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体裁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类别。白话文中,文章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学作品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自古以来,文言体裁经过古代文人长期的创作实践,发展至今,已经定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词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不同的体裁,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言运用、义理辞章、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要求。学习文言文,了解文言体裁的分类和样式,分辨各种体裁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比较鉴别,对于理解和分析文义,加深认识和记忆,都是十分有益的。从总体来说,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还可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于白话文的写作。文言体裁的分类,特别重要的比较合用的两家,一家是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一家是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下简称姚《纂》、曾《钞》)下面结合实例对文言体裁简要地作一些介绍和说明。
(一)论辨类
这类体裁包括论说的文章和论辨的文章。论说偏重于“说”,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发,包括***论、史论、文论、事论等。先秦诸子的文章,有很多议论性的章节片段,都可看作是论说。例如:《孟子·鱼我所欲也》《荀子·劝学》。单篇最早的是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上、中、下)。“辨”就是判别。察事物的是非美恶,而能区别之,叫作辨,与争论是非的“辩”通用。论辨的文章有多种名称,例如议、驳说、说、解、难、原等都是,实例很多。还有通常的一事一议,例如周敦颐《爱莲说》、韩愈《师说》《马说》,柳宗元《捕蛇者说》、苏轼《日喻说》等。
(二)传状类
“传状类者,虽原于史氏,而义不同。”姚《纂》:“传”指传记,古代“为达官名人”作传。首创于司马迁,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以叙写人物为中心的“传”。例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绛侯周勃世家》。这些文章不但记叙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且还有许多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例如:项羽的帐中悲歌,廉颇的居功自傲及负荆请罪,突出表现了人物个性。除了国史立传,还有文士作传,一般写普通人的事迹,写法灵活多样,内容有所侧重。“又实录书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贤否。”(姚《纂》)例如柳宗元《童区寄传》、宋濂《王冕读书》、魏僖《大铁锥传》。除此而外,还有自述生平,兼写怀抱或抒发感慨的自传,例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行状就是品行状貌的意思,据姚《纂》中说:“文士作传,凡为圬者(泥瓦工人),种树之流而已,其人既稍显,即不当为之传,为之行状,上史氏而已。”作为文言体裁,多记述死者籍贯、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一般由死者家属、门生或故旧所作,目的是为向朝廷申请谥号或树碑立传而准备的参考资料,多溢美之词。也有写逸事为主的,例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三)杂记类
姚《纂》说:“杂记类者,亦碑文之属。”所记“大小事殊,取义各异”。而曾《钞》说:“所以记杂事者……后世古文家,修造宫室有记,游览山水有记,以及记器物、记琐事,皆是。”
由此可见,杂记类包括范围很广,除传状、碑志外,凡是记事记物的文章均可归入此类。大体分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人事杂记等。
台阁名胜记是为修建亭台楼阁或是游览名胜古迹而写的文章。以介绍事情本末、建造者、建造过程、周围景物等为主要内容,作者可借题发挥,抒发个人思想感情、抱负、志趣和意愿。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都是台阁名胜记的名篇。
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例如有写竹、写水、写石、写鱼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写雪、写堤、写亭、写舟,风景如画、真切感人的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写景,兼发议论和说理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表现作者非凡才识和高超思致的苏轼的《石钟山记》。
人事杂记是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例如写史可法抗清事迹的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写家常小事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写病梅以讽刺社会现实的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四)序跋类
姚《纂》说:“序跋类者……以推论本原,广大其义。”曾《钞》说:“他人之著作,序述其义者……”序文常写在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前面,题辞也是这样,跋则在后。一般来说,序详而跋简。《史记》有《太史公自序》,《汉书》有《叙传》,《论衡》有《自纪》,都是序文性质的,并且放在书后。到南北朝时,序文才放在前面。主要是说明作者身世、写作缘起、内容、体例等,让读者心中有“序”,例如萧统的《文选》,孙中山为邹鲁的书写的《序》。有的序以记事为主,例如文天祥《后序》;有的序以议论为主,例如欧阳修《伶官传序》。跋似现代的编后记,是放在书后的说明文,一般比序短小简约。
(五)赠序类
《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赠序类是送别亲友而写的文章,即临别赠言。古代文人在饯别亲友的宴席上饮酒赋诗,诗成后请在场的人作序记其事,后来演变成两种情况:一是虽无饯别宴席,却赠文表示惜别、祝愿、劝勉之情,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是虽然宴饮赋诗,但无饯别内容,也写序文,记聚会之盛,饮酒作诗之乐,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六)公牍类
公牍类是指古代朝廷、官府通常使用的公文。牍原意为古字用的木简,公牍指***文件、书信。诏令类:帝王给臣民的文告,有诏、令、命、制、谕等名目。奏议类:臣下给帝王的上书,有奏、议、章、表、疏、启等名目。常见的有表和疏等。表又称“奏表”,是用来向皇帝陈述衷情的,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都是感人肺腑之言。疏的本意是逐条述说,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言体裁,例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七)书牍类
指个人之间交往的书信。这种体裁也有不少异名,例如书、上书、启、牍、尺牍、简、帖、简帖、札、简札、书札、牒、笺、移等都是此类。古代如同现代一样也常用这种体裁,而且非常重视,把它作为交流思想、通报情况的媒介。许多书信写得词情意切、感人肺腑,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例如:陶宏景《答谢中书(微)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八)箴铭类
姚《纂》说:“箴铭类者,三代以来有其体矣,圣贤所以自戒警议,其辞尤质而意尤深。”箴就是古“针”字,古人以针石治病,故箴文亦寓“疗救”之意。铭是刻(或写)在日常器物、居室乃至山石上的警戒性的文字,“座右铭”则是指题后置于身边坐旁,以便随时警戒自己的铭文。古今铭文,刘禹锡《陋室铭》最佳,可谓前无古人。
(九)哀祭类
是哀悼死者所写的文章。曾《钞》说:“后世曰祭文,曰吊文,曰哀辞,曰诔,曰告祭,曰祝文,曰愿文,曰招魂,皆是。”哀祭文分“文”、“辞”两部分,文以记事,辞(用韵)以悼念。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都是哀祭类名作。
(十)碑志类
姚《纂》说:“碑志类者,其体本于诗,歌功颂德,其用施于金石。”碑是石碑,志是记识的意思。碑志文包括纪功碑文、封禅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其中以墓碑文数量最多,内容大体上有死者的籍贯、姓名、生平、生卒年月等。例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全面评价了柳宗元的一生。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为一次***治事件中五位死难者而写的,褒扬了他们在事件中的功绩。
文言体裁的分类,研究了各种体裁的源流与功用,以简驭繁,分合比较合理,类目比较适当,使人见其名就能知其何种性质,排列次序亦经过仔细考虑。
下面还要简略介绍形式特别的骈体文。
骈是两马驾一车,称全文使用对偶的文章为骈文。东汉时,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开始注意对偶、排比。魏晋的散文日趋骈化,到了南朝,连公文、奏章、书信,也多用骈体,唐宋时期仍经久不衰。骈体文在语言上的特点:一是句式结构相同,平衡对称,词语对偶;二是讲究平仄、押韵;三是用典多,使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措辞委婉,格调高雅。
例如:(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现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宏景《答谢中书(微)书》)——“高峰”两句对,“晓雾”四句两两相对,“两岸”四句也是两两相对。骈文以对偶为主,还夹杂散文句,对偶有的还对得不工。
(2)“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王勃《滕王阁序》)——这段文字主要是四字句与六字句,其中也杂有七字句。平仄协调,音韵和谐。全文几乎句不离典,或引古论今,或借古喻今,或思古悲今,纵横驰骋,出神入化,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张文海,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宜昌。责任编校:汪丽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