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月花号上漂洋过海去到新大陆,美国文化注定是一种需要以肉身去冲撞去“开拓”的文化,就像常年在他们最喜爱的文学排行榜首的《白鲸》,麦尔维尔描述的是勇士精神,一种为了“更好的生活”勇于当前锋、努力奋斗的东西。
当年《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刊登过一篇震动全国的文章,题目叫《游骑兵之死》,讲的是9・11后,美国人狂热地呼唤着战争。美式橄榄球(NFL)红雀队球星派特・蒂尔曼也受到感召,舍弃360万美元合同,成为一名游骑兵,后来他死在阿富汗战场上。
记者加里・史密斯在最初的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关于蒂尔曼死因的三种说法:***方的说法是他驾驶着车子,径直撞向了士兵;来自的消息称,蒂尔曼所在的部队中了他们的埋伏;一位阿富汗盟***指挥官说,蒂尔曼的车子不幸碰到了地雷。史密斯锲而不舍地追逐蒂尔曼死亡的真相,采访40多人,历经两年半的时间,《游骑兵之死》用详实的调查证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蒂尔曼是被战友误杀的。
那么,蒂尔曼为什么要去当兵?他领悟到了除了生命之外更大的意义吗?战争对于国家和个体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追问也同样适用于李安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电影是讲19岁的美国士兵林恩,因为救班长的英勇举动被意外拍下来流传到网络上,从而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布什***府把他所在的B队整班人召回国,让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表演,结束之后,林恩和其他士兵又要返回战场。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整个场景,会安排在橄榄球场的中场发生?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橄榄球场和战场一样,都是一个蕴含着“暴力”的场所?
首先是节奏,在过去几乎所有李安的电影当中,大家都感受到他注入了东方美学的东西在里面,那是一种令人舒缓的节奏,显然在他尝试的120帧的新技术当中,他需要的则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热血贲张的场景,这样一个和战场上一样的交相辉映充满速度感的节奏。
美国人崇尚暴力美学。他们喜欢身体对抗强的运动,纵观全美五大职业联盟,NFL是唯一称得上真正的全民关注运动,每年的秋冬季点击任何一份主流城市报纸的体育版,NFL是唯一一个永恒占据版面的话题,而棒球、篮球、冰球则会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侧重报道。
NFL被认为是世界上危险的运动之一,无论是在场上的瞬息万变还是肉体之间的冲撞程度,也是最接近战争的一项运动。美国学术机构一项针对40名已经退役的美式橄榄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他们中的43%脑部有损伤。
记得当年在美国采访的时候,每年突然有一个时间,就连平时惜时如金的华裔都会兴高采烈地在家里开party,邀请朋友们一起吃吃喝喝,那就是橄榄球的超级碗(super bowl),热烈程度可以媲美中国人的春节联欢晚会。
从五月花号上漂洋过海去到新大陆,美国文化注定是一种需要以肉身去冲撞去“开拓”的文化,就像常年在他们最喜爱的文学排行榜首的《白鲸》,麦尔维尔描述的是勇士精神,一种为了“更好的生活”勇于当前锋、努力奋斗的东西。
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许多的好莱坞大片归根结底歌颂的就是开拓者、先驱者这样的“个人英雄”,这是美国文化的精髓。
而战争某种意义上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另外一种暴力美学版的“个人英雄主义”实现,曾经在美国机场遇到过一次美国人的美国阵亡战士纪念日(memorial day),整个机场的人全都自发站起来,欢声雷动的鼓掌,就是为了夹道欢迎几个归来(或者返回战场)的士兵。
国家主义的宣传使得“荣誉”这个假大空的词语似乎无处不在,比利回家时,家里人描述的“镇上的人都谈起你,并以你为骄傲”;家里人不允许比利的姐姐提出和“为国效力”不同的意见。橄榄球场的本质和战场又有什么区别?财大气粗的球队老板可以一边在媒体镜头前为B队流下感动的泪水,一边只愿意用5500美金的价格贱买下这个用生命换来的故事。同样对于大联盟,球员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就如同把你像木偶一样随意操纵的权力机构看来,你不过是国家机器的螺丝钉。
根据报道,橄榄球员和NBA球员一样,退役之后破产潦倒的人非常多。一方面是由于穷孩子们不会理财,另外一方面,大合同只是看上去很美,但在缴税、经纪人的费用,其余的强制费用后,他们带回家的可能也就是40%的毛收入的钱。 所以如果球员签的是100万合同,他可能净收入只有40万美元。
是的,走进球场,碧昂丝与比利同台,1000个人走上前来表达钦慕,可是比利回忆杀人的那个场景,几乎让我怀疑李安是在向《第二十二条***规》致敬,无论迎接他们的悍马多么奢靡,媒体镜头多么晃眼,啦啦队员美女的眼神多么诱惑,在那些浮华下面,比利只是一个刚刚够合法饮酒年龄的孩子啊。
他将为他早已认识到的无意义付出全部的青春。他以后的人生里,每一刻都无法逃离那一手的鲜血。他的生命中讲无数次闪现那些硝烟弥漫的场景,他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而战,自己的亲密战友为何而死,就如同那个曾经身为橄榄球明星的游骑兵,就如同永远悖论的第二十二条***规――这东西主角约塞连压根就知道它不存在,是糊弄人的,但所有人都只能不得不在它的下战战兢兢无可奈何,它是一个被“国家主义”包装的死循环。
比利因为受到舞台导演的指示,让他站在舞台上面不要动,直到表演结束,当他眼含热泪一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的时候,有人在旁边讽刺他是傻大兵,直到有人提醒他,表演已经结束了,他才发现自己还沉浸在对战争的回忆当中。这个镜头似乎寓意着,某种意义上,它是指无论是战争还是橄榄球,这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东西,这种虚幻的爱国主义其实已经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被现在这个时代抛弃了,就如同那些普通的民众对于战争对于士兵的嘲笑和奚落。
橄榄球这个运动身上还代表着美国“自我主义”的一点,尽管全世界的第一运动是足球,但是这个自大的国家只想制造拥有关注他们自己的运动项目,而蒂尔曼,从入伍、迷惘到死亡的经历,人们都说仿佛美国民众9・11后心理变化的缩影。(所以,他临终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吗?而今的美国民众还能记得这个名字吗?)
有人说,这部电影纯粹只是“技术派”无须理会故事,而海明威老早就说过: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之下,只须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在橄榄球比赛的上下半场之间休息的那一小段时间,也许可以出现奇迹拯救一场比赛(美国职业联赛,下半场力挽狂澜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或多或少中场就变成了使人思索的“贤者时间”,在那短短的时间之中,家国的冲突、爱情的幻灭、亲情的矛盾,瞬息万变,回头已是百年身。无论是在那块长方形的球场,还是烟火四起的战场,那样的人生死循环,都是一样一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