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接触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开始,“大数据”这个词陡然间出现在我身边的形形事物之中,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out”了,于是我开始关注大数据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短短一年,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校园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
先从“翻转课堂”实践研究说起。学校自去年开始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依据“先学后教、少讲多练、及时反馈、群智合作”的原则,在全寄宿制管理背景下,教师们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在前一天的晚自习时间,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利用Pad等终端进行预学,并完成预学自测;第二天的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集中释疑”、“任务驱动”和“课堂检测”三个教学环节。学生和教师都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习效果不错。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教师有时会将“集中释疑”环节变成“微课重现”或“习题讲解”,问题不聚焦,目标不清晰,达不到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预期。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但主要原因是:学生预学自测的评价生成和反馈不及时,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预学情况了解不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评价提出了“即时性”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完全靠老师,而是应该交给电脑和网络,从而***教师,让翻转课堂教学辅助系统为教师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增加了***测试和网络阅卷分析系统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学校里大多数班级进入了“翻转课堂”常态教学,成为在校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成为教师自觉研究的一条途径。
“翻转课堂”实验引发我们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校信息化建设新的思考:数字校园到底需要什么?学校不缺少“数字”,但缺乏“数据”及挖掘能力。“沉睡的”数字校园不能给师生带来帮助,只能成为越来越沉重的包袱。传统的、为经验所支配的教育教学行为应向有数据支撑的、实证的科学行为转变!实现转变,应该以“大数据”的思维来规划和建设数字校园。
所谓大数据,就是利用一些非传统的数据筛选工具,对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集合进行挖掘,以便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洞察。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大,而在于挖掘数据的意义,可以说,数据+意义=智慧。要建设一所具有强大数据挖掘能力的数字校园,为师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数据支撑和服务,目前我们能想到和做到的是什么?“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了启发。以我校为例,学校正在建设的数字校园在挖掘数据价值方面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让数据集中,即建立基础数据平台并提供标准数据接口,统一认证,集中存储,尽快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我校现在运行的一卡通、网络阅卷、自主学习社区、办公管理等系统不下十个,系统间数据互不关联,各行其道,管理复杂,而且伴随着新的系统不断加入,情况会愈加严重。物联网和云技术支持的基础数据平台的建立,将为类型庞杂的校园数据提供分层管理,增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联度。
二是让数据更丰富,即数据采集方式要多元、便捷,单一数据要多属性、多用途。例如:教师命制一套试题,既是学生试卷,又是阅卷系统的模板,也为学校试题库添加试题……只要同时完成,就实现了单一数据多属性、多用途。学校增加“一卡通”传感器、高速扫描仪、电脑、Pad、手机等多元数据采集方式,方便师生通过网络存储数据。
三是让数据说话,即强化数据的挖掘功能,分析的结果要可视化。挖掘“一卡通”数据可以提供学生迟到、消费过度、借阅过期等管理信息;挖掘阅卷系统数据,可以得到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表,为学生提供错题本、阶段复习提示,也可以为试题库的试题赋予难度系数,等等。
四是让数据找人,即支持跨平台的定制和推送功能。经过挖掘得到的信息能够按照师生甚至家长的需求,即时地推送到电脑、Pad、手机的桌面。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挖掘“校园大数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