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零余者”在某种程度上是郁达夫人生的真实写照。文章分析了“零余者”的来源和形成、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特性,探讨了零余者对当下的启示。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苦闷
郁达夫在他的作品中提供给我们的零余者形象,与奥涅金等零余者形象相比,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一方面,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不是贵族,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以维持,另一方面,他的孤独与苦闷不是缺乏生活目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对立,来自于他明确的生活目的不能实现。如果说,俄国零余者形象是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产物,那么,郁达夫作品的零余者形象则是平民阶级走向觉醒的结果。
一、“零余者”的来源和形成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余者这一称谓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才开始流行的。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他曾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他也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他对心灵的描写以其感伤和亢奋而著名,他也擅长写对性的苦闷、变态和生的颓废。他的小说充满苦闷:对生的苦闷,对性的苦闷和对社会的苦闷。在当时郁达夫生活的年代里,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在虚无缥缈的社会中漂泊流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基础,这种社会背景是造成“零余者”存在和哀怨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在于他们本身的纠结,一种壮志难酬的悲哀和远离故土的忧伤,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彷徨和软弱不能的无奈。
二、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特性
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几乎都留学在国外,大都过着灯红酒绿的沉沦糜烂、荒芜邪乎、不义***乐的糜烂生活。他们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经世致用;他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身体力行。在经济上,他们自己无法养活自己,只能靠***府的补贴,家里的接济,或者是隔三差五的典当不值一文的旧货,他们总是抱怨,不满足却又沉溺于现状。在感情上,一方面,他们长期远在他乡,远离家乡和爱人,常常沉迷于性幻想与渴望之中,可望而不可求,因此在外花天酒地,缠绵于酒家女之间;另一方面,当时的婚姻多是包办婚姻,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零余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因此,在婚姻上他们认为自己的人身自由和婚姻自由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但是软弱的他们又无力反抗和抵制封建制度,因而又忍气吞声的默认低头。在社会中,地位卑微,与社会势不两立,饱经沧桑却无法改变自身命运,过着凄苦无奈的生活。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1、生的苦闷。
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不是贵族,也不是高帅富,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以维持,因此在各种压力下形成了生的苦闷。不仅如此,他们大都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无法着手于眼前,不能屈伸自如。他们在社会上总是一个懦弱的受难者,不甘于无能却又无力改变,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社会上他们胆小不敢言,但是在家里他们却脾气暴躁,是一个凶恶的暴君。如在《茑萝行》中,郁达夫这样描述主人公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到:“我在社会上受的***,欺凌,侮辱,我都要一一回家来向你发泄的。”从这句话中体现了他们的软弱和脾气。更甚,他们不屑于所从事的工作,却总是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不但没有醒悟,反而觉得“吃软饭”是理所当然。这是他们生的苦闷。
2、性的苦闷
他们在情感上,多情且感情脆弱,不堪一击,这可能与郁达夫自身有关系。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就逝世了,由母亲一个人维持着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郁达夫从小身体羸弱多病,这养成了他犹豫、情感脆弱、多愁善感、性情孤僻的个性特征。我想郁达夫的某些情感性特征体现在“零余者”形象上,也可以说是“零余者”或多或少的阐释了郁达夫的个性特征。加之处于青春期的他在留学日本期间还经历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苦闷,即性的苦闷。郁达夫天性灵敏孤僻,并切身感受到心灵痛苦,因此只能讲自己所经历的挣扎和心灵痛楚写在零余者的身上。如《沉沦》中的“他”,放映了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各种冷遇和心路历程。主人公想追求异性、渴望友谊和爱情而不可得,遂发展成性变态――自读、窥浴、偷听野合、***妓,但最后又因不能承受自我的道德谴责而投海自杀。
3、社会的苦闷
他们在解决问题上,大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总是一味的指责和埋怨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不公的遭遇。他们痛恨,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现实社会,往往和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遇到挫折只能忍让和退缩以求自保,无法直面惨淡的人生,也做不到“真正的勇士”。在郁达夫留学日本后,他深深感受到了日本民族对中国人的歧视和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如《沉沦》的结局,主人公是选择在窘迫的生涯中自尽,并且在自尽中还不忘发出无力又绝望的呼唤:“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他们生存在一个无法容纳他们的社会中,他们毫无存在感,一方面接受新知识的洗礼,另一方面仍然逃不过封建制度的束缚。在面对挫折时,他们缺乏面对的勇气,他们经不起任何打击和压力,他们习惯了顺利和被保护,因而在社会上无法自由生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零余者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社会的因素让世人给予他们同情,但是现实的因素却给予他们残酷,让苟延残喘的他们经受着社会苦闷的鞭笞。
三、零余者对当下的启示
零余者形象的特性与共性对当下的人们也是有所启示的。对于“零余者”的阐释,我想,不仅可以理解为“多余的人”,也有可能理解为“什么都没有的人”。虽说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是“五四”时期特有的形象,是“口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于世无补”、“自卑颓唐”的社会的“多余人”。他们沾染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病,穷愁、彷徨苦闷、愤世嫉俗、感伤忧郁、敏感内向、自卑孤傲。对于郁达夫的“零余者”他只是存在于上个世纪,但是“零余者”这个鲜明形象,当下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零余者”。零余者的特性在于警示现世,启迪大众。
注释:
1、普希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2、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参考文献】
[1]郁达夫著.大家小集郁达夫[M].花城出版社,2003
[2]曹万生主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郁达夫.沉沦(短篇小说集)[M].泰东出版社,1921
[4]郁达夫.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M].上海春野书店,192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