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鞋子的触动
"当我看到一个贫困的人在我的帮助下生活有所改善时心里就暖融融的。而当我看见特别贫困的人时心理就自然有一种心酸,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侯没有鞋穿的情景。"
刘永好说私产入宪是鼓励大家创业,释放大家的创业激情,保护私产不是鼓励大家做守财奴,我们要做创业富豪,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004年3月,记者两次采访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永好。面对记者,他侃侃而谈,从对自己小时候贫困的生活回忆到以光彩事业,从私产入宪到新的创业冲动,从感谢公司内部的女员工到对母亲的感念,从言语字里无不闪现着一个时代开拓者与建设者的睿智与思考,一种铁肩道义的境界与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与胸怀。
在本届***协会上,他代表代表工商联给***第二次汇报光彩事业,光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帮助了很多人,胡书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51年,刘永好出生于四川新津县,小时候的家里非常贫穷,以至于在他20岁之前,竟没穿过鞋子。他小时侯最大的愿望是能每月吃一顿肉。大约在1967年,全国上下有一股***热,他也梦想着去北京见。可是他不仅没鞋,而且连条象样的裤子也没有。为了帮助他实现愿望,全家人凑着给他买了条兰色不裤子和一双新黄***鞋。到北京后,还没见着,他的两个鞋底倒先被汹涌的人流踩掉了。最后他只好用草绳绑着两个鞋底,但最后还是被踩没有了,他只好光着脚板在天安门前等待的接见。当时他的心情很矛盾,见怎么能不穿鞋呢?这是不是对老人家的不尊重?可自己没有任何办法。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知道了财富的魔力,这件事也给了他多年后创业的巨大原动力。做为企业家,作为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刘永好说:“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还有很多的人很穷。在这种情况下,在考虑利润最大化时也要考虑对社会的贡献、社会的责任,吸纳更多的社会就业,交纳更多的税收,还要有仁爱之心,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多帮助照顾,也就是要以我们的财富优势谋取公共利益。”
离二百五还很远
一个亿万富翁,他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刘永好回答的很简单:他觉得一个人童年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他一直喜欢吃老三样:麻婆豆腐、辣椒和回锅肉。刘永好坦言,自己不会跳舞,也不打高尔夫球。
他认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有开拓的视野。我经常注意一些国际大老板在考虑什么。我了解很多大人物,他们的生活都非常朴素,看到他们的生活,你就不会铺张。”“我平时的工作比较紧张,这几年‘新希望’要向国际化发展,我还要经常到国外考察。我很羡慕有些企业家朋友,可以多打打高尔夫,我的朋友经常让我爬爬山。我想也要争取以后能拿出1/3的时间来旅游、打球。”
现实中许多“暴发户”的堕落与做作,这些在刘永好身上看不到。他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也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对名牌、明星不感兴趣。“有人说这样的人是二百五,但我不是二百五,我的体重有一百五,离二百五还很远。”刘永好打趣地说。
他没有因为已经有的巨大成功而享受生活,而仍然在不停的努力学习。他说:"我每天都要上网,看报纸,看电视,看有没有新的机会,新的知识。经济类报纸是每期都看,好的内容叫员工给我剪下来,再仔细看,仔细学习。"
他平时的工作比较紧张,至于作息时间,刘永好早上一般起得比较早,会先在床上静静考虑这一天要做的事。想到关键时拿笔记一下。公司人说他:能吃,不管好坏;能走,走路快;能睡觉,一上车没事儿就睡着了。他认为这也是个企业家的心态问题,企业能否做大,靠的就是企业家的心态,脚踏实地,光明磊落做事。
在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希望集团做了很多,比如光彩事业就是一个很大的项目。他到贫困地区去投资,带去他们的资金、技术、产品、品牌,解决当地的就业,交纳社会税收等,帮助农民传授技术,转变观念。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当时投资1500万元,主要生产饲料,帮助当地农民养猪、养羊、养牛。当时当地农民养猪方式是山养,给他们带去了好的品种,帮他们变为圈养,变普通养殖为科学养殖。在山养时一头猪长肥需要一年半时间,而圈养时只需要5-6个月的时间,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养殖户的成本,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当地农民在该方面的收入成倍的增长,很多人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
刘永好还没有被可观的财富改变善良的品性。
1982年,当时绝大多数人还在抱着“铁饭碗”吃得有滋有味时,年过而立的他毅然辞去来之不易且令人羡慕的***府部门公职,同兄弟四人卖废铁、手表、自行车、黑白电视,凑足了1000元钱,突然下海自谋职业。当时,他选择的行当是别人不看好的农产品生产领域,他们从种植业、养殖业起步,创办“育新良种场”――向土地要财富。
刘氏四兄弟做出这样的抉择是很有胆量的。刘氏四兄弟大学毕业后都分配在国家单位工作,有着令人羡慕的舒适工作环境和稳定的收入。大哥刘永言在成都906厂计算机所;老二刘永行从事电子设备的设计维修;老三刘永美在县农业局当干部;老四刘永好在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当教师。刚刚开始下海的时候,当过教师的刘永好甚至不愿意看到自己熟悉的学生,怕他们为老师感到惭愧。他们筹办起一家小良种场,专门孵化小鸡和鹌鹑。在接下来7年的时间里,公司几经风险,近乎绝望,哥儿4个曾经在“跳岷江”、“逃***”、“继续干”三条路中选择道路,最后咬牙选择了第三者。
刘永好说:“小时候家里很穷,20岁前还没穿过鞋。1982年下海前,我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当时不敢奢望挣多少钱,只是想怎么做都会比我当时每月38元的收入高吧。开始想当万元户,那时万元户了不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达到了这个目标。以后百万、千万、上亿,甚至几十亿,都一步步实现了。现在对我而言,再多1个亿和多几百块钱没什么区别,因为当足够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后,钱已经不是你追求的最终目标。比如现在,我单是一年在民生银行的分红就好几千万,也就是说我完全不做别的公司,也可以活得很舒服。但是,当一个人只把挣钱当作他追求的唯一目标时,那正是他最悲哀的时候。我现在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公众多做些事情。”
慈母恩重
"”之后,刘永好几兄妹在父母的鼓励下,相继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们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了“希望”之旅。而刘母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初创的希望事业。她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为企业奔波。青石桥农贸市场的摊子,她一守就是十年。当时企业做的是养殖业,主要养鹌鹑,而她在摊点上就卖鹌鹑和鹌鹑蛋。刘永好说,母亲十年来守摊点的收入就是现在希望集团最宝贵的原始积累。
刘永好说他最尊敬的人是他的母亲,是母亲宽厚的母爱融养了他的仁爱之心。
他的母亲郑康致为了***事业奉献了青春,而立之年还未顾及谈婚论嫁。后来,她遇到了才华横溢又志同道合的青年、中共地下***员刘大镛。他们相互倾慕,走到了一起。1945年12月8日,刘永好大哥刘永言在四川新津农村出世了。后来,二哥、三哥、刘永好等相继降生。50年代初,对非***区来的干部实行个人供给制。父亲刘大镛无力抚养全家,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到了母亲郑康致的肩上。
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她白天在新津县平冈小学教书,晚上替别人洗衣服挣钱。尽管这样拼命挣钱,还是无法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万般无奈之下,她含泪将老二永行送了人。可没过多久,永行因右腿受伤,被人家退回。为了不把全家都拖死,后来她忍痛将老三永美送给了陈家。永美送走后,她一直很伤心,常为此以泪洗面。
1993年,刘母离开了人世。刘永好回忆说,在逆境中,母亲仍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儿女,教育他们要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她除了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外,还竭尽所能接济贫困失学的孩子,而且义务办起了成人扫盲夜校。有两次,她奋不顾身地救起了失水儿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通报嘉奖。那时,他们虽是城市人口,也不得不开荒种地,上山采桑养蚕、下河捞柴。母亲虽然勤劳、善良,仍未躲过次次风浪,在中,她被挂上黑牌游街示众,工资被扣发,财产被掠走。为减轻“队”的毒打,她只能整天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刘永好眼睁睁望着母亲被毒打,使他们更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也使他们兄妹立下了一定要发奋***强的铮铮誓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刘永好 当鞋子合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