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阐释】
又一批文史名家与世长辞。回顾这些大家、大师的生平,哪怕只是寥寥数语,我们仍可感受到他们的博学、睿智和光辉的人格魅力。执着学术、追求真理、沟通中西文化、与祖国共命运……斯人虽远行,可一代学人的风范和风骨注定会留存,不断激励后人。
傅璇琮:为学界办实事
2016年1月23日,著名学者、卓越的出版家、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先生因病辞世,享年83岁。
傅璇琮同志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参与制订《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九五”重点规划》,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精深宏富,扶持和培养了一大批古代文史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在海内外学术界、出版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傅先生不仅是文化规划和出版部门的领导,而且还是古代文学研究界身先士卒的领袖;他不仅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古代文学,尤其是唐代文学基本资料库的建设,而且还以自己的著述引领了一时学术风气,开创了新的研究格局。傅先生有着强烈的学术使命感,他在《周易与中国文学・序》里曾疾呼:“中国学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扬光大我们自身的学术传统,向世界展示中国学术的优势,为世界学术作出贡献。”他还不止一次地表示:“我这个人是做实事的,最大的心愿是为学界办实事。”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素材解读
傅璇琮先生以其人格魅力和学术建树享誉海外。傅先生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的“斯文自任”的使命意识、文化建设的国家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令当今学人敬仰。他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把研究当事业,视学术为生命,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学术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李佩: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2017年1月12日凌晨,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教授李佩先生去世。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在她狭小的客厅里,有一个腿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其谁”地请到这条道上,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
在李佩眼里,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分别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老太太对李伟格说。有后辈说她对待名利的样子,就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额的英镑当书签,把诺奖的奖牌随意给孩子当玩具一样。
时间铸就了风骨,也馈赠了李佩很多人生的礼物。
素材解读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波澜壮阔,在她沉静笃定的面庞下好似都化为平静湖面上的涟漪。她的身上似乎不曾有过时光的印记,而她的身上又是时光最精致的雕琢。
陆谷孙: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陆谷孙,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专于莎士比亚研究和英汉辞典编纂。
陆先生向来以个性鲜明、敢于直言闻名,他的言行带有一种狷介任侠之气。陆先生在出任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时,曾经说过:“以理想主义的血肉之躯去撞击现实主义的铜墙铁壁。”在外文系升格为外文学院的成立典礼演说中,他毫不隐讳地抨击:“今天的教育强调批量化和标准化,弄得不好也会变成才智的牢笼。”他呼吁“对使命的担当和承诺,对尊严和***的恪守,对权力话语的怀疑,对弱小的扶持,对参差多态的追求”,认为这才是他“心目中人文修养的主要内容”。
许多刊物想让他做挂名编委,都被他坚决拒^,寄来的汇款单也被原封不动地退回。他还多次向系里捐款,惠及不少老师和学生。复旦大学出版社陈麦青编审回忆道:“每每得了什么荣誉,开会领奖他总不起劲,常常找理由借故不去;而为本科学生上大课、作演讲,却郑重其事,且乐此不疲,更不计报酬。至于奖金,干脆连手也不过,直接让系里资助学生,还不时自掏腰包,用‘书报费’‘压岁钱’等种种名目,奖励学业优秀者……我也曾亲见他在电话中婉拒拜访的大小领导,而又遵命陪他在颇为讲究的场所,好酒好菜,专请远道而来的朋友――一个在陆先生外出讲学时曾经招待过他的普通人物。”
素材解读
陆先生言行一致,风骨凛然,好义勇为,对于个人名利,毫不介怀。 这就是“不媚上,不媚世,不媚洋,求真知,求文明,求自由”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冯其庸:“稻香世家”的人生哲学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冯其庸先生是文化大家,他研究曹雪芹家世、《红楼梦》脂本、红楼梦思想等红学问题,取得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学术研究贯通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和艺术史,有杰出成就;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以诗书画语诉肺腑衷肠,成高迈境界。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钱交学费,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也知道拼命劳动。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
素材解读
冯先生这样的风雨人生,如今的学子是否还能理解?苦学,似乎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凡此等等,都是苦学的故事。用苦学克服人生苦难,这样的历史故事比比皆是,但是对于今人是否依然具有榜样作用?富裕起来的社会,饥寒不复存在,读书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唯一难题。新知是乐趣,发现新知是乐趣,个人成长是乐趣,而这一切,都要从读书开始。时代变了,苦学的人生哲学不能变。
张颔:一生笃志斯学功成侯马盟书
张颔,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自幼家境贫寒,但因酷爱文史,博闻强记,苦学成才,其研究领域广涉古文字学、考古学、晋国史及钱币等,先后出版了《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等著作,其作品把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融为一体,在中国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1965年,他主持了山西侯马东周晋国遗址的发掘工作,经过十余年的艰苦钻研,于1976年发表巨著《侯马盟书》,当即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他喜欢《古诗十九首》中“眼前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一诗,最信奉的是《易经》里的“谦”卦。张颔先生称,《易经》六十四卦,就这一卦六爻全吉,没有坏的。这是《易经》的第十五卦,卦辞是:“谦,享,君子有终。”几十年来,深得“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逾,君子之终也”之精髓。张颔先生正是抱着“谦”卦这一做人宗旨,成就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素材解读
经历和成就催生的感动,似乎更乐意光顾那些灵魂杰出的老人。他们之所以与世长辞依然光照世间,就因为他们身上积蓄着丰厚的才智,优雅的修行。张颔先生先投身救国,再埋头考古,守职敬业,学艺广博,恭谦谨让,其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与谦抑人生的高远境界,为后辈学人留下了不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