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瓦半岛波尔邦达尔的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他从小受印度教思想熏陶;1889~1891年在英国学习法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并受到基督教、托尔斯泰思想的影响;1893~1914年在南非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中首先采用“非暴力抵抗”的斗争策略,以后逐步形成了非暴力抵抗的思想体系;1915年回国,受到印度资产阶级的欢迎,被称为圣雄甘地。其非暴力的主张深得资产阶级和国大***稳健派的支持。
甘地否认自己发明了什么主义或学说,但人们在谈论甘地思想体系时,习惯地称之为甘地主义。甘地主义概括起来由哲学、***治、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构成。甘地认为“神就是真理和爱”,“真理就是神的定义”,把神看作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有生命的精神。他宣扬真的爱必须符合真理,要求人们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人类、爱生物。他主张以祈祷、绝食、苦行等神秘主义形式作为领悟真理和神所要进行的自我净化的手段。他的哲学思想充满着神秘主义的色彩,但有利于团结不同种姓,不同民族和不同的人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甘地***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行自治,进而脱离英国而完全***,他认为实行印度自治的斗争策略是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他认为印度文明包括三个要素:耕种的犁、手纺车和印度教哲学,而他提出的“回到纺车去”是他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甘地的社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张发扬民族文化,注重民族教育,推广印地语,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还主张,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印度人口过剩问题。此外,他反对种族歧视,致力于加强印度教徒和***教徒之间的团结。
甘地和甘地主义对印度民族***运动的发展既有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对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方式体现了甘地领导***斗争的策略性。当时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他提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种族混杂、多样、种性隔离和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众神归一”,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而团结起来进行有效的反英斗争。同时他提倡非暴力,一方面使披着民主、自由外衣的英国殖民者奈何不得,另一方面防止了在俄国十月***影响下,工农运动的发展危及资产阶级的利益。
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目标是由“自治”到“***”。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达两个多世纪,统治力量强大,要一下子使用武力实现***并不现实,反而会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击。所以,这种由“自治”到“***”的策略其实是一种务实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还应看到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体现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性,从历史上看,自从英国殖民者踏上印度这个文明古国的土地,印度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斗争。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殖民者的压迫,因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首先体现了***性和斗争性。它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然,“非暴力”作为和不可更改的斗争原则,也具有明显的弊端。因为“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虽然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这限制了人民的***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而一味的“非暴力”不仅延长了人民斗争的时间,而且也很难实现印度的***。正确的方法应当是“非暴力”与暴力穿行,持久斗争与短促斗争有机结合。
尽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甘地本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印度最终的***与甘地及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分不开的。甘地作为“圣雄”和“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其功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评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