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走过近30个年头。这近30年,非同寻常,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2006年,中国GDP比1978年增长12.3倍 ,年均增速达9.67%,比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3.5%、发达国家平均增速3%高一倍半到两倍,人均GDP已达2000美元。
人们很难想象,就在30年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有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是什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启示?这是所有关注中国改革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经历了近30年市场化改革的风风雨雨,“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改革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的十七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回顾和总结近30年来的改革之路,梳理***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本期特别策划围绕市场化改革的成就、经验、问题与对策,约请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的探讨。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相结合,排斥公有制。但是,中国却创造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以社会成员普遍受惠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要求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无论其成效还是影响,都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中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中共中央***校经济学教授赵长茂认为,“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府主导”是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证。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经验对其他国家也不乏借鉴意义。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荣敬本提出,中国采取了飞雁式改革或熊彼特式的制度创新的战略,带动了整个雁群的起飞,形成了“雁群效应”,使我国改革能顺利起步和发展。
改革改到今天,应该说好改的、容易改的都改过了,现在剩下的是“啃硬骨头”,深化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积累和暴露出的问题也必然越来越多,涉及的利益调整也必然更为复杂。对于下一步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民众“市场化改革应更加重视公平正义”的呼声,专家、学者充满忧患意识,针对市场化改革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员龚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适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是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使其真正成为广大人民,或者说普罗大众的福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认为,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最重要的是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从***府配置资源转到市场配置资源。从近年来宏观调控的情况看,市场主体自律与维权等组织行为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市场主体发育的重大障碍。研究解决市场主体的组织行为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出现了许多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给了我国经济学家许多理论创新的机会。研究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理论创新,不仅能够使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贡献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可能迎来引领国际经济学思潮的大师在我国辈出的时代的到来。
就下一步的改革重心和趋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中央明确提出,在当前和今后要实现两大战略任务:一是“入轨”――真正转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二是“上路”――走上和谐社会之道路。改革必须长期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研究改革、设计改革方案时,一定要把握这一点,从这一点出发。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先生曾说:“在我们一生中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国的崛起。”的确,“改革”无疑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一生中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情。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全面回顾改革历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探讨市场化改革的客观规律,为的是使下一步深化改革多一点经验,多一点成效;少一点弯路,少一点成本。不断探索如何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化改革,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