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问题
酶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会使酶蛋白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去活性。当酶蛋白处于最适温度和彻底变性的临界温度之间的温度时,酶的活性会降低,如果再让酶蛋白恢复到适宜的温度时,酶的活性将会如何变化呢?
二、提出假设
酶蛋白的变性主要是高级结构即酶的空间结构发生的改变,即主要是氢键、离子键、二硫键等次级键被破坏,致使肽链松散,变为无规则卷曲状,从而失去活性。因为酶蛋白变性时,其一级结构即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变,据此推测,如果使酶蛋白变性的条件不是过于剧烈时,再让其处于适当条件下,酶蛋白的活性还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恢复功能。
三、实验验证
α-淀粉酶的高温复性
1.所选α-淀粉酶作用温度范围60~90℃,最适宜作用温度为60~70℃,作用pH范围5.5~7.0,最适pH为6.0。
2.实验步骤:
注:“+”表示有;“-”表示无;“+”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冷却后放置2.5个小时后,E组第10号中淀粉也分解完全。
四、结论
α-淀粉酶在100℃及以下的温度中的变性,可以在适宜的温度下恢复活性。
五、知识拓展
1.酶蛋白的变性
酶蛋白的活性部位分为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前者负责与底物结合,决定酶的专一性,后者负责催化底物键的断裂以及催化新键形成,决定酶的催化能力。酶的活性部位是一个三维实体,是由酶蛋白的一级结构所决定并且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形成的。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甚至位于不同的肽链上,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空间结构上相互靠近。可以说没有酶蛋白的空间结构就没有酶蛋白的活性部位,即没有酶蛋白的活性。
当酶蛋白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其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致使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发生改变,但并不导致一级结构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酶的变性。酶蛋白变性后分子性质发生改变,如黏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结晶能力丧失,旋光度和红外、紫外光谱均发生变化。
2.使酶蛋白变性的因素
能使酶蛋白变性的因素很多,如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胍、去污剂、三氯乙酸、有机溶剂、高温、射线、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但不同种类的酶蛋白对各种因素的敏感性不同。
3.酶蛋白的复性
因为酶蛋白的变性主要是高级结构的改变,而其一级结构并不改变。因此,如果其变性条件不是过于剧烈,那么在适当条件下还可以恢复功能。例如胃蛋白酶加热至80℃~90℃时,失去溶解性,也无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如果将温度再降低到37℃,则又可恢复溶解性和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再如核糖核酸酶,该酶中所含四对二硫键及其氢键,它在β-巯基乙醇和8M尿素作用下,发生变性,失去生物学活性,但是变性后如经过透析去除尿素,β-巯基乙醇,并设法使巯基氧化成二硫键,酶蛋白又可恢复其原来的构象,生物学活性也几乎全部恢复。根据蛋白质结构与变性程度和复性条件不同,复性会有不同结果。有时可以完全复性,恢复所有活力;有时大部分复性,但保留异常区;有些蛋白结构复杂,有多种折叠途径,若无适当方法,会生成混合物。当然随着变性时间的增加,条件的加剧、变性程度也会加深,就会达到不可逆的变性。
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多数酶在60℃以上开始变性,热变性通常是不可逆的,少数酶在pH为6以下变性时不发生二硫键交换,仍可在适宜条件下复性,如α-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多数酶在低温下稳定,但有些酶在低温下会钝化,其中有些酶的钝化是不可逆的。如固氮酶的铁蛋白在0~1℃下15小时就会失活。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温度升高时,与一般的化学反应一样,反应速率加快,一般而言反应温度每提高100℃,其反应速率即为原来反应速率的2倍。另一方面由于酶是蛋白质,随温度升高,酶蛋白会逐渐变性而失活,进而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下降,酶蛋白所表现的最适催化温度是这两种影响的综合结果。也就是说,在酶促反应的最初阶段,酶蛋白的变性尚未表现出来,因此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高于最适温度时,酶蛋白变性逐渐突出,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的效应将逐渐为酶蛋白变性效应所抵消,反应速率迅速下降,因此表现为最适温度。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物理常数,常受到其他条件如底物种类、作用时间、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影响而改变。由于温度使酶蛋白的变性是时间累加的,一般来讲,反应时间长,酶的最适温度低,反应时间短,则最适温度就高。因此只有在规定的反应时间内才可确定酶的最适温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