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喜欢喝“擂茶”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客家人尤其是居住在台湾的,还喜欢制作和饮用“酸柑茶”则鲜为人知。酸柑茶,是中国客家一种民俗茶饮“酸柑茶”,它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客家人浓郁的怀祖情愫。
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南下至江西、福建以及广东东部和北部等地,这些人统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
酸柑是芸香科植物,又称为“番柑”,原产亚洲南部在我国广东省梅县一带所盛产的酸柑,外形较一般柑橘大,直径约有100~150毫米,果皮厚,约10~15毫米,造型颇为美观,但是果肉很酸,不适合食用。所以才叫“酸柑”。
每年农历春节期间,许多人都喜欢买几个比一般碰柑足足大上一号的“虎头柑”回家拜拜。整粒看起来仿佛巨无霸般的虎头柑,由于皮厚、水分多,加上橙红红的外表,看起来充满过节的喜气,尤其还可以在供桌上持续放上一个月而不变坏,因此作为敬神祭祖并讨个吉利好运,相当受到一般民众的青睐。
不过,虎头柑与食用为主的桶柑或桠柑不同,果肉奇酸无比,一般除了害喜的外,根本没人能咽得下去,明显地“中看不中吃”。因此只要春节一过,因水份消失而萎缩硬化的虎头柑,十之八九会被无情地当作垃圾弃置。不过勤俭惜物的客家先民却不舍如此浪费,反而将制茶过程中淘汰下来的“茶角”塞入,制成有如黑茶类普洱茶外观的酸柑茶,不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地放个五年、十年以上,敲碎后冲泡饮用,不仅温润爽口,茶香与柑香融合的微酸口感令人回味再三,据说对咳嗽、化痰、解热都有功效。在过去物质尚不充裕的年代。几乎是桃竹苗一带客家乡亲家家户户必备的保健圣品。
不过制作酸柑茶可不容易,酸柑约在七、八分熟时就要摘下,先贮存十来天,酸柑皮就会软化。加压时。觉得干硬、柔韧的比较利于制作,否则若因果实水分太多,则容易破裂。选妥酸柑。用圆柱行空罐头的口部将酸柑上端蒂头附近,挖转出圆洞,然后将挖出的皮置放一旁,可做为盖果子用。挖出内部的柑肉,掺和茶叶充分搅拌成团状,或者再加上柠檬和“佛手”之类的中药材,再塞压入空的酸柑壳内。将刚刚挖下的圆形柑皮盖上,用绳线把酸柑上下环绕交叉绑紧。可圈绑成八条纹路或五条纹路状,使柑皮呈现出花瓣式凹纹,压挤成扁圆形放入蒸笼里,蒸到熟透为止。随后,将之置于阳光下曝晒;若阴雨天时,则用绳子串挂再炉灶上烟囱管旁边,利用热气将酸柑茶熏烤烘干。当酸柑皮由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固体时,就成了。
制成的酸柑茶。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茶香褐稍微甜腻的陈皮香。饮用时,将酸柑连皮切成小片,用开水冲泡,浓度大小随意,可适当加入些许冰糖,喝起来酸、甘、香、苦、涩,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