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传统建筑物主要由台基、柱梁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屋顶是其外部形貌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古代匠师们以“人”字形结构为基础架构,创造出了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式、攒尖式、卷棚式、勾连搭式等丰富多彩的屋顶式样。这其中每一种屋顶式样的创造,既受一定时期的技术、地域、材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特定时期的制度、审美、习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兹择其主要者做一简要介绍。
硬山式
硬山式屋顶是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两面坡式屋顶。硬山之“山”指山墙,也即支承“人”字形屋顶两头的墙体;正脊,也称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在硬山式屋顶上,正脊之外的斜脊称垂脊。与悬山式不同的是,硬山式屋顶的檩(也称栋、桁,是架跨在房梁上托住椽子或屋面板的小梁)头并不外露,而是封砌于左右两面山墙之中。
这类屋顶出现得较晚,宋朝《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明清以来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民居建筑中。因为其建筑等级较低,顶面多用板瓦(由筒形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的瓦件),不能使用筒瓦(半圆形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施以彩釉的陶瓦),皇家建筑和大型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悬山式
与硬山式相似,悬山式屋顶也是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两面坡式屋顶。所不同的是,悬山式屋顶各檩砌在山墙的外边,致使两山屋面悬于山墙之外,因此得名“悬山”。在两山露出的檩头上钉上博风板(也称博缝板,是遮挡檩梢的木板),用以保护檩头和山墙。
宋代《营造法式》称这种屋顶为“不厦两头造”,清代称“悬山”“挑山”。悬山式屋顶两山出梢有利于防水,因此大量出现在我国南方的民居建筑中。
歇山式
歇山式屋顶是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垂脊下端至套兽间的屋脊)的屋顶式样。歇山式屋顶正脊比两端山墙的距离短,正脊两端到屋檐的中间折断如同“歇”了一样,因此得名“歇山式”。又因为它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共九条屋脊,也称“九脊顶”。
从外形上看,歇山式屋顶有上下两部分,上部与两坡悬山顶相似,下部与四坡庑殿顶相仿。形制上歇山顶有单檐和重檐之分,等级上仅次于庑殿顶,清代只有五品以上官吏住宅的正堂才能使用。
庑殿式
庑殿式屋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面坡式屋顶。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共五脊组成,又称“五脊殿”;又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也称“四阿顶”。
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之分,重檐庑殿顶就是在屋顶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而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是单檐庑殿顶。在各种屋顶中,庑殿顶等级最高,明清时只有皇家建筑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攒尖式
攒尖式屋顶是一种尖形屋顶,宋时称“撮尖”“斗尖”,清时称“攒尖”。攒尖顶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宝顶(顶尖处圆形装饰物)处,有角式尖和圆形攒尖两种类型。
角式攒尖有三条脊、四条脊、六条脊、八条脊等形式,分别称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与八角攒尖;圆形攒尖没有垂脊,用竹节瓦(上窄下宽,如同竹节状的瓦件)逐渐收缩于宝顶。故宫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顶。
卷棚式
卷棚式屋顶是一种无脊的屋顶。与普通“人”字形屋顶不同,其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不作正脊,瓦垄直接卷过屋面呈弧线型曲面,因此也称“罗锅脊”。
从外形上看,卷棚式屋顶是歇山顶和硬山顶两者的变形式样,因此也被称为“歇山卷棚顶”或“硬山卷棚顶”。卷棚式屋顶大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更能体现园林建筑优雅的韵味,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就是卷棚式屋顶。
单坡式
单坡式屋顶是只有一面坡的屋顶式样,多见于辅建筑和陕西等地的民居建筑上,人们戏称陕西“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指的就是这种屋顶式样。
穹窿式
穹窿式屋顶是外形似球形的屋顶式样,也称“圆顶”。多见于古代石窟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实例是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
***教清真寺的天房,室内顶部呈半圆形轮廓,是穹窿顶;可移动的蒙古包也可以归为穹窿顶。
盔顶
盔顶是一种形如古代士兵头盔的屋顶。其特点是在宝顶底座之下设四条朝天拱的垂脊,酷似帽盔的棱线,因此得名“盔顶”。
盔顶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中,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就是盔顶。
J顶
J顶是一种外形像J盒的屋顶,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J是一种方形椟匣,顶盖四周下斜,用以盛放玺、印、珠宝等珍稀之物。
J顶流行于金、元时期的建筑中,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J顶,古代帝王庙中井亭的顶口也多用J顶。
平顶
平顶是一种平面的屋顶,有水平和中部微凸两种类型。平顶之上可以晾晒粮食等物,这类建筑主要见于干旱少雨的西北和华北地区。
除了以上所举单体建筑的这些屋顶式样外,传统建筑中还有一类组合形式的屋顶。如勾连搭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屋顶连在一起,目的在于扩大建筑物的室内空间,常见于大型宅第及寺庙大殿等建筑中。再如万字顶,是一种连缀成“d”字形的屋顶式样。“d”字是寓意万事如意、万寿无疆的吉祥符号,北京圆明园的“万方安和”采用的就是万字顶。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这些屋顶式样,是中国古代匠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