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七百年高句丽王朝,如今二千载东北边城。无限自然风光,众多历史遗迹。人民朴实认真,鸭绿江水滔滔而逝。进入集安,欣赏的就是积淀千年的历史遗迹。漫步集安,体会的就是平静安乐的小镇生活。庄子所述的“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道境,在此成真。
如果从朋友口中听说集安,多少会对那儿的历史故事有所耳闻;如果从网络上了解到集安,那么或许对那儿的自然风光轻声赞叹;如果你亲身来到了集安,感受到这座东北边城,打动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它文化气息和市民生活竟是如此简单地结合为一。
譬如“国内城”,距高句丽定都于此,至今已是2000多年了。然而这座历经风霜的古建筑,如今却成为市区公园,供老百姓驻足栖息。不得不感叹的是集安百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自然而然,相安乐道。庄子在《大宗师》一篇中描绘了“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道境,在集安可以亲切地体会到,男女老少,怡然自得,各得其乐。
国内城的城墙,几经修复,现在依稀可以看到当年这座古老的城池,屹立在中华大地东北一域的景象。现今国内城在集安市区的西部,略呈方形,城墙周长2686米。在国内城周围,出土了一大批石斧、石刀、圆形石器;铁锅、铁镞、铁辖;陶罐、陶盆等一大批文物,显示出集安在高句丽的都城地位。
墨西哥先民跟着神鹰寻获建都地址的传说天下闻名,高句丽当年迁都集安,也有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公元前19年,高句丽***之君邹牟王太子儒留即位,号琉璃明王。其即位二十年时,恰是公元1年。这年秋八月的祭祀中,祭祀用的猪(郊豕)跑了。当大家还没弄清这究竟是什么启示的时候,在下年春二月祭祀中,猪又跑了。在国王的命令下,众人追猪,一路下来,跋山涉水,追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众人回到老都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就向琉璃明王汇报了集安的好处:地产丰富,麋鹿鱼鳖都有;山水险要,还有西汉时的土垣在。然而除了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考虑,琉璃明王决定迁都还有***事上的考虑。在邹牟王和琉璃明王父子两代的努力下。高句丽王朝迅速崛起,并且战胜鲜卑,降其为属国。这使得夫余国大为震惊。为使与夫余国对峙中取得战略优势,琉璃明然决定迁都。
提到这位勇毅非常的琉璃明王。还要多说几句的是,他的文采也不错。至今流传在集安的《黄鸟歌》,即为其所作。相传他当年外出打猎,一时兴起,七日不归。后宫两位妃子争宠,其中一位被驱逐。琉璃王得知拍马追赶,已然不及。惆怅满腹之时,恰有一群黄鸟飞来,儒留王缓缓吟道:“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
琉璃明王,可谓是“文治武功”。然而提到“文治武功”的国王,在高句丽的历史上,不能不提的是“好太王”。好太王,被后世誉为“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他治理高句丽22年,使国家局势稳定,经济迅速发展,***事实力大增,成为高句丽空前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今天屹立在集安市城东4公里禹山南麓岗地的好太王碑,记载着这位国王的丰功伟绩。
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由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高6.39米,宽1.34至2米。碑体四面环刻碑文,共计44行,1775字,以汉字隶书书写,端庄厚重。碑文因裂隙、剥蚀,目前尚可辨识的约在1600字左右,文意清楚。介绍了高句丽建国的传说,前三代王开基创业,以道兴治。到好太王时期。文治武功超越前王, “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佞,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
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扩大疆土的丰功伟业,及好太王执***时期的制度等,是目前研究好太王执***时期的***治、经济、***事诸方面极为重要的文字资料。好太王碑一度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下,是在近代,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被人重新发现。在好太王碑西面200米的地方,就是太王陵。太王陵的得名,是因为光绪年间有名的古董商人在“好太王碑西的大墓”上发现文字砖“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并携带回京。于是学界及当地百姓称此为太王陵。
1908年,与王国维齐名的我国著名考古学者罗搌玉。发表了《好太王陵砖跋》,断定所发现的“文字砖”是好太王陵墓所用之砖,是我国学者首先肯定出土文字砖的“大墓”,就是好太王之墓。此后30年,日本学者也对文字砖及太王陵进行介绍。至此,中外学者毫无疑义地将此墓作为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
好太王陵为方坛阶梯石室墓,平面呈方形,底边长66米,残高14.8米,由16级阶坛层层垒砌而成。墓室筑造在顶部,平面呈铲形,长2.9米、宽3.2米、举高3.0米,是现存高句丽王朝现存规制最高的几座陵墓之一。好太王在位时,对国都的假设就十分重视,建立宫殿,修筑城堡,增加寺庙,但好太王一生的功业最主要的还是在***事方面。
好太王向北讨伐契丹族碑丽一支,降服了东夫余,疆域空前扩大;向南从燕国平州剌史慕容氏手中收复宿***城、新城、南苏、辽东城等,是百济、新罗等旧臣归附;近代学者考证,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的势力已经达到松花江中游,其常备***队当在7万人左右,其中步兵应该有4万人,骑兵大概在2万人左右,此外还有约1万人的水***,可谓兵强马壮。
集安境内著名的景区“将***坟”,就是好太王之子,长寿王的陵墓。长寿王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好太王的停柩安葬。高句丽王大多是在即位之后就开始选择墓地、建陵,同时规划出陵园,安置守墓烟户洒扫。如好太王的陵墓,在好太王即位时就开始修建,死前就已经完工。而前文提到的好太王碑则是长寿王亲自主持完成的。在安葬完好太王之后,长寿王开始选择自己的墓地,开始修建王陵。
长寿王为自己修建的王陵,就在好太王陵东北1公里处,形制与好太王相同,只是规模略小,底边长31.58米、高12.40米,七级阶梯。方向西南,墓室长宽各5米,高5.5米,内置两座石棺床。墓顶出土了大批青灰色莲花纹大瓦当和铁链等遗物。并有栏杆柱洞,木上应有寝殿一类建筑。墓后有一排陪坟,可能是妃子的坟墓。集安百姓一直沿称长寿王陵为:将***坟,将***坟是今天集安重要旅游景点,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
长寿王建立的功业虽然不及其父亲好太王,但其一生却颇有传奇色彩。他享年98岁,在位79年,同时期的中原地区正处在南北朝时期,我国重要史学典籍“二十四史”中,有多部史书记载了长寿王时期高句丽王朝的诸多事宜。《宋书・高句丽传》记载:东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事、征东将***、高句丽王、乐浪公;《魏书・高句丽传》也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拜琏(长寿王)为都督辽海诸***事、征东将***、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公、高句丽王”。
长寿王在位时曾亲帅兵士3万,攻
陷百济王都汉城。此外,长寿王还稳定后方,助魏灭燕。而此时的燕国已不是上文提到过,出现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慕容氏”燕国,而是由汉人冯跋建立的北燕。当时面临强大的北魏攻击的北燕主冯弘曾求救于长寿王,率领队伍投奔高句丽。北魏太武帝闻之,传谕长寿王,命其将冯弘送至魏国。长寿王却派使臣奉表告魏,愿与冯弘“具奉王化”。
北魏太武帝大怒,欲发兵征讨,经大臣反复劝谏,方停止调兵,而长寿王却想乘魏攻打北燕,在北燕生死存亡之际,笼络冯弘,收容其部下,壮大自己的力量。可是冯弘对长寿王对其的安置慰劳并不满意,对高句丽王公也十分侮慢,同时北魏再次派人前来要求将冯弘送至魏国。反复权衡之下,长寿王杀死冯弘,遵从北魏之意。
北魏还曾要求长寿王以女儿和侄女联姻,鉴于北燕北魏也曾有姻亲,但最终依然被灭,长寿王则是推脱拖延。不过整体上长寿王十分重视与北魏的关系,不断遣使入魏朝贡。长寿王对南方的宋、齐***权保持良好的交往,虽被北魏指责为“跨境外交”,但高句丽与北魏始终保持着臣属、友好的关系。不过长寿王的传奇性,还在于他做了一个高句丽王朝历史上重大的决定――迁都。
迁都的原因有很多,长寿王首先考虑的集安国内城一带的自然环境、***事地位已不适应其向南扩张的战略;还有在好太王长寿王两位国王的努力下,高句丽内部十分殷实,对外又有良好的邦交,确立了向南扩张的战略,决定将统治中心南移至平壤;此外还有着一个十分隐幽的心理因素,高句丽长寿王及贵族大臣一直将自己作为中原皇帝治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地的臣子,这种思想是从高句丽成为西汉封国后逐渐形成的正统思想。
长寿王之所以不顾北魏***权的反对,要在接受北魏***权的册封后,还要先后维护与南方东晋、宋、齐***权的邦交,在于他在内心中尊重朝贡、接受册封。他绝不称帝,奉为华夏***权为正统,并成为其“征东将***”、“高句丽王”,有权征东,管理辽海***事。而且将朝鲜半岛南部作为代天征讨的主要方向,以为皇帝征东、管理征地感到荣耀。
高句丽王朝在长寿王迁都后,下传八代,至荣留王侄子宝藏时,被唐代名将李勤、薛仁贵所灭,事在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自邹牟王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建国,前后绵延七百余年。如今集安市区北2.5公里的高山之上,保存的古城遗址――丸都山城,已经两千余年,虽是国内城的***事守备城,平时只备粮草、兵器,只在战事紧急才有兵士至此抵御外敌。但在现存的遗址中,城墙、宫殿、嘹望台、戍卒驻地等,都可以一窥高句丽王朝早期时的风貌。
七百余年的高句丽王朝,其***事、地理、经济、文化与中原***权相互交融,并行不悖。高句丽王朝的国王贵族,也以藩属臣国自视,中华文化的强大张力,不得不让人由衷感叹。孔夫子论说邦交,讲明“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礼记・中庸》与孔夫子一脉相承。阐述君王为***之九大重点(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养自身(修身也);尊敬贤达(尊贤也);爱护族亲(亲亲也);敬重大臣(敬大臣);体恤群臣(体群臣);爱民如子(子庶民也);招纳工匠(来百工也);怀柔远客(柔远人也),安抚诸侯(怀诸侯也)。
中华文化这种包容万物,其海涵天覆的气象,成就了如庄子所说, “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的境界。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气魄与胸襟,使得在同一片蓝天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们相安乐道。文化,是为人文化成。由人的主观精神开拓出来的精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时间空间的限制,升华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文精神重要意义之所在。
关于如何解读集安所存的高句丽文化,本刊记者更请教了著名艺术史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巫教授指出关于高句丽文化的来源和脉络,是属于结论性的断定,是难于马上做出决定和说明的。实际上,做文化研究、艺术研究常常避免这种粗线条的有关文化源流的决定论,而更重视对文化本身的分析和具体历史情况的重构。正视历史,认真考量,也正是文化永不褪色的精神。
高句丽文化,在其陵墓壁画中可窥一斑。壁画细条优美,色彩鲜明,***案中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典型中华文化符号,有伏羲、女娲、神农等神话传说,有莲花、菩萨等佛教艺术,还有高句丽民族特色的花纹***案。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采取着一种开放的心态。与文化形成对照的是统治者的心态,集安这座小城,在清朝曾一度被圈禁。因为清人认定长白山一带为龙脉所在,是皇朝禁地,遂不许民众居住。
统治者左右不了民意,控制不了民心。百年时间,弹指而过,过往烟云,化为笑谈。文化永远超越于现实的生活,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更令人喷啧称奇,赞叹不已。今日的集安,不仅有着高句丽王朝的遗迹,还有着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距离集安市区21公里,有着一座修建在1993年的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五女峰、小江南、洞天皓月、美容泉、大峡谷、老虎岩、抗联遗址、植物园、仙人台、观峰台、老岭松涛、一线天、高句丽古代采石场、枫叶岭等十四大景区,56处景点。
以原始生态为特色的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其独有的自然风景旅游区,让游客在林荫古道之间,倾听小桥流水淙淙作响;远望迤峰叠岭、云雾缭绕;人在其中,不知身在何处,只觉天高云淡、风光无两,物我两忘,超世***。和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相映成趣的是历史更为悠久的琉璃洞。这座在集安西北9公里的琉璃洞,据专家考证形成时间当有3.5亿年。整个溶洞共有7个景区,73个景观造型,个个形象逼真,耐人寻味。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又有着如此人间美景,确为上苍对集安的厚爱,是大自然奉献给这座文化名城的绚丽瑰宝。这一切,都岂是狭隘的人心所能改变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集安:七百年高句丽的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