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指数:
原生态指数:
人文指数:
观赏指数:
近年讹传一个说法:“普洱是云南南部产茶区的茶叶集散地,当地其实不产茶。”此次板山之行,不但有力反击了这个错误观点,同时还表明:板山是古六大茶山之源。
板山位于宁洱县勐先乡境内,是清代普洱府最大的贡茶主产地。向导是一位肤色黝黑的哈尼男子,他自豪地宣称:“板山三步一古茶、五步一古茶,我从小看着古茶长大。但对于外地人来说,还得看有没有缘分!”我心想,这话有点玄乎,莫非那茶树是通了灵性?居然能识得山里山外的访茶之人?
话未出口,身边一干人等早已点头称是。同行的一茶农举例说,在他爷爷小的时候,就在板山的密林深处看见过一棵遮天蔽日的大茶树,至少得四、五个人才能围抱,后来也有多人见过此树,都觉得那茶树的枝叶间流溢着仙气,可再后来就没有人见到过这棵树了。“我爷爷找了它一辈子,最终给我们留下也只是一个传说罢了!”说这话时,我注意到他的眼中包含着遗憾,如一朵驱之不去的云。这种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禁在心中默默祈祷,但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于茶有缘的人。
为何说板山是古六大茶山之源?清雍正十年(1732年),板山茶农不堪官府压榨,揭竿反抗。这年秋天,清***血洗板山,茶树遭受大量砍伐,板山茶农被迫纷纷南迁至版纳,和石屏茶商共同开辟创造了古六大茶山。可以说,没有板山,就没有古六大茶山。
我们此行的第一目的,就是去探访野生大茶树。没走多远,密林中闪出一块空地,只见那空地上散落着几个大石头,形如锅底,上面长满了苍绿的苔藓。向导告诉我们,石中最大的那个是孔明石,相传三国的时候,诸葛亮派兵从濮人住的地方挑茶籽回内地栽种,装茶种的麻袋被荆棘划破,茶种一路洒落在板山的山头山箐间。茶山箐是茶籽落得最多的地方,所以那里大茶树最多。诸葛亮发现麻袋破了,便命令士兵就地缝补麻袋。那时,诸葛亮就坐在这块石头上看着他的士兵缝补麻袋呢!
就在离孔明石不远的地方,我们真看到了一棵茶树,尽管还不能称大,但却枝繁叶茂,很是让我们兴奋了一阵子。同伴们有的照相,有的采几片叶子,小心翼翼地夹在笔记本当中。向导见我们如此流连,笑着说“这才遇到茶孙呢!快走吧,真正的大茶树等着你们哩!”
树林更加浓密起来,所有树木的枝干上都挂满了长长的树苔,山坡上满眼都是长着“绿胡子”的树,在这片空气清新的山谷里还长满了数不清的桫椤,它们那巨型梳子般的枝叶,颇有几分霸气地舒展开来,尽显着它的王者风范。然而,就是在它的领地里,一棵千年大茶树卓然而立,枝干遒劲,绿叶纷披。
向导将我们带到茶林的中心地带,这里的一些茶树已经长成了小乔木。在生满野草的空地上,我们看到了几处断壁残石,不用说这就是向导所说的“老瑶人”住过的地方了。我们几个人中,并没有谁对考古学有所涉足,但此刻,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专注。我注意到了一块方石,它静静地躺在地上,差不多被一蓬荆棘给淹没了。我发现这块石头周身布满了人工打制的痕迹,方方正正的,极像当地人家的柱石。我将这个想法一说,立刻得到大家的认同,并且,很快我们又在离它几步远的距离外发现了半截用石块垒成的墙,柱石一说仿佛就此得到了验证。
更让人兴奋不已的是,在石墙的右边,一片横七竖八的藤蔓和杂草中间,又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蓄水池。这就更加证明了在这片茶园中确实有人居住过的推想。但问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居住于此地?为什么要抛弃自己辛苦开辟的茶园?他们又迁徙到了何方?我倚靠着茶林深处的一棵茶树,手中托着几尖刚发出的嫩芽,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思。我不禁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些书籍,于是关于板山,关于眼前这片茶林的历史和故事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此刻,我抚摸着身边的一枝一叶,遥想着当年,那些被称作“瑶人”的茶农们,就在这里垦荒、播种,用眼前水池里的水育苗、灌溉,以倾心的劳作成就一片茶园赖以生存。遥想着他们与自己的家园挥泪告别的情景,万般感慨涌上心头,真是“瑶人”不知何处去,只留得断壁残石、荒原古茶,以及此去经年的岁月演化而成的残基上的树木,在亘古不变的风中,默默地讲述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晃荡小贴士:
① 茶山位置:板山位于宁洱县勐先乡、普义乡、黎明乡三乡交界处,距离县城75公里。(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板山基地)
② 交通状况:弹石路,土路,路面较为狭窄,需用越野车代步。
③ 游览时间:无门票,游览全程大概需要5小时左右(看古树茶步行进入需要一天时间)
④ 风味特产:可在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内提前预约用餐,生态猪肉、野菜、野生菌。
⑤ 周边景点:茶庵堂茶马古道、那柯里驿站、困鹿山
⑥ 城区景点:民族团结园、茶源广场、普洱山、东塔公园、文昌宫门楼、民族茶艺馆
⑦ 城区住宿:茶乡大酒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板山:古六大茶山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