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线准备的最终目的是把自己打造成公司所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将从个人“硬技能”(hard skills) 和“软技能”(soft skills) 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来进行讨论。
1.“硬技能”(hard skills)
硬技能是指求职者本身在为某专业或某领域所从事工作或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的必要能力。比如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土木建筑等理工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语类专业的实际翻译水平,口语水平。用俗语来说,这些都是“过硬”的“真本事”。这些硬技能在应聘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位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公司在专业面试的时候对专业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应用非常看重,有些甚至对有否相关工作经验也有要求。
举一个简单的反例,一个经济类的学生可以对英语或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如果经济本专业没有下功夫的话,他不如干脆去英语系或计算机系好了。不然几年下来待到去应聘经济类的工作时拿不出实力,而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又比不过英语系和计算机系出来的人,这样的“样样通”也不见得受企业欢迎。
如果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训对我们以后不重要、不那么相关的话,我们大可不必花费这么宝贵的青春与专业打交道。大学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大舞台,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我们的专业修养。尽管在学校,我们学习到的很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的东西。
我们当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专业不一致的职业,并可以将自己的时间更多的放在开展社会实践、发展业余兴趣,但是,最自然的情况是,我们能够把握住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机会,以专业出发扩展自己的各项技能。
时刻应该记住,公司在招人的时候总是从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来考虑的,公司可以给你培训的机会,但是公司没有给你教育的义务。进入职场,你就不再是在课堂中学习了。
2.“软技能”(soft skills)
软技能是指求职者除去应聘某职位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外,所能为企业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有不少企业,他们对于求职者的专业限制并不严格,比起专业知识本身,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学习能力、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甚至个性,性格等其他因素。
应聘一些大公司或外企,往往就非常重视应聘者的软技能。要想提升自己的软技能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习非自己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并取得一定能被认可的证明,比如辅修专业,第二学位;多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实习,多与人接触,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
一般来说,软技能也绝非一蹴而就,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因此在求职之前其实就该注重培养。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的学生如果在应聘微软时,已经参加过微软俱乐部,对其的某种产品内核非常了解,对该公司的近况和目前行业趋势非常清楚,又能在面试的时候侃侃而谈,那么一定会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许这个同学本身在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技术并不比他的同学强,可是仅凭他能给面试官留下良好印象,已经为他的求职占得了先机。
我们长线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自己现有的资源发挥至最大,以目标去组织资源。比如,我们的团队成员于占福同学,他在中科院学的是gis(地理信息系统),毕业后却拿到了著名管理咨询公司bains的offer。他的专业背景与公司性质完全没关系,但他利用自己专业环境的特性,培养了捕捉信息和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再加上他的口才,自然使他成为咨询公司的理想雇员,这是典型的软技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实例。
现在我们应该清楚了,公司需要的人既应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该具备富有竞争力的其他综合素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公司需要的“硬技能”与“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