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西岸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址上,曾坐落一家百年造船厂一江南造船厂。它的前身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局,这家创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百年老厂用当时英国人的话说,是一所比晚清时代“中国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先进得多”的工业企业。
发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档案
由于历史的原因,江南制造局档案大部分流失,尤其1865年建局至1915年共50年问的重要文书档案。在江南造船厂找不到,在国内船舶系统内也找不到,遂成为了一个谜。新世纪初,江南造船厂计划利用档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子项目“世界记忆工程”。可是因为找不到早期的档案,于是来到上海市档案馆,意外地发现馆里竟收藏了近百卷他们苦苦寻觅的档案。这批档案包括从查勘、购买地基、建造厂房至1933年上海兵工厂结束时约90多卷文书档案和近百幅珍贵照片,如地契、田单、咨文、呈文、处理纠纷文函、厂子的平面***纸,早期制造局办公场所、曾李祠堂、厂房、机器、码头、试炮场等老照片,反映了该局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形和该局在不同时期的厂房、管理机构、附属场所的面貌。
原来,1924年秋,江浙发生战事,1925年年初北洋***府命令将上海兵工厂交由上海总商会接管,随即组成监理委员会,由陆***部和总商会各派出人员共同办理交接手续,委员中有虞洽卿、王晓籁等上海商界知名人物。但不久浙***、奉***又相继人驻工厂,总商会保卫的岗哨也逐渐由海***替代。1926年2月,陆***部命令监理委员会结束接管事务,2月19日总商会中止了接管。不知是有意还是疏忽,这部分档案被总商会带离,上海***后,又被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所接收,直至1984年才连同其他档案移交到上海市档案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档案被淹没在故纸堆中,逐渐被人遗忘。2002年,国家档案局为了保护国家历史文献,开展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上海市档案馆组织人员对馆藏进行梳理,从尘封的档案中发现了这批珍贵档案。江南制造局的这批历史档案一经发现,就同全国其他47种文献一起参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它是当年被发现的,也是当年上海唯一的入选项目。这批档案的发现,不仅使江南造船厂振奋,也成为当时的一件新闻。随后上海市档案馆有针对性地对这批档案做了数字化处理,并对有些破损档案做了修复,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然而遗憾的是,反映造船等江南制造局本身业务的档案留存甚少。另外上海市档案馆还保藏有上千卷建国以来N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江南造船厂的档案,也是研究江南造船厂的丰富资料。
源于***火生产的工厂
说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诞生,不能不提到洋务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洋***洋炮带给中华古老帝国的屈辱,恭亲王奕新、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清王朝上层人士逐渐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仿效西方生产方式的重要,开始购买和仿造洋船洋炮,于是有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事工业。继1861年曾国藩率先在安庆设立内***械所后,李鸿章于1862年和1863年分别在松江、苏州建起上海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成功制造了***炮弹药。186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上书***衙门,请求在上海设厂造船。
在现江南造船厂,还保存了一份李鸿章于1865年给慈禧太后和同治帝的奏折,留下了李鸿章派他的得力干将丁日昌购买美商旗记铁厂,办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真实记录:
兹据丁日昌禀称:上海虹口地方,有洋人机器铁厂一座,能修造大小轮船及开花炮、洋***各件,实为洋泾浜外国厂中机器之最大者。臣查此项铁厂所有系制器之器,无论何种机器,逐渐依法仿制,即用以制造何种之物,生生不穷,事事可通,目前未能兼及,仍以铸造***炮,藉充***用为主。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于***火机器,注意数年,督饬丁日昌留心访求,又数月,今办成此座铁厂,当尽其心力所能及者而为之。日省月试,不决效于旦夕,增高继长,尤有望于方来,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
江南机器制造局最早的一批成品,不是轮船,而是***火。1863年11月,钦差大臣曾国藩选派最早留学美国的容闳从美国购进100台机器,由李鸿章奏请清廷全部并入江南制造局,很快就生产出***支、大炮为主以充***用。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原旗记铁厂的厂房就不敷使用了,而且虹口地区时为美国租界,反对在此生产***火,于是1867年8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从虹口搬迁,迁入老城厢以南沿江的高昌庙镇。
“局坞分家”之后
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大清王朝日益没落。江南制造局经费短缺,无力造船、修船,致使船坞长期荒废。1904年冬天,两江总督周馥考察后,针对制造局不景气局面提出整顿方案。经1905年4月奏请朝廷批准,将造船修船部分从江南制造局中划出,船坞单独建制,实行商务化经营,史称“局坞分家”。
船坞划出以后,江南制造局便成为专门制造***火的兵工厂,辛亥***后改称“上海制造局”,1917年又改名为‘上海兵工厂”。1932年9月上海兵工厂停办,机器设备搬迁至杭州和南京、武汉的兵工厂。1937年抗日战争时地址并入江南造船所。
新成立的江南船坞择划归清廷海***部领导,名义上的督办和总办是海***部官员,另聘请原北洋海***轮机总管、德国人巴斯任总稽查,任1887年来到中国的毛根为总工程师。毛根是一名来自英国的机械工程师,先后担任过招商局、英商祥生船厂的机械工程师和英商和丰船厂经理,毛根从英商船厂引进管理模式,并带来一批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举遣散400多名员工,大力推行包工制度,包工工人的人数要比正式工人多一倍左右。毛根和外商有着广泛的联系,凭借着这种关系,多方承接修船造船业务,于是船厂已不仅仅为海***生产,转而面向整个国内外市场。从1905至1911年的6年时间里,江南厂对陈旧的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造,共造了136艘船,1911年为招商局建造的“江华”号,是当时中国所造船舶中吨位最大、性能最好的商用轮船,被造船界誉为长江客轮之冠。
辛亥***以后,北洋***府依然将江南船坞划归海***部,改名江南造船所,不得不继续走商务化经营道路,但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造船需求。1918年,美国***府的一份建造4艘排水量和载货量都在―万吨以上的运输舰定单,为该厂改建提供了条件。交货时,中国近代造船史上第一次建造的万吨级大船――“官府”号的航速达每小时13海里,超过合同中的要求,不仅使美国***府接舰后非常满意,在当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报刊称“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为工厂引来众多中外客商的修船、造船订单。从1912至1926年期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船舶369艘,年造
船产量甚至一度超过当时上海滩老牌的英商耶松船厂!
1926年,有某学校学生参观江南造船厂后写到“该厂位于黄浦之滨;入内门,巨沟临前,沟深约百尺,内无水,而一火船立其中,周身用木撑住,俯视沟中,有数十工人往来如蚁;盖此即为修船处即入金工厂,是厂规模宏大,约七八倍于我校之金工厂,各种车床亦均巨物,为从所未见者。船上所用之引擎等,彼等亦均能制造,无须取给于外人等,令我喜极。”
1927年,江南厂改受南京国民***府隶属后,更名为海***江南造船所。因造船业务日渐不景气,于是局部改建,1931至1937年,先后建成了多架水上教练机和侦察机,1架舰载飞机。1938年工厂遭受日***侵占破坏,但也为侵华日***修造了大量舰船。战后,江南厂利用美国的物质贷款及自身的利润发展工厂,至1949年5月,所拥有的资产达1亿元,但因大量美舰援华,造船业出现了萧条。撤离上海时,又把江南厂的船坞、船台、发电机和主要车间炸毁,江南厂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能力。中共地下***发动护厂运动,一些工人采用磨洋工的方法,应对运输物资到台湾,还有人将2万多张重要造船***纸转移出厂,免遭敌人的破坏。
蓬勃发展的造船业
1949年5月28日,新生的人民***权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1953年2月,改名江南造船厂。翻身后的工人们住上了新公房,还享有职工医院,极大地激发了积极性。1955年在苏联专家委员会***祖鲍夫为首的专家团指点下,江南造船厂开始建造的中国第一批潜水艇“6603”型潜艇。1958年3月,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第一艘5000吨海轮和平28号。1959年,建国后第一艘自行设计,主要材料和配套设备立足国内的“东风”号万吨远洋货轮在江南厂开工建造,这是为发展我国远洋运输事业,改变向国外租船的一项发展计划。万吨轮建造过程中实现了300多项技术革新,工期一年就得以下水。1962年,江南造船厂承担的中国第一台12000吨锻造水压机最终制造成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级的大型设备,它的制造成功,标志着一个国家重型机器制造的发展水平。
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江南造船厂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5年定名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如今根据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总体规划,江南造船厂已被整体搬迁到长兴岛,即将发挥世界级造船基地的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市档案局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