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菲斯特圆舞曲》是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这部钢琴作品技巧性极强,同时夸张的情绪变化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主要从音乐情绪的变化和演奏分析两方面来进行解析。
关键词:李斯特;梅菲斯特;音乐情绪;演奏分析
费朗茨・李斯特(Franze Liszt.1811-1866.匈牙利人)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哲学家、音乐学院院长和僧侣于一身。
李斯特的作品一方面十分具有炫技性。他在钢琴演奏上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克莱门蒂和贝多芬的动力风格―技术辉煌、富有活力,在钢琴上追求交响性音响。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我们能见到大量的炫技性的技巧。长时间持续的双音音阶、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指、刮奏等高难度技巧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在钢琴上所产生的空前未有的电闪雷鸣般的音乐效果让当时所有人都大为惊叹,他的演奏风格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
另一方面,在李斯特的许多钢琴作品中,夸张性也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李斯特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更加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充满矛盾,这个时期的钢琴家表现的最多的是对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实现的事物的渴望。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是这个时期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内容。
李斯特一生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众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钢琴改编曲。《梅菲斯特圆舞曲》就是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也是一部将音乐技巧性与夸张的情绪表现集于一体的钢琴作品。
一、《梅菲斯特圆舞曲》创作背景及故事情节
《梅菲斯特圆舞曲》是在李斯特本人约于1860年根据奥地利作家莱瑙的长诗《浮士德》中的两个插部所作的两段音乐《夜行队伍》和《乡村酒店之舞》的基础上改编的。该曲前身为管弦乐曲,是《两首莱瑙的浮士德插曲》的第二首。1881年被改编成钢琴独奏和钢琴二重奏。李斯创作了四首《梅菲斯特圆舞曲》和一首《梅菲斯特波尔卡》。这首钢琴改编曲创作于1860年,取材于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但是这首音乐基于尼古拉•莱瑙富有诗意的一个场景,音乐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乡村酒馆,即歌德笔下的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这也是魔鬼梅菲斯特引诱浮士德来到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第一站。在这间乡村小酒店里,正举行热闹的婚宴,魔鬼梅菲斯特把浮士德带到这里,怂恿他向一个美丽的姑娘求爱,一开始浮士德有些腼腆不敢靠近,梅菲斯特嘲笑他没有勇气。后来,浮士德鼓起勇气向那位姑娘表达了爱慕之情,在幽静的森林深处,他们俩陶醉在甜蜜的爱情中。
二、《梅菲斯特圆舞曲》音乐情绪及演奏分析
《梅菲斯特圆舞曲》是一个很宏伟壮丽的音乐作品。在钢琴技巧上它给演奏者提出了魔鬼般的挑战。同时,在这首钢琴曲中,音乐情绪的变化极为强烈,对情感上大幅度变化的把握也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乐曲中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在音乐的进行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地体会到一个活生生的场景展现在眼前。不同段落间音乐情绪的变化是通过每个段落前所标注的表情记号表现出来的。
1.不安动机,拉开序幕
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quasi presto 1~340小节 )
乐曲一开始以很长一段引子来描写梅菲斯特的亮相。引子音型类似,短促紧凑,让人感到一阵轻微的不安。并且,李斯特有意使第一小节休止,而在第二小节第一个音上标上重音,这显然是为了刻意做出“忽然闯进”的效果,同时他在休止符小节上标记了表示顺序的数字,一限定音乐的格律。如果没有第一小节的休止而直接切入,那样“突兀”的感觉就会减弱,意外的味道就会削弱很多。两段引子过后,作者用双手八度的形式上行渐强,最终引出乐曲的主题,同时也代表了飘忽不定的“梅菲斯特”的出场。
乐曲主题的音符上方标有marcato记号,它意为沉重的,慢速,每个音用一些重音。这说明这里的每一个音都要让指间力量十分集中地去触键,以发出饱满、立体的声音。
从第137小节开始,音乐情绪由激昂饱满转入轻盈灵活。第137小节上方的con brio rapido指示演奏者弹奏该部分时应迅速、有活力。装饰音处应用很轻的力量去触键,指尖触键要尖锐。第165~172小节,这一句右手是音阶式的快速跑动,随着上行的推进可以有一点点的渐快,而左手每小节的第一拍应该做重音处理,它们也形成了一条低音声部的旋律。到第202小节的刮奏时,为了能够既轻松又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演奏者应该上身微微前倾,随低音到高音的方向身体自然地由左向右转移,将上半身的力量有趋向地完全送到指尖。
2.“爱情”初现,缠绵柔情
稍慢(Un poco meno mosso (ma poco)341~456小节)
这一段,是本曲的“爱情主题”。从这段开始,舞会结束了喧嚣的场景,转而描绘恋人幽会时的情景。作品非常形象地刻画了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的感情。音乐情绪与乐曲第一段相比差异很大。
从第341小节开始,左手低音柱式和弦的连续重复代表浮士德的步步紧追,弹奏时左手第一拍要突出,重复的和弦要贴键,连贯,声音弱而不虚,有层层递进的感觉。右手的旋律描写姑娘玛格丽特的温柔与羞涩,弱起的节奏,跨小节连线抑制了节奏的重音,以强化“柔弱”的意向。其中的休止符营造出了断断续续的效果,象征喃喃低语。在弹奏时注意手指在同音上不要停留太久,既要表现出玛格丽特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又要把她内心的羞涩、腼腆的矛盾心理表现出来。
在弹奏第433小节八度部分的时候,要控制下键的力度,不能“砸”、“敲”,要弹的连贯、缠绵。在这个乐段开头,李斯特标注了这样的表情记号:espressivo amoroso(亲切柔情的),una corda(用弱音踏板),在该乐段中间多次出现dolce(优美),这些都暗示了“幽会”的气氛。第446小节,也是这个乐段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perdendoso(渐消失的),它不仅指示结束的这一句要演奏地越来越弱,营造出朦胧飘渺的感觉,也暗藏着美妙的约会时光意犹未尽之感。
3.“催促主题”,急促紧凑
急板(Presto 457~483小节)
这一段音乐速度急促,声音紧凑却又清晰,紧致尖锐而又富有弹性,要求指尖触键点小但力量要控制恰到好处,力量太少声音会虚,大了会噪,声音应该干净却又不失弹性。我们可以把这一段看作是梅菲斯特对浮士德与玛格丽特幽会的第一次“催促”。
4.“爱情”再现,痴情迷恋
稍活泼而自由的(Poco Allegretto e rubato 484~525小节)
乐曲经过急促的段落之后,再次进入爱情动机发展的阶段。弹奏这一段主题时应注意左手的琶音伴奏要尽量连贯,优美,把玛格丽特温柔、内敛的性格表现出来。右手旋律八度的弹奏要贴键,有逐句递进的感觉,把玛格丽特内心的激动,一步步被梅菲斯特吸引,迷惑的感觉表现出来。
5.二次“催促”,躁动不安
急板(Presto 526~557小节)
再次出现的急板,是梅菲斯特的第二次迫不及待的“催促”。
6.“爱情”又现,轻盈优美
像上面演奏过的一样(Un poco meno mosso(come prima稍慢558~650小节)
急板段落之后,爱情动机开始了又一次发展,这时的曲调越发流畅、华丽,加了装饰性的旋律声部,仿佛夜莺在为爱咏唱。可以看出,这一段中李斯特大量使用了轮指这一技巧。轮指是一项高难度的、对钢琴演奏极具挑战性的技巧,当然也是一种极富音乐美感、能让钢琴歌唱起来的特性语汇。李斯特在这个抒情段落中,运用了一连串的轮指技法,将梅菲斯特内心的狂颠刻画地淋漓尽致,同时也给演奏者提出了魔鬼般的技术挑战。
7.三次“催促” 激昂有力
快一些(Piu mosso 651~744小节)
这一段前面快速的段落可以看作是梅菲斯特的第三次“催促”。后面的音乐发展中包含了两个力度层次的上升。
从第683小节开始,拍号由节奏感鲜明的八三拍变为平稳的更有陈述意味的四二拍。表情记号la melodia ben marcato e pesante意为慢速很好地着重地演奏低音声部,这里的音乐情绪激动,整体上升一个层次,旋律在左手,左手的八度力度较大,演奏时按连线的指示要尽量贴键、连贯。第699小节,拍子再次回归到八三,情绪变的更加激昂。
8.狂舞畅饮 气氛高涨
急板(Presto 745~813小节)
这里在前一段的基础上情绪继续上扬。ff和 strepitoso(喧闹的)刻画出在这个乡村小酒馆中人们狂舞畅饮的场景,气氛极为喧嚣、嘈杂、热闹,人们激动的情绪难以抑制,甚至接近疯狂。
第799小节开始,右手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的上下行跑动,以及左手的八度、和弦都要以全力做出音乐高潮部分的澎湃。
在第813小节这里,三行的华彩部分呈现出来,这个华彩乐段即能有机地将各个变奏部分衔接起来,避免松散拖沓,又能显示作者李斯特对键盘的控制能力。这个华彩部分几乎涵盖了钢琴上大部分音区,要求演奏者用极快的速度演奏,手指触键要干净整齐,动作要很小,尽量贴键进行,要以均匀、颗粒性为要求,以流畅、连贯为目的。
9.接近尾声 缠绵不舍
急板(Presto 814~863小节)
这里要用una corda(用弱音踏板)来演奏。速度很快声音却很微弱,音乐形象既神秘又飘忽不定。同时,这里暗示着酒馆里的喧嚣、吵闹已接近尾声。
通过这里的衔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846~863小节。此时夜色已晚,音乐变的宁静温柔、富于表情(dolce espressivo),弹奏以pp的力度,恋人恋恋不舍地道别,曲调不断向上舒展,并先后两次被夜莺的啼叫所打断,天将破晓,恋人惜别(smorzando意为逐渐消失)。
10.全曲结尾 恢宏大气
急板(Presto 864~911小节)
全曲的最后一段,tre corde表示放开“弱音踏板”,恢复正常的演奏。在这一段中,八度和和弦仍是李斯特运用的主要素材。这样的表现形式必然导致强有力的综合音响,音响洪亮的和弦交替出现,形成了恢弘的气势。饱满的音响营造出类似交响乐队的效果。最后以一个左右手交替上行的八度乐句,辉煌地结束全曲。
在整个《梅菲斯特圆舞曲》中,音乐情绪经历了数次的起起落落,由最初梅菲斯特出现的神秘、轻快到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爱情主题的静谧,柔美;由几次不安的催促主题到幽会的继续,再到人们疯狂地跳舞、饮酒,直至最后癫狂的状态。这些音乐情绪的变化都是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在故事的进行中主角梅菲斯特起着最为引导性的作用。该曲通过使用跳音、顿音的触键手法,速度上以急板和近乎急板为主,都旨在刻画梅菲斯特飘忽不定、窜来跳去的活跃形象。用音乐刻画了梅菲斯特在性格上戏噱的一面,比如每次出现在爱情主题之后的他的笑声,表现出梅菲斯特的肆无忌惮、嚣张和为所欲为。
三、结语
《梅菲斯特圆舞曲》是一首内涵深刻、技巧丰富、音乐情绪转变强烈的优秀钢琴作品,在演奏这首乐曲的时候我们要首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内涵,其次重点练习其中的技术难点,用故事情节的发展去讲述音乐,用音乐进行中良好的情绪转变为听众讲述一个美妙的神秘故事,以对作品的理解为基础,将技巧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处理好乐曲中有强烈对比的音乐情绪,真正用脑、用心去塑造一个“梅菲斯特”。
参考文献
1.周薇著.《西方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第108页.
2.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上).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706页.
3.[德]歌德.《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9页.
4.《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
5.廖叔同.《西方音乐一千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0月.
6.弗兰西斯`维因瓦著 周玉玲.《李斯特传》.中共中央***校出版社.
7.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
8.李臻.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魅力――对《梅菲斯特圆舞曲》的音乐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音乐情绪的变化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