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8年,安徽仙源县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滞留京城。
这已经是他第四次会试落第了。
王致和屡战屡败,想起千里之外家中供养自己读书、年已七旬的父母,想起经年累月寒窗苦读现在却一事无成,不禁悲从中来,跳楼的心都有。
欲返故里,无奈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更加无颜见江东父老;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进退两难的王致和选择了在京暂谋生计,以期下一次会试能“春风得意马蹄急”。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为了生计,从小跟父亲做过豆腐的王致和在北京的安徽会馆附近租房做豆腐,白天沿街叫卖,晚上在狭小的住房里读书。
一次,豆腐剩下了不少。时值盛夏,卖剩的豆腐很容易发霉变质,王致和急得抓耳挠腮。为减少损失,他将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在坛里。他想,这样兴许豆腐不会发霉,可留着自己当一餐饭吃。之后,他歇伏停磨,看起书来,不料竟把此事忘了。
一转眼,三个月过去,王致和猛地想起后院腌在坛里的剩豆腐,打开坛子,豆腐已呈青绿色,且臭气扑鼻。
奇怪的是,仔细闻闻,这臭里又透着香。
他弄下一块儿,用舌头舔了舔,觉得有点咸,有点粘,可吃起来香味浓郁、鲜美。
王致和又弄下一小块儿尝尝,越吃越觉着好吃。那一刻,落榜三年的王致和霎时开悟:能做出闻着臭吃着香的豆腐也是人生的一种成功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那一晚,初秋清风中,他从一个失败的落魄举子摇身一变,成为推开人生虚掩之门的成功商人。
很快,因“王致和臭豆腐”别具风味、价格低廉、开胃下饭,销路逐渐打开,生意十分兴旺。“臭名远扬”的王致和臭豆腐远销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王致和赚得盆满钵满。
臭豆腐传到宫里,慈禧太后也喜欢吃,被定为御膳小菜,按其形状、颜色取名“青方”。
1668年的金科状元是谁,如今少有人知晓,但一提起王致和,却无人不知。北京人谈起“王致和臭豆腐”,就和美国人谈起“可口可乐”一样自豪。■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举人王致和与“臭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