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集中对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进行研究探析。首先从对文本的细读辨析中概括出了“道”的四种内涵,分别为“真实存在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作为人类运动的准则”;接着通过对《老子》文本的还原解读,知道老子所谓的“自然”的本义并非今日所说的实体自然界,而是指“是它自己的样子”;从对“道法自然”的探析中,我们发现“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又进一步推证出“道法自然”即是“人法自然”。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道法自然;人法自然
一、“道”的多维度内涵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不同的意涵,因此,同是谈“道”,意涵却又不同。意涵虽不同,却又可以贯通起来。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真实存在的实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下面两章说的很明白。第二十一章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又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由上也可以看出这个“道”具有不可言说性,并以虚无的形式存在,但确确实实是一个形而上的真实存在的实体。
(二)创造宇宙的动力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都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节都清楚明白地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生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它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穷的潜力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的,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体意义的“道”之外,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种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它蕴含了两个概念,一是相反对立,二是反本复初。但不论是相反对立还是反本复初,万事万物莫不是依着这两种规律而运行和发展的。
(四)作为人类运动的准则
虽然“道”是不能直接在生活中被我们人类所感知和感受到的,但当它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而这种特性就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它可以为我们所取法。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就是老子戒矜的观念,“功遂身退”老子认为是自然之“道”,这里的“道”就蕴含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足以值得我们世人取法。
二、“自然”的含义
在《老子》中“自然”以作何理解呢?很多学者将其当做“自然界”,我认为这是不符合老子本义的,我们可以把《老子》中五处提及“自然”的部分拿出来分析,首先是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显然,在这里,“自然”有“本当如此”之意。从社会关系上讲,君对民本当少加侵扰,使之优游自得地生活。君王这所以“本该如此”首先可以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领会: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河上公注曰:“希言者,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珍爱自己的话语,少妄言,即为自然之道。因为天地之风雨竟无法终日,又何况人呢?此处,“自然”有现代汉语的“天然如此”之意。
在二十五章中老子进一步对自然进行规范的理论推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首先肯定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然后类推出四者的优先顺序: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终推定“道法自然”为其哲学的最高原则或价值,足见其对“自然”的
尊崇。
道为何要以“自然”为法,老子在五十一章中给出了形而上的依据: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万物都尊道而贵德。但道与德的尊贵地位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靠“为而不恃”自然而然地得来的。“莫之命而常自然”,说明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种预定的目的,此“自然”当指“势当如此、永远如此”
《老子》中有五处提到“自然”,总结其大义有:天然如此、本来如此,势当如此、永远如此等。在古代汉语中,“自然”没有大自然的意思,而是“鼻子”和“自己”的意思。“然”字在《老子》书中也反复出现,均作“如是”即“如此”讲,无一可作“自然界”讲。《老子》中的“自然”用现代汉语解,即“自”指“自己”,“然”为状词:是什么的样子,故“自然”是指“是它自己的样子”。在古代,相当于自然界的词是天地或万物。故今日所说的自然是指实体的自然界,与老子的“自然”是两个概念,不可混同。
三、“道法自然”辨析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老子哲学中“道”与“自然”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道法自然”的意义进行讨论,首先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并不是于“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为“道”所取法。上文说的“域中有四大”,即“人”“地”“天”“道”,而”自然“正如本文第二节所说明的那样,只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义的程序。”自然“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所以上文只说“四大”,没有说“五大”。
关于这一段,河上公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可见,不是在道之上又有一个更高的实体或范畴,“道法自然”不是以“自然”为对象,更不是以自然为实体,而是以“自然”为功能、过程,应是说,道只能在“自然”中存在。换句话说,“自然”即是“道”之存在状态与内在属性。
老子在这里罗列了五项内容:人―地―天―道―自然,虽然,地、天、道在老子哲学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在这里的论证中,地、天、道都是过渡、铺排和渲染的需要,全段强调的重点其实是两端的人和自然之则的关系,说穿了就是人,特别是君王应该效法自然。所谓法地,法天,法道都不过是加强论证的需要,人类社会应该自然发展,这才是老子要说的关键性的结论,换言之,自然是贯穿于人、地、天、道之中的,因而是极根本极普遍的原则。
又如第一部分所言,“道”即是“作为人类运动的准则”因此,“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人法自然”。自然是一个适用于宇宙、社会以及人生的普遍准则,归根到底是人要自然,是人要过合乎自然的生活。所以自然准则的实现还是要人来实现。道法自然之谓德,人法自然亦为德。
在这个道德滑坡与人性危机的危机的社会,重提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决非是发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历史智慧的追忆中寻找当代人类生存的出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老子的“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