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於侨界,服务於校友,古道热肠的郑玉兰女士,始终秉持着脚踏实地的态度,团结一众同仁,不离付出,不捨奉献。无论是拼事业之时,还是半退休之後,她都任劳任怨地参与会务,与世无争地恪尽职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长年累月之下,博爱包容的精神博得了大家的讚赏和信任,今年2月底,她受到一致推选,正式接任暨南大学校友会会长一职,正以凝聚一心为首要,发扬民主、促进和谐。
万众齐心:老中青结合 翻开新篇章
暨南大学是内地著名华侨学府,拥有“中国第一侨校”的美称。趟过百年历史巨浪,由这里走出的社会栋樑可谓前仆後继,举不胜数。怀着同样的母校情结,迄今遍及世界各地的新老校友,走至何处,便把这“忠信笃进”的精神带到何地,使之蜚声国际,广受好评。为了沿承“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继续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不同地区,共同宗旨的校友会如雨後春笋一般,竞相成立。创建於1986年的暨南大学香港校友即是其中之一,经过风风雨雨二十六年,已发展为本港最大的校友会。
郑玉兰女士是暨南大学68届的毕业生,对母校有强烈的归属感,深深的不了情。比较同为华侨开设的院校——华侨大学,她尽量公正地说,“华大多出企业家,而暨大偏***治人才,香港不少区议员、国家领导就来自於暨大。”不贬人不夸己,但明显带着浅浅的自豪。加入暨南大学香港校友会的郑玉兰女士,更以如此沉郁的感情投入到会务之中,发光散热,献出己有的力量。
据介绍,该会目前约有一万餘人,包含了老中青三代,由於年龄各異,职业悬殊,背景不同,更显别具一格的特点。但同时,也因此生出些许罅隙和矛盾,令会务发展因此原地踏步,导致情况拖延至今,很多工作难以展开。
此时受命执掌全局,对一直在幕後默默付出的郑玉兰女士来说,无異於一项不小的挑战。但“盛意”难卻,最终,她在众望所归中晋升,正如“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兼程”一般,认认真真地开始考虑,如何解开死结,理清头绪。“如果不赶快改善局面,恢复昔日风貌,发挥校友会应有的作用,就太可惜了。”
担子刚扛上身,她便即刻进入状态,浑身充满责任的厚重。尤其是作为印尼华侨,更深切地感受到连接的光辉使命。特别是去年参与访京团,获得副***接见,听过一席话之後,郑玉兰女士的这种体会越发深浓。
她回忆,副***当时提出了四点希望:继续支持香港***府依法施***;继续支持祖国内地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动两岸侨界交流;继续推动爱国爱港力量的壮大。
“华侨从各国归来,不论内外都有很多亲友,比一般人的关係网络更广,对促进民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有优势。我是其中的一员,也希望朝这方面去努力,带动更多‘暨大人’加入这股力量。”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之下,郑玉兰女士开始了力所能及的践行,更在此过程中,得到侨界翘楚的鼓励和支持。但“期望越高,压力也就越大”,深知此理的她唯有化压力为动力,一步步执行。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郑玉兰女士却反其道行之,所瞄準的举措,不是烈火燎原的猛然之势,而是和风细雨的轻声感化。与一般人不同的是,这个年纪的她不似领导,而更像朋友、慈母。因为几乎所有时候,不论所来何人,她的态度都是那麽温和、谦让,令人倍觉亲近,不忍拒绝。
在她眼中,与长者分歧严重的中青年并不是那麽“孺子不可教也”。相反,他们幹劲十足,创意无限,是校友会的下一代,是社会建设的主力***,他们身上的那股冲力和活力,因年轻而显得难得而珍贵。虽然这个群体时而会与前辈们产生语言冲突,或意见不合,但郑玉兰女士始终怀着一颗善解人意、包容接纳的心,耐心地引导,细緻地安慰,少责怪,多肯定。
譬如,年轻会员在劳累一天之後,牺牲夜晚休息时间梳理会务,她会适时表示歉意,並给以讚扬,但若在执行会里任务时,带入私人情绪,影响社团团结,她则会善意提醒,强调大家需要相互爱护和尊重......“年轻人多刚刚踏入社会,为工作奔忙已是不易,经验欠缺,人脈关係亦尚待开发,难免出现不足之处,但我相信,他们成熟後会慢慢改正。”她如是道。
郑玉兰女士善於站在别人的角度着想,对待每个年龄层的会员,都大度体谅。“中年人各方面都已趋稳定,但由於正处於事业的上升期,时间上可能吃紧;长者的年代跨越度较大,对所有事情都已经遊刃有餘,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可能比晚辈稍逊一筹,也应该多包容,多体谅。”“由点及面”,她因此得出,“以扶持青年为主,结合三方优点”的论断,这一点,在她刚就职时,便开始实施。
暨南大学香港校友会的就职典礼一向门槛较高,但这一届,郑玉兰女士则力排众议,争取降低门槛,减少费用,令更多的人可以加入互动。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受到了校友欢迎,是次现场列席500人,会场的气氛热闹非凡,煞是欢腾,圆满成功,最後还得到热情有加、能力突出的校友的支持,筹到二十万经费。这让郑玉兰女士在困难逼近的同时,感到欣慰,信心倍增。
身为会长,必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操心——没有人工,付出最多的是会长;没有休息,花费时间最多的是会长。面对这样的日子,也曾有亲友劝她放棄,但郑玉兰女士却固执己见,“大家笑了,我就不会觉得辛苦。除了我,也还有很多同仁为我们这个整体努力。”最令她感动的是,不少人都很关心她的健康状况,这让她的内在更添坚持下去的无悔和执著。
酸甜苦辣:半退休状态 不人浮於事
郑玉兰女士是乐观而容人的,这从她的人生经历或可看到些许答案。她拼搏半生,浮沉起落间,酸甜苦辣咸的真味都已尝遍,但始终坚强,把困难当作磨练,笑对生活。
1968年,她大学毕业。此时,距“”开始已近两年,“上山下乡”运动正进行得热火朝天,她被下放到部队锻炼,後於1970年至柳州参加工作,度过了一段火红岁月。说起这一时期受到的责难,郑玉兰女士並无怨尤,反而感谢“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由此养成,以至1973年移居香港後,顺利地熬过了最初举步维艰的打工生涯。
“人在異地,首先就面临生存问题,所以我们很多工作都尝试过了。”考虑到经营生意无成本,若打工孩子又无人照料,内地学历亦不被认可,她和先生迫於无奈之下,经历了数年的缓冲期,才慢慢融入本地环境。都说“天无绝人之路”,通过友人介绍,郑玉兰女士和丈夫认识了一位日籍“中国通”,开始联手经营贸易生意,处境得到改善,物质水平得以提升。
因为渐渐入门,探得经营之道,事业一直稳步发展,呈上升趋势,後来甚至累积千万资产。但世事无常,2003年,受客观因素影响,一切财富都化为乌有。“那时四五个客户先後破产,我们也做好了破产的準备。”在她看来,既定事实已摆至案前,便坦然接受,唯果断着手解决,减损失至最低。
“钱财乃身外之物,波折在所难免,我但求内心无愧。”她如是说。或正是一贯不浮於人事的态度相伴相随,令她与世无争,处之澹然。如今,儿子从事IT,女儿心怡服装设计,无人接班,但她也不气不恼,维持着半退休的状态,仍担任香港艾逊公司东主兼总经理,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社团之中,为侨界、校友服务,一样快乐,一样充实。
年轻时忙於事业,年高时寄情服务,可想而知,家庭在郑玉兰女士的生活中,或许少有閒暇兼顾。说起时,她略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感激,因为她的丈夫始终在身旁给予鼓励和扶持,令她可以放心在外而免除“後顾”之忧。“我偏外向,他则较为内敛,这麽多年,不管是在精神上或是物质上,抑或平日会务的收发电邮,都是他在默默坚定地支持我、扶助我。”正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正是如此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人生风雨,他们和睦依然,安好依然。
虽然年纪已不允许郑玉兰女士过於劳累,但她延续不计回报之情,发光散热之意依旧,直言“大事做不来,我就做小事”。尽职尽责之心,令人动容。她並不自我,善於借助集体的力量,创造福祉,更因此成就了今天的她——一位善缘广结的慈爱长辈,一位备受尊敬的侨界贤士。 (陆锦年 程书香)
【人物简介】
郑玉兰女士,香港艾逊公司东主兼总经理、Grand City International Limited股东。兼任暨南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巨港(香港)校友会***,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副秘书长、常务会董、妇女委员会主任,香港华侨华人总会副秘书长,广州侨联香港联谊会副秘书长,苏中(香港)校友会名誉顾问,香港新马泰归侨华人联合会名誉顾问,广州市侨联顾问,贵州省侨联顾问,广州暨南大学校友总会常务理事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郑玉兰:既在其位 用心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