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为描写爱情的著作,都是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名誉的著名作品。本文从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悲剧情节冲突、悲剧人物和悲剧结局等几个个方面,运用平行比较分析法,对两部爱情著作进行分析,从探究《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欣赏中西方悲剧。
【关键词】比较异同;中西方悲剧
一、引言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因素的不同都会使悲剧表现出不一样的感觉。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几乎是家喻户晓,它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祝》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因为家族宿仇,两人的爱情无法顺利的前进,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想方设法,终是给人们留下多少遗憾。
《梁祝》与《罗朱》两部著都作表现了封建与反封建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赞扬了男女主人公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个性的***、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将对此进行具体的阐述。
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悲剧情节
《梁祝》故事相传发生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女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不知英台是女性,一直以兄弟相称,而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后来,经师母提醒,山伯才明白英台的真实身份,悔恨不已而去提亲,只因祝家对门户的要求,不满意梁家的贫困而拒绝梁山伯的求婚,执意将女儿嫁给太守之子马文才。在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封建社会,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会成为悲剧。
《罗朱》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城,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其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他们都知道彼此是仇人之子,这样的爱情是危险而无法结合的,但是他们仍大胆相爱,仍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他们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他们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所以注定无法结合。
黑格尔认为,悲剧中相互对立的人物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中国悲剧在表现悲剧冲突时,常常将偶然性与必然性结合在一起。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实现统一的,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完成统一的。中国悲剧因为人物自身完美,所以对悲剧的发生不承担什么责任,往往容易一概倭过于外在的邪恶势力。没有两种合理伦理力量的冲突,是正反力量的斗争。
在《梁祝》中矛盾冲突的动力和内容都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斗争。情节中安排了两次戏剧冲突来写梁祝的爱情命运。第一次是梁山泊的提亲,代表了平民百姓与封建贵族的矛盾。祝员外代表着封建势力,梁山泊与祝员外的矛盾是两个阶级的矛盾,面对强大势力,梁山泊选择屈服,最后相思而死;第二次戏剧冲突,是英台与父亲的斗争,代表了封建社会妇女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当父亲强迫她嫁给马文才时,英台开始不从,当她听到山伯病死的消息看后,万念俱灭,心如死水。同意嫁给马文才,但要求出嫁时花轿经过山伯的坟地祭拜。这时的矛盾冲突升级为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矛盾,同时也将整出戏推向高潮。
在《罗朱》中,悲剧冲突的动力和内容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和以双方家族为代表的顽固的封建势力冲突。《罗朱》的爱情悲剧在于,罗朱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的合情性与各自的封建家族为了捍卫家族的尊严,巩固家族利益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两种伦理力量,就本身而言都是合理的。而罗朱以身试法,违反了游戏规则,这是对封建家族权威的挑战。当发生冲突时,他们所代表的力量又使各自陷入罪过和不义中,他们确实都有理由,却都无法做出让步。这样必然会引起悲剧的结局。这种悲剧显得壮烈和伟大。
三、悲剧主人公的身份性格
西方的悲剧一般都是伟人的悲剧,就是说,戏剧的主人公都是身份高贵的人物。西方悲剧人物一般都是进攻型的,具有一个明确的意志,整部剧作通常是主人公的意志扩张和实现,悲剧之所以出现,一般不是由于主人公无法生存,而是他想主动去挑战极限;而中国悲剧从它一开始就与西方的悲剧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它主要描述的是平民百姓的遭遇,剧中绝大多数是市井、田庄中的小人物,处于被打击或被欺凌的位置,是一种平民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时代的新生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他们身上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朱丽叶和罗密欧在舞会上相遇后,就恋恋不忘,看她的对白:“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1]。从这里我们看出,朱丽叶深深的被罗密欧吸引,她愿意不顾一切的和他在一起,只要罗密欧表个态或许不要也会勇敢向前。很喜剧,罗密欧正站在角落偷看心上人朱丽叶,在听到她的独白时说出了:“那么我就听你的话……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2] 。面对罗密欧的情话,朱丽叶不断抒发对罗的爱意,她说“……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3]他们不顾一切,尽管舞会前朱丽叶说:“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4]但是热恋中的他们在窗口以身相许,共订鸳盟,决心冲破家族的仇恨,结成百年鸾凤。所以,第二天的下午,竟自到教堂举行婚礼。当因偶然的事件发生,罗米欧被逐时,他们难舍难分。正是这纯洁、真挚的爱情,使他们一方罹难,另一方不愿贪生,双双殉情,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他们大胆,敢爱敢和礼教家族做斗争,他们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他们是值得人赞颂的。
相比之下,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不同了,他们三年同窗攻读,对彼此甚是了解,只是由于英台的女拌男装的特殊处境,使她局于男女之限而没有道破。但是,从她的十八相送的唱词可以看出她对梁的深情。祝英台唱:“梁兄情意实难忘,亲身送弟下山岗,兄攻书伯母在家谁奉养?为何不娶一妻房?”[5]“一句话问得我无言讲,他怎知我是女红妆,本该把终身事儿对他讲,猛想起临行时父命有三桩,事要三思休鲁莽,话到舌尖暂隐藏。”[6]欲言又止的她,我们可以想得出英台心理斗争的厉害,只怪山伯不懂她女儿身。请看下面一节唱词:
梁:贤弟,你为什么长叹呢?
祝: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唉!你看。
梁:微风吹动水汤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梁:配鸳鸯,配鸳鸳,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7]。
这里英台是有心思,而山伯却是无心思只为唱和,所以英台常常叹息,后面说:“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8]这句话也许就为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英台是女儿身,在那时代是不能去学堂上课,但因祝家无男儿,英台扮男装亦无破绽,所以祝父才会答应,临行前也告诫英台三桩事,其中就有不外诉女儿身。如果,祝英台是朱丽叶,那么她和山伯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凄故事。也许,他们会私定终身。其实,他们算是私定终身了的,“祝九妹”就是一跟红线。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英台终究无法违背父命告诉山伯实情。以致后来山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匆忙上路,日夜兼程,一心赶回去和自己的意中人相会。但无情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当场忧愤成疾,不久离开人世。英台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也生不能成夫妻,死也要同坟台,最后以死相报。他们的爱情故事与罗米欧与祝丽叶一样,传为美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寻求自由幸福的爱情。
四、悲剧结局
西方悲剧的高潮在结尾,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彻底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的印记,一般都是毁灭型的,以逆境作结。悲剧的结尾十分轰烈,主人公最后的命运悲剧总能给观者以深思。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在过程当中,悲剧最后大多只是一个收场和交代;中国悲剧区别于西方悲剧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讲究“有团圆之趣”,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祝》中,山伯死后,英台含恨被迫出嫁时,执意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的哀恸感动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墓中,墓复而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双双化为蝴蝶,在人间翩跹入舞,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生前的苦苦相恋,最后终于“如愿”在一起了,化作很有寓意的一双蝴蝶。这是最理想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很赋有神话色彩,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结局的“团圆美”。这种“团圆”的结局很符合我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罗朱》中罗朱的双双殉情,却让人觉得心有不甘。其实,这样的结局是早已注定了的。虽然他们的死亡带有偶然性,但世代冤仇决定了他们悲剧的必然性,正如莎士比亚学家莫洛左夫所指出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分别属于两个世代为仇的古老的封建家族,这两个年轻人的纯真爱情与两大家族的世仇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之间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冲突。两大家族之间的世仇注定了罗米欧与朱丽叶要遭到厄运――以死殉情是他们的必然结局。他们的痛苦与灾难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使人震惊、叹惜,同时,他们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民族的性质是属于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8] 。
五、结语
尽管中西方悲剧悲剧人物有着本质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各自的文化紧密相连。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通过任何一部悲剧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所折射的精神以及精神背后的强大的历史动力。一个时代文化背景又决定了悲剧的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我们只有认真考察文化背景,才能对中西方的悲剧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参考文献:
[1]《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在花园的独白
[2]《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在花园里偷看心上人,回复朱丽叶的独白
[3]《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的对白
[4]《罗密欧与朱丽叶》舞会前,朱丽叶的独白
[5]《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祝英台的唱词
[6]《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祝英台内心独白
[7]《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英台对山伯自己是女儿身的暗示
[8] 莫洛佐夫《莎士比亚传》;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邵芳菲《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比较文学新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