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们曾先后在门诊见到由青霉素肌内注射及破伤风血清预防注射***所致类Arthus反应各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15岁,学生。因咽痛、发热(37.8℃)伴有轻度咳嗽来诊。体检:除咽部充血外未见异常,白细胞计数6.4×10/L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利巴韦林颗粒100mg,每日3次口服。同时肌内注射青霉素钠80万单位,每日2次。注射前青霉素皮试阴性,连续***4天。首先发现注射局部瘙痒,继而出现红斑、肿胀,直径8~10cm大小类圆形斑块状浸润,疑为过敏反应而停用青霉素局部注射,改服阿奇霉素0.25g,每日2次口服。局部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经一般抗过敏***,5天红肿消退而愈。
例2:患者,男,17岁,学生。因运动中不慎跌倒,右上胸部皮肤挫伤,在校医院局部清洁创面后,给予破伤风血清预防***。注射前破伤风血清皮试阴性。但从第3天开始,左上肢臂部三角区注射局部出现奇痒,继而出现红斑,肿胀,并有向周边扩张趋势。同时,破伤风血清皮试部位皮丘亦见扩大,直径>1.0cm,遂来我科就诊。体检:右上胸部局部注射部位见有约10cm×12cm大小红斑、肿胀,但无全身反应(发热、关节痛、荨麻疹及巴结肿大),诊断为类Arthus反应。给予地塞米松5mg,加入0.9%Nacl溶液250ml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根据病情递减剂量,同时进行抗过敏***及局部3%硼酸溶液湿敷,经1周***,红斑、肿胀消退,平伏治愈。
讨论
类Arthus反应,系指由血清或非蛋白质药物,如青霉素等局部肌内注射引起红斑、肿胀、出血、甚至坏死等与Arthus反应类似的局部炎症反应,为Ⅲ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局部免***复合物病。其反应与一般药物过敏反应不同,在第一次给药后,即使不再给药,经过一定潜伏期,形成的抗体与仍存留在血液中的抗原起反应,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 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C3a、C5a和C3b),使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血小板活化,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炎症反应。轻者局部充血、水肿,重者发生出血、坏死等组织损伤。
本病开始于注射局部瘙痒,继而出现红斑、水肿,为其首发症状,常为过敏先兆。此时易被医护人员忽视或误诊。上述两例类Arthus反应,分别由青霉素和破伤风血清局部注射引起,出现红斑水肿性斑状浸润,伴有瘙痒。经抗过敏***,局部对症处理,尤其给予糖皮质激素***,皮损较快消退而愈,其病史及临床表现完全符合类Arthus反应。
由青霉素、血清类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临床比较常见,而其皮试仅能检测I型变态反应,对由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类Arthus反应无预测意义,易被临床忽视。因而用药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尤其是药物过敏史。在***中要时刻注意反应先兆,及时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类Arthus反应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