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赣剧是明代起源于江西的古典戏剧,距今五百余年,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的《游园惊梦》是一出经典的弋阳腔剧目,自演出来就受到了众多的欢迎。本文将从赣剧的概述入手,对其经典剧目《游园惊梦》展开研究。
关键词:赣剧 《游园惊梦》 剧目
在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西省的传统戏剧――赣剧位列其中。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更是我国民族文化戏剧舞台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还受到了我国的大力扶持。赣剧的许多剧目都十分经典,比如《珍珠记》、《白蛇记》、《古城会》、《风波亭》、《摇钱树》和《乌盆记》,后期很多剧目改编也十分成功,例如《牡丹亭・游园惊梦》。本文将对赣剧《游园惊梦》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赣剧概述
赣剧是江西省的地方戏剧之一,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东北一带,历史悠久,受众广泛。赣剧声腔主要是是高腔、昆腔和弹腔。赣剧主要是以高腔为基础(其中高腔分为弋阳腔和青阳腔,犹以弋阳腔见长),吸收昆腔和乱弹,组成高、昆、乱于一体的新剧种。昆为雅部,高腔、乱弹为花部,以花为主,融雅人花,从而开辟了一条花雅同流,雅俗共赏的戏曲文化新路。发展至今,赣剧成为了我国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受推崇,然而在继承与发展方面还是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游园惊梦》概述
弋阳腔《游园惊梦》是根据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同时,由于《牡丹亭》讲述的是由梦而起的爱情,所以其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称“临川四梦”。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的一出戏,讲述的是太守的女儿杜丽娘自小深居简出,在私塾学了《关雎》,春心萌发,唤醒了对爱情的渴望,于是在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相识两情相悦的故事。它是昆曲的保留剧目,但是经涂玲慧之手以赣剧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也是十分令人惊艳。
三、《游园惊梦》剧目赏析
(一)《游园惊梦》剧情
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是位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中的她被私塾老师一首《关雎》唤醒了对爱情的向往。一日,杜丽娘到后园游玩,被春日姹紫嫣红的风景吸引,却触景生情, 顿起伤春之感,身心困倦,回到房中伏几而眠。在花神的帮助下,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邂逅,两人心心相印,结下良缘。可惜好梦不长,她被母亲叫醒。
(二)《游园惊梦》剧目回顾
《游园惊梦》原是昆曲的保留剧目,但是在1957年,石凌鹤先生将其改编为赣剧,并将汤显祖原剧压缩为八场,这也是第一次赣剧中上演汤显祖的名剧。当时,赣剧新秀潘凤霞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天赋,创造性地完成了杜丽娘这一角色,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尤其是在1959年观看这出戏曲之后,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并亲手题字“美秀娇甜”。那么《游园惊梦》为何会具有这么强烈的艺术魅力呢?不仅是弋阳腔的特点使《游园惊梦》具备较强的群众基础(弋阳腔是起源于民间的唱腔,既接地气,又灵活多变,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还因为《游园惊梦》作为一出奔放的情感剧,激越明快的赣剧原腔――弋阳腔则使观众随着剧情的演变与声腔的流转进入一个理想境界,并最终在风格迥异、缤纷的演绎中感受赣剧独特的魅力。
(三)《游园惊梦》剧目赏析
对于《游园惊梦》的剧目赏析,我们可以从演唱节奏、音乐元素、人物神态把握、人物情感表现这四个方面展开赏析,以分析《游园惊梦》的成功之处。
1.演唱节奏
弋阳腔是比较灵活多变的,它常常会根据观众的需求和视听习性而对唱腔进行改进。《游园惊梦》在声腔俚俗的慢板唱段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加快了演唱节奏,加强了声调的夸张性,使情感的表达与变化更加明晰、强烈,以迅速引领观众入戏。这样的演唱节奏能使观众更透彻地了解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的心情。
2.音乐元素
弋阳腔的音乐元素比较单一,为了凸显“一唱众和”,通常只以锣鼓铙钹来击打节拍,并且以清唱为主。这样虽然能凸显唱腔,却有些单一。为了使音乐元素更为丰富,作曲家程烈清为此注入了更丰富的音乐元素,增加了二胡、箫、笛等民乐管弦及西洋管弦,并采用了混声帮腔的形式,使得赣剧音乐的表现性与音色更加丰富、立体,在保持原有高亢激越的特点外,更增加了柔和优美的旋律。
3.人物神态把握
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游园惊梦》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从小“养在深闺人不识”,却又恰逢青春年少,在端庄稳重的背后又暗藏着些许热情与执着。所以潘凤霞在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定位方面考虑十分周全。她将杜丽娘定位为一个“爱好天然”的天真、懵懂的少女,所以在与丫鬟春香偷偷到后花园赏花时,发现大好春色,是喜出望外的,杜丽娘惊呼:“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呀?”,潘凤霞在这句话的表现上十分到位,她将“如许”二字表现出了激动、流露期待、略带惊艳的感情,表现出了杜丽娘的天性。随之杜丽娘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位大家闺秀的身份,觉察到了自己的失态,于是潘凤霞很快收敛情感,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表现出当时的激动之情,下一句“都付与断井颓垣”则是表现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惆怅之情。然而杜丽娘毕竟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没有太多的“愁滋味”,在短暂的伤春过后,又被春色吸引,忘却了烦恼,兴致高涨起来。潘凤霞在表现这个转变时是非常微妙的,却又使人一眼看出了这个微妙的变化。但是当丫鬟春香说了一句“只怕再过些时候,这各种花都会谢掉呢”,又使得杜丽娘一下子黯然神伤。“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回到家中,一曲“山坡羊”或惆怅,或幽怨,或失落,或慨叹,潘凤霞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将人物的神态展现得惟妙惟肖。
4.人物情感表现
人物的情感表现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出戏剧的水平。但是人物的情感表现尤其是眼神中表现出的内心情感,是难度较大的,潘凤霞很好地把握了杜丽娘的内心情感,将杜丽娘的开心愉悦、黯然神伤、愁情缱绻、喜从中来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杜丽娘不由得招呼春香:“我们回去吧。”时,潘凤霞体会人物情感,揣度人物的哀怨之情,眼神中充满着黯然神伤,又眼皮下垂,表现出了杜丽娘想要掩饰内心痛楚。在刘梦梅入梦时,杜丽娘对于爱情的渴望得到了满足,潘凤霞再进行表现时眼睛里充满了娇羞。在柳梦梅拉着杜丽娘要“那答儿讲话去”时,潘凤霞的处理是,一边温存地任由柳梦梅拉住水袖,一边微侧着头,低头浅笑,眼睛含羞。这时尽管是在梦中,但清澈的眼神和娇羞的情感,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初恋少女的羞怯和甜蜜。这种对于人物内心的揣摩与情感的体会,并通过眼神来表达,是极具有难度的,也是处理得当的。
四、结语
五百余年来,赣剧曾经到达过辉煌的巅峰,也曾因名旦潘凤霞的表演而红极一时,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选择种类的丰富,以及外国文化的冲击,赣剧乃至戏曲界都经历着低谷时期。在低谷时期,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时赣剧如何坚守,如何传承,经典剧目如何继续传演,赣剧的优势如何保持,文化如何传承。希望本文对于《游园惊梦》的研究能唤起人们对赣剧的热情,并切实去思考赣剧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锡,张霞客.浓缩出精华――黄文锡谈新编赣剧《临川四梦》剧本[J].大江周刊(焦点),2010,(11).
[2]沈放.调五音为一曲,融四腔于一剧――程烈清新编赣剧《临川四梦》曲谱创作谈[J].大江周刊(焦点),2010(11).
[3]黄振林.昆腔声场之雅与赣东戏场之俗的双重体验――兼论汤显祖的声腔观与《临川四梦》的曲牌、用韵及方言[J].戏曲艺术,2009,(02).
[4]赵媚媚.汤显祖“临川四梦”当代戏曲改编的美学思考――以昆曲、粤剧、赣剧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2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赣剧《游园惊梦》剧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