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熙德》是历史上第一部新古典主义悲剧,作者高乃依透过诗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饱含感情与理性道德之美的悲剧故事。《熙德》之所以不朽,以情与理永恒话题之争为内核,复古典雅的语言为外壳,裹以王权毒药诱人下咽,其中蕴含的以“古”为“典”启蒙精神发人深思。《熙德》中人物的悲剧,反映出的是当时社会人性的悲剧。时至今日,人生中的苦难仍在上演,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反观新古典名剧《熙德》,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美感,更是某种警示。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悲剧;《熙德》;悲剧之美
中***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07-02
《熙德》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的成名作之一。1636年在法国巴黎上演,是历史上第一部新古典主义悲剧。《熙德》上演后在民众中反响强烈,而在戏剧界却引发了异常激烈的讨论,我们研究《熙德》便是研究是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起点。《熙德》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世纪的西班牙。女主角施梅娜与男主角罗德里格真心相爱,但各自的父亲却互为眼中钉。罗德里格的父亲要求儿子替自己报仇――杀了施梅娜的父亲。左右为难的罗德里格在杀死施梅娜的父亲之后,不仅伤害了爱人的心,同时又将施梅娜推向理智与爱情的同一选择题。施梅娜最终与罗德里格做出了相同理性的选择,她请求国王帮助她严惩罗德里格。最终,国王想出了让罗德里格远赴战场戴罪立功。待男主角凯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情与理的不幸之美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熙德》在第一幕时,施梅娜就预言道“我担心这巨大的幸福中会出现严重的不幸。”而这不幸,正是以幸福为起点。开篇中,才子佳人的相遇,隐藏着卡斯蒂利亚公主对罗德里格爱的牺牲;男女主角看似触手可及的幸福,却被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无情改写,这股“力”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熙德》中男女主角不断面临着情与理的考验,面对感性与理性的选择。感性代表爱情,理性代表道德。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都是人的天性,人们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戏剧要近情近理,就是要接近真实情感和理性观念。而17世纪时的法国是理性主义哲学当道的。理性主义哲学强调,理性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良知能力,它是人出生以来就带有的,并且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人人拥有理性,人人都有良知。《熙德》中人物无论高低贵贱,皆对事件产生一种判断,迸发出的是***个性的思考体。公主的女仆莱奥诺尔竟会替公主伤感道“刚才我责备你,现在我同情你。”施梅娜的女仆艾尔薇拉指责施梅娜“他害得你失去了父亲,你对他居然还说爱!”看似不符合剧中人物身份的话语,彰显了小人物的存在感,体现平凡人也有头脑,是《熙德》剧中人具有理性思维力的动态表现。人物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选择,折射出人的不同思维面,透过理性思维的普遍性,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价值观的多面之美,立体之美。高乃依将剧中人良知的品性放大,便是将主流道德意识的扩大,既是符合时下人们主流价值观,更是满足了人之初性。以幸福为欲望的起点,究其原因在于人物之“选择”,“选择”为其原始动因。剧中人物内化于心的良知,与外化于行的理性,合二为一产生的某种符合17世纪法国新古典道德标准的“动作”,而这种“动作”产生出的文艺理性之美其意义是永恒的。
如果说理性是永恒的,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成一种“名词”,因为理性是固态的,是一种硬标准,好与坏,是与非,它就在那,不会为事实而改变。罗德里格为父报仇的那种天经地义感,这就是剧中理性选择的体现,若是他选择不报仇,必定是不孝的,不符合良知的。正因为他选择了复仇,才拥有了理性中道德标杆的永恒之美。相反的,爱情是感性的,是需要触发的,是以“动词”形象出现的。爱情是存在于人们感性中的一种欲望,施梅娜与罗德里格无法完婚,公主得不到罗德里格的爱,罗德里格欲自杀赎罪……这些情,都归属于人生中的欲,欲而不得便是苦,这种苦,触碰到便能让人产生疼痛感,令观者动容流泪。剧中公主的自白“爱情若因希望而存在,也就随希望而夭折”,不正是说明爱情是有限的,人欲是有限的,感性也是有限的吗。感性它只存在于当下,是一种动态,可以是进行式,可以是过去式,但绝不会凝成一种固定式。
所以,当我们发现理性思维的永恒性与感性思维的有限性后,不难看出高乃依让剧中人物在关键时刻,总是选择让理智战胜情感,让有限的情感笼罩在理性永恒光环之下。违背自由意志,被道德束缚个人情感,让我们不由得为活在17世纪的人们而叹息。
语言诗般之美
《熙德》的成功,让高乃依享有“法国悲剧之父”的美誉。单看《熙德》的剧本,便会被高乃依诗般的语言魅力所折服。剧本中的每段台词都不长,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学欣赏性极佳。对白中大量使用的排比句,不仅增强了演出时的戏剧性,还十分接地气。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纠葛、内心矛盾都在简短的对话中得以体现,足见高乃依语言精练之美。例如,第一幕第五场中父亲要求罗德里格为自己报仇的一段对话。
狄埃格:罗德里格,你心肠可好?
罗德里格:倘若因父亲而遭受痛苦,我的心肠立刻就会完全变样。
狄埃格:啊,令人欣慰的怒!因我的痛苦而产生的可敬的切肤之痛!从这高尚的怒火中,我认出自己的血统;我的青春在你这来势如此迅猛的热情中复苏。来吧,孩子,来吧,心肝,你这就来洗雪我的耻辱;你这就来替我报仇。
相信狄埃格说出这段台词的时候,就像在朗诵一首壮美悲戚之诗。一方面,诗体般的台词将人物贵族身份显露无疑。同时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为父的怒火无处可消;其次,我既然是你的父亲,你从情感和理智上都应该站在我这边;最后,为父强权的命令你不得不从。父亲大人高尚的情感呼唤与明确的理性诉求逼迫罗德里格没有选择的余地。剧中的对白透过高乃依之笔,在《熙德》剧本中充满了张力、集中和动态的发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高乃依在幼时对于诗歌的喜爱,想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语言,形成了《熙德》中独特的语言之美。
王权毒药之美
《熙德》的主题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智战胜了感情;个人情感服从了国家利益和王权的安排,国家立行是一切的最终主宰。”(《西方戏剧理论史》上册周宁)戏剧是具有教育功能的。《熙德》中的理性象征着王权,以王权为核心的集权主义,便是《熙德》中的理性道德标准意***灌输给受众们的。而《熙德》中的各色人物,无论从身份、语言、命运……各方面都符合“逼真”的要求,符合人的本性,是真实成功的塑造。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熙德》中毁灭的,是情,亦是理。情由心生,情感可以是一种生理反应,它是真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的,否则我们不会感受到痛苦。剧中为情所困的人物,没有一个不痛得撕心裂肺的。爱着罗德里格的公主说“爱情真是个对谁都不放过的暴君”;失去父亲的施梅娜说“我的爱情反抗着我的怨恨”;为了爱情决斗前的_德里格大呼“为了替名誉雪耻,他失去了爱情;为了让情人复仇,他抛弃了生命。”这些情感,都来源于内心,是人最自然,最纯粹的本性之情。然而这类人性之情,在剧中都被逐一毁灭。公主为了头衔而放弃自己心中的爱人;施梅娜为了报丧父之仇反抗自己的爱情;罗德里格为了名誉不惜爱情与生命。《熙德》中对人物感性的毁灭,便是对人之本性的毁灭。
我们再来谈理性。恩格斯曾经说过,法国在中世纪起就是封建制度的中心。《熙德》处在17世纪法国绝对君主制度的中央集权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的维持,强调的是先有国再有家,哪怕是牺牲个人爱情、亲情、友情,换来国家的利益才是理智的,正确的,应该的。而这种应之理性,已不是“人之常情”,更非“良知”,而是“国之理性”,是被王权意识改造后的服从理性。在读《熙德》剧本中,我们不难发现,最聪明最机智的永远是国王。全剧中,国王始终站在至高点审视万物。国王的出现,既拯救了生命,又成全了爱情,还使国家的利益得以保护,拥有一副拯救一切的“万能上帝视角”。然而,在剧本中,公主无法舍身为爱,施梅娜父丧爱人之手,罗德里格被迫远征赎罪。这一切他们又是何苦呢?其中,最大的得益者,正是国家。
一部经典戏剧是剧作家内心深处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治观的体现。能否从善如流,主要由作家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也是作家心灵品格的反映。《熙德》中已有很多古典主义特色标签,这与高乃依进入“五作家社”后范本写作传递法王的意识形态有必然性的联系。统治者网罗大批文人艺士,透过戏剧媒介,将王权意识形态符号化,融合成为戏剧,再进行思想植入。绝对君主制一方面孕育出新古典主义信条,另一方面为新古典主义在法国营造土壤。意识形态好比是一颗种子,埋在封建制度的土壤中,制度为它提供养分,供它发芽、开花、结果。成熟后的果实将结出更多的种子,周而复始,不断地将封建思想植入人心,直至遍布全国。整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将意识形态转化为戏剧符号的过程。“五作家社”扮演的就是“转化者”,而高乃依,正是御用“转化者”,让《熙德》成为一颗封建主义种子。想必,高乃依定是发觉了这颗意识形态的毒瘤,不久后离开了“五作家社”,否则怎会对黎塞留说出:“我的名声是全靠我自己挣来的。”这句话。
17世纪主流哲学思想,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其中强调以人的理性为主导,“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已是将人极端理性化。“他过分强调了真理就在人的理性之中,在主观之中,理性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和艺术的标准。”(《西方戏剧创作论》李贵森)但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下,才使得17世纪的思维方式是理性高于感性的,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中再现的艺术表现手法,即逼真。弗洛伊德说过“文化即是镇压”。为了巩固某一种制度,必然要找到人的本性,将某种文化像血液般输入身体中,久而久之,造成慢性中毒,人便丧失了抵抗力,才好便于统治与团结。而高乃依则是看透了这种本质,在《熙德》中施梅娜和罗德里格的痛苦,难道不会发生在17世纪法国每位公民的身上吗?剧中的结果不具有参考意义(只具有模仿效益),但主人公面临的痛苦却是具有思考意义的,而最终的选择,还是要交给观众自己做。
作者简介:
金诚诚,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研究生,就职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化中心。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评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新古典主义《熙德》悲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