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9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中国的突出水情,也是中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形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水资源问题仍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较为常见,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年际变化较大。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北方地区汛期4个月(5~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水资源量中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年际变化越大,越容易形成春旱夏涝以及连涝连旱。
在水资源空间分布上,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也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50毫米以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耕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0%和46%,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更严峻的是,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不断加大。目前,我国16.1万公里河流中,有41.1%水质劣于三类,全国湖泊水质劣于三类的占41.6%。此外,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年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全国总的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35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地区。
缺水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全国城市废污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
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其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中表述:“北京人口以1700万人计算,假设每人每月到洗浴中心洗澡一次,每次消耗水量400升,那么北京每年仅此一项要消耗的水资源就会达到8160万吨。”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等原因,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不足一些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国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且城市供水中的20%因管道渗漏而白白流失。他说:“我们面临着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严重、更紧迫的水危机。”
当前,有些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还有2亿多城乡居民饮用水不安全,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
现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资源形势更趋严峻,干旱缺水、水污染事件、湖泊萎缩、海水倒灌等现象日益频发,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危机步步紧逼。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010年全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因灾死亡3222人,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
水少――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背后,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北方缺水。近年来黄淮海辽水资源总量减少12%。天津,过去5年,先后两次从黄河引水、11次从滦河引水。水乡也缺水。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湖南南县,原本“头顶长江、脚踩洞庭、腰缠四水”,但今年的罕见大旱,使境内的6条河流中的5条出现断流,水再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水脏――《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地区的一些污染企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给本来就水生态脆弱的地区带来新挑战。
水浑――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约100万亩,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今后农业、建设项目等人为活动强度可能加剧。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走出水资源困局,必须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立足国情水情,尊重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