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与核心,将恰当的知识应用于合适的问题从而得到巧妙解决方案是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展示了创新思维方法金鱼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及结果,以期寻求一种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金鱼法
[中***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84?03
***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创新性是保障我国工业快速、高效发展的前提,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和核心[2]。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合乎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呢?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及外延,清楚地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点及当前创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寻找到真正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这无疑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扎实推进,取得实实在在效果的关键和保证。
一、我国工程师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统计资料显示,80.7%的美国工程师可在全球受雇,而只有10%的中国工程师和25%的印度工程师满足同样的要求。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也表明,中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连续多年忝居末位。我国工程师竞争力不足所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措施,既有人才培养环境的影响,也有教学方面的不足。
1. 缺乏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沃土
2012年8月,笔者参与了重庆市创新试点示范企业选拔工作。在此过程中,笔者对部分企业做了深入调研,发现我国众多企业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制造,而缺乏创造。虽然企业正积极参与和从事创新活动,积极寻求技术新突破,但真正形成创新的大好局面尚待时日。这是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仅仅是教育大国而非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3]。有学者提出要增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工程背景[4]。这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项目的师生的创新能力,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来说,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国际工程实践环境,显然难以实施。
企业在参与创新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其实很简单。由于长期在模仿过程中解决问题,导致在遇到老问题时,工程师都无一例外地凭借脑海中已有的经验去解决;而遇到新问题时,则一味地寻找和借鉴已有方案,极少去分析为什么,问题解决后极少去探求解决方案背后的依据。由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不敢轻易去改变,自然也就没有了创新。由此看出,通过分析问题,以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寻找解决方案,放弃凭借惯性问题处理方式是创新的源头与基础。
从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反过来思考高校的创新型教育,得出的结论就是首先要培养学生从分析问题着手,养成遇问题先分析的习惯,为创新奠定基础。
2. 缺乏专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说过:拥有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占据着世界经济和产业的最高端。从战略上讲,没有大批优秀的工程师,中国产业将永远无法翻身、永远无法超越西方[3]。查尔斯・韦斯特所说的一流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针对问题,能够找到恰当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得到问题的巧妙解决方案是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善于应用知识巧妙解决问题的就是创新型人才,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笔者认为,需要首先开设一门培养学生养成分析问题习惯的课程。因为只有通过分析问题才能够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恰当知识,才能够对所采用的方案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此不仅可以优选方案,而且为修正方案提供了充分依据。这正是创新的开始和源泉。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一门专门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其在知识海洋中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到合适的可用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课程。传统课程虽然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功能,但大多局限于公式套用型方法和技能,而且偏重于本门课程所传授知识的应用,对与学生所掌握的其他知识融会贯通后综合应用技能的培养远远不够。这一点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面临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从头脑中寻找相关知识点以求给出正确答案,成绩差的学生则由于自知知识薄弱甚至连动脑都不肯,而直接等着正确答案的出现。无论学习程度如何,都缺失分析问题的习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是从上小学期间就开始养成并不断被强化的,因为所有课程教学过程的设置,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考试,都是套公式,是从头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也就造成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面临问题时只会简单化思考,而不知如何分析问题。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变,创新型教育就无从谈起。而改观这种现状就必须开设面向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打破现有思考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营造分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掌握有效分析手段,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快速从头脑中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挖掘出来加以应用。不仅如此,甚至在需要跨专业或跨行业的知识时,也能够通过分析找到相应线索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创新思维方法――金鱼法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运用的实践
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企业创新来讲,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正在中央和地方***府的大力鼓励和扶持下积极稳妥推进。高校的职责在于既要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又要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从而开设必要的课程,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造就其创新性思维,提升其综合知识应用的水平。
基于此,我们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开设的创新设计课程中,选择以前苏联创造学家根里奇・阿奇舒乐创立的创新方法TRIZ为主要讲授内容,培养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获得问题解决恰当知识的能力,重点教授学生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有效地从所有已掌握和了解的知识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思维方法――金鱼法课堂教学就是秉承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中的一部分。
金鱼法源于童话故事《渔夫与金鱼》,其寓意是让幻想变为现实。该思维方法有助于打破惯性思维,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将幻想式构想转变为实际可行的方案。使用该思维方法包括以下6个步骤:①将难以实现的问题解决方案设想为幻想方案,从而将问题分为现实部分和幻想部分;②提出问题1,幻想部分为什么不现实?③提出问题2,通过创造什么条件,可以把幻想部分转换为现实?④列出系统中(包括超系统和子系统)可以利用的资源;⑤从可利用资源出发,将部分或全部幻想方案变为现实;⑥如果构想中仍然存在幻想部分,回到第一步,重复上述思考过程。
由上述6个步骤可以看出,金鱼法利用层次递进式问题分析方式,逐步深入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直至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体现了从分析问题出发寻找恰当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当大部分学生在惯性思维驱使下,采用套公式方法思考问题以致毫无头绪时,利用该方法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被浙江温岭幼儿教师***的儿童经常会做噩梦,其影响或伴随终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如何还这些幼小心灵以健康,使他们不再遭受痛苦和恐惧的折磨”?
问题刚提出后,首先要求同学们按照平时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讨论并给出答案。虽然思想活跃的同学也能想出一些答案,但所得到的答案基本没有可实现性。然后,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金鱼法的6个分析步骤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此时,思维活跃、吸收新知识较快的同学已经提出了可行方案,如利用心理***方法等。经过提出可行方案的同学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进行分享,再次要求同学们利用金鱼法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最后,部分同学给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答案,比如利用生物学方法,干扰人脑内负责恐惧记忆功能的CREB蛋白的生成,从而消除恐惧。
从上述方案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当从分析开始解决问题时,不仅没有了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且利用正确的分析步骤和方法很快找到了合适的知识加以利用,比如心理疗法。这些方法其实已经存在于同学们的脑海中,只是没有正确方法导出它们而已。CREB蛋白知识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是陌生的,仅仅在田鼠身上进行试验的时候获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么生僻的知识也被找了出来,充分说明分析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说明快速寻找到恰当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正是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生毕业后已经具备了解决一般问题的知识基础,但面临复杂工程问题时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克服这种障碍需要从分析问题着手,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金鱼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问题方法,有助于帮助他们打破思维惯性,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最终找到合适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小结
创新不仅仅是定理规律发现等创作知识的过程,能够将恰当的知识应用在合适的问题上,从而得到巧妙的解决方案是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且是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需求最多的创新形式。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企业尚缺乏创新氛围,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课程。但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应首先重视和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金鱼法作为创新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以一定的步骤分析问题,从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学科知识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2-44.
[2] 陈娜,邱书灵,段淑凤.探索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9(721):128-129.
[3] 王菁华,周***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47-52.
[4] 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