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延安市文化旅游产品的RMP分析,提出未来文化旅游具体发展思路。一要提升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二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三要突出“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主题;四要打造地区特色民俗、餐饮特色文化,加深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 RMP(昂普)分析;延安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不断升级,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突出体现在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上,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由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观赏旅游转变为可供学习、参与、体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旅游,即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发展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将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有机融合,不断加强旅游创新和文化创新,可促进旅游产业换代升级、构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提高地区旅游竞争力,还可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美国学者Van Der Ark L A认为,旅游者通过参与文化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学习旅游景点当地的历史知识和非物质文化,还能够了解当地民众的当代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1]蒙吉***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经营者创造的可供旅游消费者考察、学习和研究旅游地区文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高度参与的旅游体验活动。[2]保继刚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异地异质文化所吸引,前往旅游目的地观察、感受、体验异地异质文化,从而得到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3]
由以上分析,我们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可供旅游消费者观察、感受、体验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现代文明和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使游客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和开拓眼界,获得旅游乐趣并满足全方位精神和文化需求的旅游活动。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通过开发、利用当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吸引物及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的组合,是旅游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有效利用和再次开发,其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MP分析法,[4]即昂普分析法是北京大学旅游地理学教授吴必虎于1999年针对当时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区域旅游开发,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式性论证,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s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在此基础上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地区旅游规划方案。本文采用RMP分析法分析延安市文化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为延安市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开发思路与发展建议。
一、延安市文化旅游的RMP分析
1、R性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延安市位于陕北南部,属黄河中游地区,地处东径107?40′至110?33′,北纬35?21′至37?30′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地区相望,西与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庆阳地区接壤,北与榆林地区毗邻,南与渭南,铜川咸阳三个地(市)相依,地域北宽南窄,处在陕西省“细腰”处,东西宽约258公里,南北约239公里。延安市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分布较广,根据《延安市十二五规划》[5]统计,延安市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现存***旧居140多处。目前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和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达200多处,其中宝塔区是历史文物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延安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有“三黄一圣”,即“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圣地(以枣园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南泥湾旧址、南关陕甘宁边区***府旧址为代表的***圣地文化)”,以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为代表的石刻、佛教文化,有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窑洞。同时延安还有以信天游为代表的陕北民歌、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的陕北说书、陕北唢呐、陕北秧歌、被誉为“地上文物”安塞剪纸、安塞腰鼓、农民画、地方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皆蜚声全国。
当前延安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式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开发层次比较低,产品表现形式不太丰富,旅游景区缺乏文化内涵、文化品位,不能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
2、M性分析:旅游产品的弹性与旅游者的产品选择偏好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按需求层次由高到低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个内部存在递进关系的层次。旅游产品的消费就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在基础需求满足以后,以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为驱动力,才产生出来的社会行为,属于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而一般情况下,文化旅游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较大,旅游产品的消费弹性较大,即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弹性比一般旅游产品大,且旅游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兴趣偏好和国际国内***治经济形势都会影响文化旅游消费的数量和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和家庭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对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首先,当今旅游消费者的选择偏好更强调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满足,即已由之前的单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转向将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综合景观,[6]从而能保证在某次确定的旅游环节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效果,其次有关调查也显示了旅游消费者未来更期待由目前大多数的被动型观光游览向主动参与型的主体体验型旅游模式的转变,同时,旅游消费者也希望在消费档次上尽可能顾及多元主题的多种需求,让尽量多的游客获得最大程度的消费满足。
3、P性:产品创新和空间布局
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合理、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将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有机结合,彰显该区域文化旅游特色[7]。《延安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突出“生态延安、和谐延安、魅力延安、圣地名城”的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并到“十二五”末,使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将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150亿元以上。
根据延安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延安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及布局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提升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因此延安市应将旅游创新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延安保卫战”“、陕北民歌大舞台”、“延安颂”、“舞动延安”等文化旅游品牌,实施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产业园、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和演艺基地、长征主体公园、黄河文化主题公园、黄帝文化园、安塞黄土风情文化园、东方红大剧院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游客,设立不同的旅游内容,努力发展观光—度假—购物—疗养—探险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加强对创新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以便增加吸引力,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
二是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强区域旅游网络开发,把不同内容的旅游区连在一起,形成旅游产品一条龙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并形成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丰富旅游内容,综合发展区域商业、旅游、影视、艺术、娱乐业,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数字动漫、演艺娱乐、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构建区域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克服传统旅游线长景疏的劣势,满足游客在较短的游线上获得丰富的文化感知。在一次旅游中尽可能享受到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旅游活动内容,从而提高旅游者的兴趣,增加延安市的旅游吸引力。
三是突出“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主题,按照高起点引领、大手笔规划、整景区打造、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加快***纪念地、黄土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著名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黄河自然遗产观光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地和自然生态旅游地,打造红色主题、黄帝主题、黄土风情主题、黄河主题、绿色主题五大旅游系列产品,形成“两心五片六轴,扇状弹性拓展”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中心辐射、扇状弹性拓展的发展格局,加强其对周边地区文化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大力开展特色旅游产品,以小胜大,以精求发展,造成区域内不可比拟的优势,打造“延安过大年”、“公祭民祭黄帝陵”、“中国洛川国际苹果节”、“延川红枣节”、“壶口瀑布节”、“安塞文化节”、“万花山牡丹节”七大节会,发展乡村旅游农味品尝、垂钓狩猎休闲度假、果园枣林体验观光、古城寨堡和秦晋大峡谷探险猎奇、“市民菜园”、鸟瞰黄土地等特色旅游,丰富旅游者多元主体的民俗文化知识,满足其旅游学习的需求。
二、结论
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旅游活动的较高层次需求也是文化需求,缺乏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的旅游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延安市把推动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的有机结合作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重点,发展文化产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带动提升市域关联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紧扣“生态延安、和谐延安、魅力延安、圣地名城”的文化特色,繁荣文化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延安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知名度,从而满足国内外旅游消费者对娱乐性、学习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消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Van Der Ark L A,Richard G.Attractiveness of culturalactivities in European cities:A latent class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6.
[2] 蒙吉***,崔凤***.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01.
[3]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4.05.
[5] 《延安市十二五规划》[R].2012.
[6] 罗恩东.谈谈文化旅游在现代旅游中的重要地位[J].中共南宁市委***校学报,2006.01.
[7] 刘建.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
【作者简介】
何 博(1987-)女,陕西周至人,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助教,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化旅游产品的RMP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