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焖甲鱼
文/秦林
清乾隆年间,中国出了不少多才多艺的人物。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他不但精通画术,而且还是个美食家。在他出任山东潍坊知县期间,听说县里有一位陈姓乡绅,为了滋补身体,延年益寿,常用甲鱼与鸡炖煮成菜,其味异常鲜美,成为他家餐桌上的压轴菜肴。陈乡绅十分好客,凡在他家做过客的人,都对此菜赞不绝口。郑板桥决心有机会一定要上门好好讨教一番。
正巧,有一次,陈姓乡绅邀郑板桥到家中做客,席上山珍海味、水陆杂陈。郑板桥对席上很多高级菜肴根本不感兴趣,唯独对“甲鱼炖鸡”情有独钟。食后觉得此菜确属上品,名不虚传。
郑板桥说:“难怪你这里人气这么旺,原来‘甲鱼炖鸡’比你还有吸引力。”
乡绅打趣地说:“你也被吸引来了,是不是要把你的县衙搬到在下的府上来呀?”
郑板桥说:“那倒未必,只要你尽点孝心,把你的‘甲鱼炖鸡’秘方教于我,我回去自会打理。”
乡绅面对堂堂知县,哪敢不恭?他把“甲鱼炖鸡”的做法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
郑板桥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一边专心致志地听,觉得已经颇得要领,回家后照单抓药地仿做,但让他奇怪的是:自己怎么做就是不如人家做得好吃,于是就叫衙役把乡绅的主厨请来示范,郑板桥的家厨在旁边常常演练,日久便得其中之妙。
后来,郑板桥请画界的朋友吃饭,在席上,大家都对“甲鱼炖鸡”赞不绝口,此时郑板桥就站起来对大家说:“诸位都是我的好友,既是好友,那么有方大家享,我现在把这道菜的秘方予以公布,让大家回去后都能自己动手烹出上等菜来,只是‘甲鱼炖鸡’的叫法不够贴切,因为它还有别的主料被忽略了,所以今后我们就把它改成‘黄焖甲鱼’,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郑板桥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黄焖甲鱼”就此得名,并且突破了秘方烧制,成为风靡鲁南与江淮的席上名菜。
[制作流程]
原料:甲鱼1只,肥母鸡1只,花椒油(花生油、加葱姜丝、花椒配制),绍酒,葱,姜,八角,酱油,麻油。
做法:
1.将甲鱼、鸡分别宰杀洗净,放入内,加水、葱、姜、八角,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煨至熟捞出;拆肉剔骨,将肉切成2厘米宽、5厘米长的条。
2.炒锅烧热,下花椒油、姜、葱丝炒成黄色,放入酱油、原汤(煮甲鱼和鸡的汤)、酒、味精,然后把甲鱼和鸡肉一起放入锅内,焖烧六七分钟后,淋上麻油少许即成。
成品特点:清鲜香醇,营养丰富,既是美味菜肴,又是滋补上品。
太史蛇羹
文/秦林
最早有食蛇记载,应该是西汉时的《淮南子》一书了: “越人 (秦汉时期广东以及广西等地区称‘南越’)得蚺蛇(大南蛇)以为上肴,中国(指中原地区)人得而弃之。”
在这2000多年的斗转星移中,这一带对食蛇依然奉为上膳甚至视为珍品,且不断有人钻研食蛇心得。据说怪异食家、清末“落岗”江太史首创了“太史蛇羹”,并被《蛇馔》编入“食在广州”中的一大特色,也是粤菜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都知道有江太史霞公(南海十三郎之父),但江太史曾倾家荡产经营了一所农场则鲜为人知,这个农场叫做江兰斋农场。
农场“蛇盛如叶”,靠着天时地利,江太史开始潜心研究蛇的各种吃法。对于蛇餐之设,最是讲究。其中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研制的蛇羹,如果在食前不说明是何物,吃者只觉鲜美绝伦,绝对不会联想到自己吃的是蛇。
过去北方人恐蛇,对其望而生畏,根本不敢吃蛇。某次,秋风起,江太史及其公子以著名的蛇羹招待议员,议员中多数是外省人,江太史与其公子事前未明言乃飨以蛇羹。各议员且尝且称此为精品,更赞为人间美食。吃喝完毕,江太史才含笑说蛇之美味,为任何山珍海味所不及。众议员突闻所吃者乃蛇,立刻反胃,呕吐狼藉,其中一位议员更害怕得马上跑去医院洗胃,狼狈之相可笑。
江太史啼笑皆非,也明白了议员们身娇肉贵,不可乱来。自此之后,他如果以蛇羹宴客,请柬上便写明了,使不吃蛇者知难而退。
此后,粤菜各大酒家无不以“太史第”招徕顾客,冠上“太史”二字的菜式,风行数十年。时至今日,人们尝到的“三丝蛇羹”,也就是“太史蛇羹”,仍在广州广泛流传。
[制作流程
原料:青蛇肉,熟鸡肉,熟猪肉,水发香菇,煮酥白木耳,葱,姜,去皮甘蔗,桂圆肉,陈皮,生粉,黄酒,精盐,熟猪油,味精。
做法:
1.蛇肉洗净,入砂锅中,加清水、姜、甘蔗段、桂圆肉、陈皮,煮沸后用文火焖煮半小时,捞起,去骨,肉撕成丝。原汤滤清。鸡、肉、香菇均切丝。
2.炒锅置少许熟猪油烧热,入葱及姜片爆香,去葱、姜,下蛇丝略炒,加原汤煮沸,用文火煮10分钟,入熟三丝、白木耳、酒、盐,煮5分钟,加味精,湿生粉勾芡。
成品特点:蛇肉异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