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校》,是一部关注青少年教育题材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了当今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怎样才能把现今家庭421中的1,也就是独生子女们的教育搞好。这是一个值得发人深省的问题,也是让很多专家、教师、家长、学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正是在创作者这一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视角下,使得剧中的典型形象生动可感、真实可信,极具感染力和轰动效应,其中张一白是该剧的典型人物,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现出典型形象在作品中具有重大审美价值。
[关键词]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审美价值
文学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经过创作者的提炼、集中和创造,以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完整表现与再现、个别与一般的塑造过程,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审美观点,而再现于作品中的具有美学意义的生活***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家必须用“思想”来美化“天物”才能成为艺术品,“倘其无思,即无美术”。他还说:“刻玉之状为叶,髹漆之色乱金,似美,而不得谓之美术”,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电视剧《名校》以一所著名中学在成立理科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波折为线索,深刻思考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问题。将视点聚焦在了独生子女的中学教育上,着力塑造了三代人:以杨乃农为代表的祖父母辈的人;以张一白为代表的父辈人;以张目、佟止非和左昊为代表的独生子女,用还原真实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
张一白,一个理想化的新时代的教师典型。他儒雅、豁达、睿智,善良,见解深刻、能弹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文善武。在学生面前他要把自己变成严师,教育好叛逆的学生;在学校领导和家长方面他也要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试***让学生得到全新的科学教育。这一艺术形象近乎完美,让观众叫绝。
第一,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来自他的真实性。
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是对现实的真实描写,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揭示出更多的***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符合历史尺度的真实性,历来是典型塑造的最高追求,也是典型具有艺术魅力的第一位元素。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于是,读者便会为典型的真实性拍案叫绝,形成一种震撼灵魂的审美激动,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艺术感染,使人终生难忘。
正像张一白的扮演者马跃说的那样:许多老师都能从张一白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剧中,乍一看张一白有些玩世不恭,说话很幽默甚至还有些尖刻,他善于出怪招、险招,完全不像一个人们想象中的教育工作者,然而他却是将个人的前程和身家性命都搭上,立志在理科班搞改革的进取者,正因为如此,使得他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根在观众心中也扎得越来越深。在推行“矫正教育”中,被认为是“魔头”,不顾自己女儿多次带头闹事,罢考、罢操、绝食……对此,他毫不退让。当学生们饿着肚子在长跑时,一个个倒下了,张一白却紧紧盯住自己的女儿,严厉地大声命令:“别人不跑可以,你必须跑完。因为你带头捣乱,你不跑所有同学就都别想吃饭,这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张目流着眼泪跑着,张一白带领学生齐声朗诵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张一白终于取得了一次胜利。
第二,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合乎理想。
黑格尔说:“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所以,他把典型直接称为“理想”,并且认为它高于自然中的原型。这是因为典型是“从心灵生发的”,“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符合心灵(愿望)的创造品”,这“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这里所说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审美理想,而典型便是人类根据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它已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类心灵愿望的审美的升华物了。
自始至终关心救助当志愿者时结识的房东患有重病的孩子,并自掏腰包接孩子来城里动大手术。深夜里和学生们一起看星星,领着孩子们在心灵的天空自由翱翔;他忍受着不被理解的痛苦,坚持做学生的意志品格训练。在他的身上能看到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有足够的耐心面对问题学生,他坚信“没有坏学生,只有犯错误的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他以自己的这种信念身体力行,苦心孤诣,终于感化了以左昊为首的问题学生,也感动了身边的教育工作者,感动了家长。在他不得不离开时,孩子们最后自发地补上他布置的劳技课植树作业,并全体背沙袋自罚站在沙场上含泪请求张老师留下来――他们真正接受并爱上了他,也真正懂得了老师的苦心,认识到了自己的任性和错误。这一形象近乎完美,虽然是文艺作品塑造的典型,但他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改革者、新型教育家的榜样。
第三,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画廊里,绝不允许重复。别林斯基认为: “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
在以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模范教师形象都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甚至献出生命,而张一白的形象则不同:他有着时代的、独特的新颖性,从他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矫正教育第一课是教学生会“吃”。即让学习轮流到食堂“助厨”,这就是“学会生存”。他让学生时刻背着4公斤重的沙袋,学生们不得其解,观众也在猜测张一白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谜底后来被揭开:目的是“感受生命的诞生过程”,切身体验母亲10月怀胎的艰辛,知道自身生命的由来,他含泪告诉学生“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尽的”,从而增进对父母的爱,其用心之苦令人信服。张一白很强调让学生“学会做人”,他认为连怎样做人都不会,怎能成为栋梁之材?“学会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分数”仅仅是学习的一点点结果,而不是学习的主体和本身。
张一白的独特教育方法还体现在对左昊这个“问题学生”上。左昊,一个问题学生的典型。恃强凌弱,拉帮结派,崇尚金钱和武力,搞恶作剧,目无尊长,喜欢和老师对着干。父亲是房地产开发商,母亲是歌舞团演员,优越的家庭背景,父母之间畸形的结合,母亲的一味娇纵使他俨然成为学校里的“小霸王”。上下学有专门的司机接送,学校里一帮学生围着他转。他是教师眼里坏学生的典型。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在张老师的教育和感召下。终于被唤醒了内心的羞耻感和心底的善,知道了什么是服从。他在张老师被迫离开前的真诚下跪,一声“张老师我要一辈子做您的学生!”的深情呼喊,让我们看到了转化问题学生的希望。让我们相信杨乃农先生临退休前说的话――“在老师的眼里永远不该有教育不了和教育不好的学生”。
黑格尔说:“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这就是说,文学是通过艺术形象以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社会生活,做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而形成文学文艺作品独特的审美内容与艺术形象一致,来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典型。在一部文学文艺作品中,只有达到将审美内容与艺术形象和谐地统一,这部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一部好作品。典型的艺术魅力,才能“激发人们的美感”,具有满足人类在最充分的意义上“直观自身”的审美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电视剧《名校》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