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莫言的第11部作品《蛙》为中国文学界赢来了第一个诺贝尔奖。作为备受国际瞩目的优秀作品之一,《蛙》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作者将从书信体叙述模式、多彩的表达和修辞三方面入手对《蛙》进行文体分析。
关键词:《蛙》 莫言 文体分析
一、序言
在中国文学界莫言是出了名的多产作家,但是他却花了十年时间创作《蛙》,并进行了长达七年时间的修改,这在莫言的众多作品中非常少见。莫言深知叙事方式的重要性,他曾经在采访中提到“作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语言和叙述风格的创新”。这正是莫言的真实写照,自上世纪80年表处女作《红高粱》后,莫言不断实现语言和叙事风格的创新并在《蛙》中达到了顶峰。当然,多彩的表达和修辞的使用也为全书增色不少。
二、叙事风格
《蛙》的创新之处在于融合了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即书信和戏剧。故事从剧作家蝌蚪给杉谷义人写信开始,通过五封信让姑姑传奇的一生跃然纸上,同时还表达了自己想为姑姑写一个剧本的愿望,并在最后一封信中附上了完成的剧本。在《蛙》之前有很多的书信体小说和戏剧问世,但是这些作品一般只会采用单一叙事模式,是莫言开创了这种前所未有的叙事风格。其实在莫言的作品中混合的元素无处不在。首先,人物的血统是混合的。比如陈鼻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中国农民而母亲却是俄国妇人。其次,全书有很多外国元素。主人公万足年幼时小伙伴开口闭口就聊着俄国的飞行员,等万足退休返乡后外国元素更是泛滥,到处都是外资工厂、混血婴儿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最后,万足返乡之后发现自己的小学同学开了一家叫堂吉诃德的小餐馆,这个小餐馆是对中世纪欧洲小酒馆的忠实还原,还雇佣了身为混血儿的陈鼻扮演堂吉诃德,让另一名服务员扮演原著中的仆人桑丘。这在当时的高密东北乡仅此一家,充分体现了店家的苦心孤诣,也将当地文化的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莫言实现了内容上的混杂后,他便转而追求形式上的混合,而这种形式上的混合正是《蛙》的与众不同之处。
至于为什么故事要以信件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首先,信件的语言通俗朴实,正如主人公自己说的:“不是谁都能写小说,但是但凡认识几百个字的人都能写信。”在故事中,不管是主人公万足还是剧作家蝌蚪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也注定了他们的语言朴素直白,简单易懂。此外,信中还囊括了大量村民粗野的对话,其中有些脏话真的是难登大雅之堂。这些话放到朋友来往的书信中做饭后谈资或许不会有什么不妥,但要是直接用到其他的文学形式里可能就显得过于写实而让人觉得别扭。莫言的写作原则是尽可能地反映真实世界,而信件在保留村民原汁原味对话的同时又准确传达了写信者的意***,完美地达到了莫言的初衷。
其次,信件的私密性也是一个重要理由。类似的知名小说还包括《帕梅拉》、《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内容涉及***治、等敏感话题时,大部分的作家都会选用书信的形式,因为书信面向的观众不是大众而是与写信者关系亲密的个人。[2]众所周知,在公众场合谈论敏感话题不仅不礼貌,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计划生育***策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在个别地方该***策的实行确实是一部血泪史。莫言通过书信的形式讲述了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种种耸人听闻的故事,其恰当的叙事方式不仅没让读者觉得别扭反而还巧妙地达到了讲故事的目的。
第三,信件体小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写信者在叙述的同时随时可以进行评论插入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剧作家蝌蚪也以莫言影子的身份对全书中的重大人物进行了点评,这种效果是很难通过其他叙事模式达到的。
书信体叙事模式和戏剧的结合也是莫言写实原则的要求。在五封信中,蝌蚪所言好像句句真实,其实却充满了谎言。剧本中的台词看似虚假,实际上却是人物命运的真实写照。这种虚实相生的效果正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刻画。
此外,莫言还改良了传统的书信体小说。传统的书信体小说可以根据信的数量分为单一信件和多封信件;可以根据是否有回信分为独白式(无回信)、对话式(回信一封接一封)和讨论式(多人就一封信给予回信)。表面上全书由五封信构成属于多封信之列,但是所有的信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讲着同一件事,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又属于单一信件。由于没有杉谷义人的回信,表面看上去属于独白式,但是由于作者使用大量的直接引用,创造出一种讨论的氛围,所以又可以归为讨论式。在全书中莫言最大的创新在于将剧作家蝌蚪和主人公万足区分开来,虽然二者是同一个人,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蝌蚪就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讲故事,仿佛他提到的只是一个陌生人。此外,因为蝌蚪处于旁观者的角度,莫言便可以通过他随时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论,这也是将二者分离的一个好处。
三、多彩的表达
读过莫言作品的人都知道莫言不愧是文字的大师,而这一点在他的代表作《蛙》中也可见一斑。
(一)创造新词
创造新词的关键在于继承旧词精华的同时学会超越旧词,而创造新词的目的正在于更加形象生动地反映真实世界。如:
(1)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个职业,但都望骡却步。
(2)如果发生了,那就不是奇迹,而是神迹。
(3)许司令说了,用八抬大轿抬不来,就用绳子给老子捆来,先兵后礼,老子摆大宴请他!
在第一句中,莫言使用“望骡却步”来代替“望而却步”。这句话出现在第一封信中,莫言在这里讲了车夫王脚的故事。王脚的工作是全村的美差,很多人想要取而代之但都由于无法驯服疯骡而未能实现。虽然使用“望而却步”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是莫言却大胆创新,将“骡”插入其中,不仅让整个词语生动不少,还更加如实地反映了真实情况。
第二句话出现在第五封信中。当时主人公的第二任妻子已经年近六旬,作为一名从未生育过的妇女,她不可能有奶水,但是她却坚持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于是主人公暗暗想道,如果真能实现这便是超越奇迹的神迹了。在这里莫言为了强调可能性之低,创造出“神迹”一词。一个“神”字将这种遥不可及、无限接近于零的可能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在第三个例子中,莫言调整了原词“先礼后兵”的顺序。中国人一向喜欢先君子后小人,但是文中这位日***司令却完全不按常规出牌。姑姑的父亲万六府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出于对万六府的仰慕,司令多次发出赴宴邀请却屡遭拒绝,最后一次他恼羞成怒地说出了“先兵后礼”的话。一般作者遇到这种情况多半会用一两句话甚至一段话来讲述这个故事。但是莫言从来不是寻常作家,他只是稍微调整了原词的顺序就简要精辟地用四个字传神地将司令的性格表达了出来。
(二)双关语
如:
的确是绝配,小狮子道,连根孩子毛都没生出来,不是绝配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第四封信,当时主人公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退休后荣归故里并在娘娘庙前遇到旧友王肝。王肝称赞两人多年如一日地腻在一起不愧是彼此的绝配。可是小狮子却并不遵循对话中的合作原则,自嘲地说道,不愧是绝配,绝配地生不出孩子。在中文里我们习惯用“绝配”形容一对天造地设的夫妻,但是如果我们只从表面来理解“绝配”确实也有后继无人的意思。通过这种方式,莫言又为全文增添了幽默的色彩。
(三)不同寻常的搭配
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A Grief Ago。严格意义上说,这一标题是有语法错误的。但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这一标题不仅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还是形象生动的。《蛙》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新奇搭配。如:
(1)王仁美躺在车厢里,身上蒙着一床被子,车厢颠簸得很厉害,将她的哭声颠得曲里拐弯。
(2)心里埋藏多年的愧疚被稀释,对他生出若干的亲近和敬意。
第一句话出自第三封信的开头。当时主人公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刚刚生完一个女孩。计划生育***策注定了她今生都将与男孩无缘,这点让她倍感伤心。回家的路崎岖不平,但是莫言却巧妙地使用了转移修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道路转移到女主角身上,让读者意识到她破碎的心仿佛一条蜿蜒的河,只能通过曲里拐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神伤。
第二句话出自第四封信。主人公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是王肝的梦中情人。王肝仰慕小狮子多年是公开的秘密,而当年小狮子结婚的消息也差点害死这个痴情的少年。多年后当两个昔日的旧友重聚,王肝已经能够平静地面对现实,并发出“如果爱情是一场疾病,那我的病已经快好了”的感慨。第二句话其实就是主人公听罢的个人感想。莫言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主人公不再觉得愧疚。但是比起直截了当的坦白,他使用了“稀释”一词。于是一幅有趣的画面便跃然纸上。王肝的话如同海绵,吸走了万足心里的愧疚。“稀释”一词极大地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矛盾
矛盾多用来创造出讽刺的效果,这一手法在《蛙》中随处可见。
如:
生殖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这句话的结构和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的名言有几分相似。主人公在故事一开始就承认他的家乡盛行生殖崇拜。人们把青蛙当成生殖的神圣代表而虔诚地告拜。如今,高密东北乡遍布恢弘壮丽的送子娘娘庙,但是人们虔诚的信仰却一去不返,因为你的愿望能否被倾听已经和你的虔诚无关,而是在于你为寺庙捐赠的多少。这也就是为什么神圣的仪式已被世俗玷污。离开家乡后,主人公开始从唯物主义者和知识分子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曾将让他无比重视的仪式。重生后的主人公深信生殖只和科学有关。因此,主人公才会对仪式抱有矛盾的心理,而矛盾手法的使用更是将这一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修辞
在《蛙》中莫言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接下来作者将从反问、排比、平行、夸张和比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反问
反问占据了人物话语中的大部分篇幅,几乎每三句话中就会有一个反问句。如:
来了一个穿长袍戴礼帽的乡绅,说是杉谷司令要请我们赴宴。你老奶奶和你大奶奶只知道哭,不敢去。那乡绅对我说:小姑娘,劝劝你奶奶和母亲,让她们别怕,杉谷司令没有害你们的意思,只是想跟万六府先生交个朋友。我就说:奶奶,娘,别哭了,哭管什么用?哭能哭出翅膀吗?哭能哭到长城吗?
反问句是姑姑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姑姑的性格。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倾向于使用问句的人往往粗野、好斗且强势。姑姑生于战乱时期,年幼时又长期作为日***的俘虏。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姑姑虽为女儿身却有着男子的坚强内心。当全家被要求前往司令的“鸿门宴”时,她用问句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问句的使用也正好反映了姑姑女强人的性格。
(二)对比
对比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奥赛罗》中最有名的台词就是“I kiss thee ere I kill thee”。在《蛙》中也有很多这样用来表示主角内心矛盾的对比修辞。
如:
现在回想起来呢,姑姑喝干杯中酒,说,是他毁了我,也是他救了我!
这里的“他”指的是姑姑的前未婚夫。他曾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是全村的骄傲,但是这样的他却背叛了***。他的叛逃对姑姑而言是致命的打击。姑姑因此也被锒铛入狱。一夜之间,姑姑成了全村的笑柄,纵使时光流逝也无法弥补精神上的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姑姑坚信是他毁了自己。但与此同时,又是这个叛徒在日记中对姑姑的百般挖苦和“红色木头”的绰号帮她最终免除了牢狱之灾。姑姑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深爱着这个男人。他是她的初恋,是她等待已久的白马王子。但是事实也是残酷的,她深爱的人从来不曾看好她,可是正是他的残酷在危难之中拯救了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态促使姑姑最终说出了“是他毁了我,也是他救了我”的经典台词。
(三)排比
排比由至少三个相似的结构组成,起着凸显主题、最大限度传达作者意***的作用。
如:
还是新社会好!生了孩子还给东西,我母亲说:国家缺人呢,国家等着用人呢,国家珍贵人呢。
这一例子出现在第一封信中,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策鼓励生育。当时的妇女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尽情生育,生育多的妇女还能受到嘉奖。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主人公的母亲得知国家新***策时的感激和欣慰之情。
(四)夸张
常言道:“会吹牛的不见得会讲故事,但是会讲故事的一定会吹牛。”莫言的《蛙》就是这句话的如实写照。
如:
我们说他驾机俯冲到我们村东头的西瓜地里,伸手摘了一个西瓜,一抖翅膀又钻上了云端。
有关姑姑前未婚夫的故事主要出现在第一封信中。两人订婚后,他们的结合立刻成了全村热聊的话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讨论姑姑未婚夫高超的飞行技术。虽然作者对这一领域不甚了解,但是根据作者查找的资料,一名极有经验的现代飞行员可以垂直穿过凯旋门。但是建国初期要让一名飞行员在地上摘西瓜然后立刻飞回天上明显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莫言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村民美好的想象,并由此说明了他们对姑姑无言的羡慕之情。
(五)比喻
比喻是《蛙》中最重要的修辞特点,接下来作者将从蕴含在书名和人名中的隐喻入手,揭秘莫言创作的深层意***。
(1)蛙&娃&娲
在中文中蛙、娃和娲正好同音。主人公在故事开篇也承认在高密东北乡人们把青蛙视作生殖的象征,这就把“蛙”和“娃”及“娲”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为姑姑害怕青蛙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姑姑晚年嫁给了泥塑专家郝大手。他们一起制作了2800个泥娃娃,代表着计划生育中被姑姑流掉的每一个胎儿。此后,姑姑每天对着泥娃娃祈祷,希望他们来生转投到更好的家庭。在姑姑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她不自觉地扮演了“娲”的角色。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蛙”、“娃”和“娲”已经交织在一起,成了全书不可或缺的重要隐喻。
(2)人名
在故事开篇主人公提到当地有用人体器官来给新生儿命名的习惯,村民相信“贱名者长生”。只有少数有文化的村民给孩子起了正常的名字。因此在故事中我们便有了诸如“陈鼻”、“陈眉”、“王肝”、“王胆”、“万心”和“万足”等名字。这些名字的命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名字反映了主人的某些特点。比如陈眉因眉毛漂亮而得名,万足因跑步如飞而得名。但是另一方面,名字也暗示了主人一生的命运。全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是陈鼻,共出现201次。[3]在过去,相信天圆地方、中庸之道的古人认为位于脸部正中央的鼻子具有极高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一个人好不好看关键就在于他的鼻子。但是鼻子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衰退,甚至开始出现诸如“牵着鼻子”和“听人穿鼻”等负面词语,而“鼻”字衰落的历史正好与陈鼻由富到穷、由奢华到潦倒的一生不谋而合。
另一个含有隐喻含义的名字是姑姑的名字“万心”。首先,心在五脏之中居于首位,暗示了姑姑在全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4]其次,心也反映了姑姑矛盾的一生。姑姑年轻时心地善良,一心为民,是村民心目中的送子娘娘。但是当她肩负起实施计划生育的重任时,她用造福过广大村民的手亲手扼杀了2800个生命。她虽然有着“心”的名字,但是人到中年的姑姑却一度迷失了自己的心。
五、结语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莫言的《蛙》是当之不愧的经典,也值得我们的深入探究,作者希望自己的分析能为今后更多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 刘郁琪.莫言小说《蛙》的书信体叙事[J].学理论,2010(20).
[3] 姜明瑶,郭秋烨.莫言《蛙》的人名研究[J].现代语文,2013(1).
[4] 吴恩峰.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 王玲玲,王玲端.浅析莫言小说《蛙》中修辞格的运用[J].西江月,2013(10).
[8] W. 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 崔方荣.莫言小说《蛙》的词语变异修辞[J].现代语文,2010(7).
[10] 历达.莫言对于书信体叙事的创造性运用[J].文艺生活,2013(2).
[11] 王雪.《蛙》标题的多层隐喻意义研究[J].北方文学,2013(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莫言《蛙》的文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