李庆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方略探究.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5]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亦乔.2004届,全球化时代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
[6]崔满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0(4).
[7]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杨海蛟.关于农业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6).
本文为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122598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