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彪西是二十世纪初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不单使法国音乐发出光辉,更丰富了整个音乐世界。德彪西用他独到的笔触,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梦幻般地跃然纸上。
关键词:德彪西 印象主义音乐 《焰火》 钢琴演奏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19世纪末,德彪西开创了印象主义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双重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德彪西的许多具有绘画般描述性的作品,则干脆采用了绘画的专业术语来命名,如钢琴曲《版画集》、《意象集》等。德彪西是一位技术高超的音乐色彩大师,他强调音乐中那些可以瞬间感知的因素,“捕捉某一事物瞬间,将其变化着的外观,以流动的音乐予以相称。”因此他更关心和声与音色这两个因素所唤起的情绪和感官的印象。他极为反感敲击型和断断续续的声音,他认为钢琴演奏者应该使听众感觉不到钢琴琴锤的存在,使自己的手指浸透到音乐中而不是敲击键盘。他曾在1909年写道:“我敢肯定贝多芬的作曲方法是对钢琴的一种伤害。”他追求的是声音的柔和,具有连贯性的钢琴演奏。因此,德彪西特有的触键方式就成为了演奏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主要依据。
德彪西于1910—1913年创作的《24首前奏曲》,每首都有标题,但每一曲的标题都是加注于后的,这表明,乐曲本身并没有严密的涵义。《24首前奏曲》,几乎是德彪西钢琴作品特征的集中表现,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梦幻般地跃然纸上。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焰火》(feux dartifice)一直是音乐会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在此,笔者将以此曲为例,从触键与踏板等方面,浅析德彪西印象派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奏。此曲也是德彪西唯一一首将李斯特式的华丽技法用作首位的钢琴作品。包括:密集的指法音型结合键盘上较远声部的突然跳进;快速的双音断奏结合连锁式的双手进行;一条迸发出的旋律出现在宽广的琶音伴奏声部的上方;在“有气魄的”若干八度进行之后,紧接着的是一些浓厚而沉重的和弦和黑白键相结合的刮奏等等。德彪西运用一整套特技,去展现幻想中广场上的火焰,同时也描绘着狂热人群观看焰火和喝彩的情景。《焰火》是一首值得认真研究和演奏的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会曲目。
聆听或演奏这首曲目前,或许可以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时间】1913年
【地点】巴黎,节日的广场
【人物】一个51岁的中年人,音乐家
【场景】7月14日,又一个“巴黎节”的到来,到处都充满着节日的气氛和热闹的人群。音乐家徘徊在大街上,夜晚的巴黎似乎比白天更加热闹。每当在这个时候,五光十色、花样繁多的焰火就会成为夜晚天空不可或缺的彩饰。在不远处的广场上,聚集的人群在为天空中绚丽的焰火欢呼着、惊叹着……51岁的音乐家混迹于喧闹的大街中,观望着空中绽放的各式各样的焰火,感受着激动的人们带给他的热闹的节日气氛,这瞬间的一切都太美好了。音乐家凝视着天空一场又一场的焰火,完全沉浸在这热闹的气氛中。随后,焰火的爆破声逐渐消失,远处空中传来了法国国歌的音调,节日宣告结束,夜幕降临……
乐曲开头,德彪西就明确提出,“轻轻的,均匀的,好像从远方传来(leger,egal et lointain)。”为了准确反映出作曲家本人的意***,表现出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每个指头都要像小锤子一样,音质结实而有颗粒性”的奏法在这里是完全不适用的,应该避免一切“直的、硬的”动作,手指保持在琴键上,手腕手臂自然松弛,手指触键的面积要稍大些,做到“柔和的触键”。从第1小节起,32分音符旋律线条要弹奏得十分轻柔均匀。第3小节,右手高声部旋律音进入,声音应该是透出来的,微微荡漾开的,弹奏得像是被风轻轻吹开的火苗,但仍旧保持在低声部遥远朦胧的整体效果里。这段要区别清楚两个声部细微的色彩变化。
与触键同样重要的还有踏板运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梦幻般的色彩效果需要有细腻的音色与力度变化。音乐效果与踏板技巧的关系极为密切,控制踏板的方法很多,除准确地掌握踏板的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外,踏板还可大致分为全踏板,二分之一踏板,四分之一踏板等。德彪西钢琴作品演奏的权威专家瓦尔特相信,正确的使用踏板极其重要,“正如要用头脑而不是手指来学习正确的手指技术,因此学习正确的踏板法开始于耳朵的支配而不是脚。”他重申德彪西的踏板记号往往在于低音,而踏板必须保持和低音和声一样长。如此一来,当低音和声继续保持同样时,长踏板必须保持几小节甚至几页。如1—16小节,从低音和声来看,“F、A、降B、降A、降G”的半音阶运动从第1小节一直延续到了第16小节才结束,所以制音踏板要一直保持到第16小节。在印象派音乐中,由于和声原因,需要长时间运用踏板,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全踏板来保留踏板必然会让声音太嘈杂,而乐曲本身需要的是朦胧纤细的音色,所以可以用二分之一踏板。另外,在使用长踏板时,作为保持长踏板的一个帮助,旋律音需要弹奏得稍微明显些,这样有利于做好声音层次的处理。32分音符低声部弹奏得应比高声部的旋律音弱,右手的高声部要弹清楚,并区别出16分音符、8分音符,以及带重音记号的音符。把旋律和伴奏部分保持在两种声音层次上,才能更好的使用长踏板。
另一方面,乐曲开始处要均匀演奏出朦胧遥远的音色,可以使用“提前踏板”。如:从第1小节到14小节,第一个音开始前,把制音踏板踩下去,同时用左踏板使画面色彩更加柔和。这段的和声效果,低声部的半音阶运用更渲染出一丝古怪的气氛,作曲家似乎被远处隐约、未知的东西吸引。高声部的旋律音一直在同一和声内进行高低音区的灵活转换,做出细致的色彩明暗变化,如同绘画中画家对画面做出深浅不一的色彩处理。这里作曲家似乎看到焰火爆破前一些不小心蹦出的星火在远处闪烁,整段充满了视觉印象。第17小节华彩似的右手刮奏,在右踏板的保持下,可以使音响有很好的洪亮度。为了表现出印象在瞬间结束的效果,右踏板要迅速地在18小节“降B”弹奏前放开,使厚实的共鸣声突然中止,由左手一指用“手指踏板”把音符保留到右手二度音程的出现,洪亮的刮奏与单薄的“降B”音形成了强烈反差,极为形象的暗示了焰火迸发到瞬间结束的短暂影像,踏板的运用在这里可以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焰火》的创作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