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特点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变化是不平衡的。青少年个人认知发展特点、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对自我同一性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影响因素
1.自我同一性概述
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
根据自我同一性发展程度的不同,张建人(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类型:(1)同一性获得,这类青少年对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信仰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这种形式是自我同一性发展良好的状态;(2)同一性延缓,这类青少年能够在生活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但是对自己个人的目标、价值观等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3)同一性早闭,这类青少年没有进行过探索,对自己的目标也不了解,但是因为外界原因而过早的进行了投入;(4)同一性扩散,这类青少年没有考虑过探索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也没有确定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等的付出。基于上述表述,同一性获得是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较为良好的状态。
2.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1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
埃里克森在研究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渐成观。他认为,在童年期,处于安全关系中的个体对其喜欢的他人产生了认同,这一认同是自我建构的主要方式。只有到了青少年期,个体才能选择或者舍弃一些童年期自己认同的他人,以与自己的兴趣、天赋和价值相适应,以此,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就开始逐渐获得了。
有研究者(安秋玲,2007;张建人,2010)发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同一性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青少年在高中之前一般不能够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感,并且在青少年晚期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尽管整个青少年期个体都在进行自我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同一感,特别是20岁左右,也就是刚入大学这一时间是建立稳固自我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2.2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
2.2.1认知特点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生活中的各种探索和自我认知的整合在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青少年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认知。青少年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能够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联系,如果个体没有认知到自己与社会的连带关系,或者不能良好的融入社会,感受不到应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
2.2.2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因素主要是指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影响着个体对于每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亲子关系既包括相对稳定的静态的教养方式,也包括反映亲子互动过程和内容的亲子沟通。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深入持久的影响。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意见、情感、态度和资料,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许存,2007)。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这四种类型。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温暖、不过分压制和不过分溺爱,给予青少年充足的自由空间,尊重青少年的选择,在必要的时候对青少年进行适当引导,这样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及发展更有积极作用。同一性早闭状态与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有较明显的相关。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会过分限制或保护青少年的活动;而同一性扩散状态可能与支持和鼓励个人私利、主张享乐主义和外部控制的教养行为相联系,例如溺爱或忽视的教养方式。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父母和青少年能够自由、开放性地交流信息,在互动中没有限制,并且能够相互理解。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满足青少年的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别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2.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和背景。有研究者(林静,2007)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扬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其次,社会中应该具备良好的榜样,青少年很容易对社会中或者学校中的榜样进行模仿,例如现在较为广泛的“追星”现象。那么学校和社会应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来引导青少年;社会还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民主包容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创造自由发挥的社会环境,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民主、和谐、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小结
建立正确的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的重要发展任务。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也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更多的学者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自我同一性的各个状态,提出更符合时代潮流的自我同一性研究方向和理论。另外,许多研究者也更加关注对同一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这更加关注下一代的社会,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依然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安秋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7,30(4):895-899.
[2] 林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50-54.
[3] 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59-65.
[4] 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29-32.
[5] 许存.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4(2):95-97.
[6] 张建人,杨喜英,熊恋,凌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51-65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