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绣历史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刺绣坐拥区别于其他工艺美术品的艺术语言。而作为刺绣四大系统之一的蜀绣,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刺绣针法体系,以及密不成锥、稀不见底、光亮平齐的针法技艺和大胆夸张、想象丰富、贴近生活、幽默逗趣的艺术风格,蜀绣更将巴蜀人民的气质性格和审美情趣自然流露体现在作品之中,其配色、材质以及主要功用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本文通过对重庆“非遗”的代表项目——蜀绣,进行田野调查和实践性研究,为蜀绣传承与发展提供实证性的研究路径。作为中国刺绣艺坛上一颗璀璨明星的蜀绣,在清代时期与苏绣、粤绣、湘绣并称为四大名绣。早在中华文明开端时期,巴蜀地区的人民就懂得缫丝养蚕,到秦汉时期,纺织业的中心逐渐偏向与古蜀大地,蜀郡在战国末期就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丝织业中心,汉武帝时期蜀地便有了锦官一职。在西汉文学家杨雄的《蜀都赋》中出现了关于蜀锦蜀绣的华丽描绘。后唐宋时期,蜀绣蜀锦空前发展,绣品从实用性也逐渐演变出具有装饰性的产品等。清代蜀绣刺绣业务划分更为细致,一部分专门负责刺绣日常穿用衣帽,被面鞋面等;一部分用于官户人家的霞披;剩余一部分为红白喜事的彩灯及用品,分工颇为细致。近现代中的时期,一度繁荣的蜀绣厂,其历史资料及绣品全部毁灭。改革开放后,蜀绣才逐渐恢复生产。2008年6月,***批准蜀绣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现有传承人部级1人,市级4人,拯救蜀绣技艺和传承蜀绣历史受到了各级***府、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现重庆地区蜀绣的发展,多以工作室的形式存在,这部分工作室一方面为展卖作品,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为开门收徒,使蜀绣得到了积极的推动与发展。
二、蜀绣材质及配色演变
1、蜀绣材质演变
(1)蜀绣绣地:在封建社会时期,蜀绣绣地使用的面料极为丰富,常见的为丝绸类及棉类,而现代社会中则开始采用涤纶棉纶等。蜀绣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是以丝绸类为绣地的绣品,多给人留有奢华高贵感;而自棉织物大肆兴起,以棉布棉线为原料的挑花绣及抽纱绣品得到极大发展;当今社会中,追求工业化极致后,多追求返璞归真,刺绣艺人则将蜀绣与夏布相结合来进行绣制,将软化后的夏布与蚕丝线相结合,多给人古朴感。(2)蜀绣绣线:现多见蚕丝线和化纤线,二者给人不同的视觉冲击。单凭丝线的形状,不足以轻易区分两者,要着重观察其质地与光泽。天然的蚕丝线质地较软,有如珍珠般的柔和光泽,绣出绣面更为服帖,整件绣品在不同的角度观赏,则光泽度不同。而化纤线绣制的绣品,光泽刺眼,对比鲜明。整个绣面不平整,在观赏作品,每个角度观察的亮度几近相同,在绣制过程中,化纤线更易打结。机绣使用的绣线多为化纤质地,因其不易断的优点,更适用于机械批量生产。
2、蜀绣作品的配色
在以后成立的蜀绣厂中,蜀绣艺人的分工较清代而言更为细致。蜀绣厂内有专门的***案设计人员和配置丝线人员,丝线配色更为复杂多变。如一片叶子的配色可高达10多个色阶,以保证在不同方位下,叶子颜色不同。而现蜀绣配色的色阶大大减少,由原来一套色的24个色阶减少为10多个色阶。其配色及***案设计集于一人之身。
三、蜀绣的发展及保护
最初的“以线”来进行刺绣时,蜀绣主要用于对服装的装饰,到后期及近现代,则多用于家居。后复苏的蜀绣厂,主要绣制旗袍、睡袍等,也有一部分为绣制围巾、手绢,这种订单多为农村外包,由蜀绣厂提供***案及丝线配置。另一类型如进行外加工,绣制日本和服腰带,亦会绣制铺盖、被面、帐顶、枕套、鞋垫、领带、鞋子等。后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蜀绣厂生产状况日渐趋下并且倒闭,逐渐发展成为现今蜀绣艺人的蜀绣工作室。现工作室中的蜀绣作品多为观赏品,原有的功能性逐渐减少。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绣,其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在传承人的培养上,不仅要培养专业的技能,更需要每个传承人对蜀绣的热情有所共鸣。,蜀绣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承载着巴蜀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针线中记录和表达着巴蜀人民对西南地区的热爱。因此,树立和端正学习蜀绣的态度,从精神高度正视学习发展蜀绣技艺的意义,这对传承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2)切实加强文化部门在蜀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鼓励本地蜀绣企业的发展以及给予更多的优惠***策。贯彻落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建立和完善蜀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制和法规,从发展巴蜀文化、到保护蜀绣绣品、培养后备人才,从而得到一贯得有效保护与传承。
四、小结
通过对蜀绣最开始的发展演变,到现今发展状况的了解,梳理蜀绣发展过程中,兴起、繁荣和保护的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蜀绣,吸引更多的人到蜀绣绣制从业队伍中来,为蜀绣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后期展望可使用数字化技术,推进蜀绣工艺流程快速发展和技艺创新,为蜀绣传承和发扬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又可创新地方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现有品牌,实现旅游经济、文化产业和传统品牌有机结合,使蜀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作者:薛晓倩 李奇菊 单位: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