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和平均住院日三个指标是医院工作效率与管理情况的晴雨表。其中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是直接反应病床利用情况的主要指标。病床是医院收治病人的基本装备,是医院规模的计量单位,也是医院经济效益的基本核算单位。分析和评价病床的使用情况对评价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病床使用率是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占实际开放总床日数的百分比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二)病床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间内平均每张病床出院人数
病床周转次数(全院)=出院人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病床周转次数(科)=(出院人数+转往他科人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三)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的关系
病床使用率是反映病床利用情况的指标,使用率低说明病床有空闲,利用不充分,使用率过高也不好,太高说明病床负担过重,影响病房管理给医疗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但是病床使用率只能说明病床工作的一般负荷情况,还不能完全说明病床工作效率。如一个病人长期不出院,从病床使用率看是高的,病床没有空闲。然而不能认为病床工作效率高,因为它只为一个病人服务。因此,全面分析病床工作效率,必须把病床使用率与病床周转次数结合起来评定。如果一个医院或一个科室病床使用率长期过高或过低,可能是病床设置与医院任务不相适应,应考虑调整。目前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病床使用率高,则病床周转次数必定高。其实不然,二者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使用率、周转次数均高;二是使用率低而周转次数高;三是使用率高而周转次数低;四是使用率低而周转次数高。
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门诊和病房配合,病房管理情况、入院病人疾病分类情况等。
我院总体是使用率、周转次数都高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受医院规模、床位限制。按照上述四种情况,我院2010年1-4月各科实际情况如表1所示:
医院平均值(病床使用率114.25%,周转次数8.92)
分析:从表中同样可以看出各科室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并不是同高或同低的一致性关系。使用率、周转次数均高,反映出床位满足不了病人需要,加床严重,医疗质量会因种种因素的制约呈下滑趋势,应考虑适当增加科室的固定床位,保障病人的有序***,这既是我院整体面临的实际困难,也是大部分科室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使用率高而周转次数低,说明病人住院时间长,慢性病人、重症病人所占比例较高,可以在病人满意的前提下加大***力度,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动员病人及时出院,从而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周转,提高病床工作效率。使用率低而周转次数高,说明出院者平均住院日较短,病床周转快,使用率较低,则病床未得到有效利用,供大于求,造成资源的浪费。使用率、周转次数均低,说明科室床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病床和工作人员处于空闲状态,一般受病种的制约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医院没有科室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均超过医院总体水平的,剔除眼科后也只有心病科一病区,应该说医院科室床位利用率还有提升的空间。周转次数院内考核不应该统一标准,妇产科、儿科、外科受病种影响本身特点就是周转快,康复科、肾病等慢性病人多周转慢一些,可以依据各科室制定具体的标准。
二、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
(一)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据此得知:直接影响平均住院日高低是出院总人数和出院者占用床日数两个时期绝对数。出院人数与平均住院日成反比,出院者占用床日数与平均住院日成正比。
(二)从医院统计指标定义以及其体系构成的角度来看,在开放病床不变的条件下,病床周转次和病床使用率的高低也影响着平均住院日的长短。
根据医院统计指标定义,在相应的一段统计时期内,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近似等同于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可以得出计算平均住院日的变形公式: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病×日历数/床周转次。
单纯从指标上分析,平均住院日也可以说由病床使用率病、病床周转次决定。不能靠压床或是单纯提高使用率,其结果只会使平均住院日增高而使单位床日的“含金量”降低。而单纯强调降低住院日,即不符合医疗的客观要求,也不能增加医院的实际收入。因此,降低平均住院日应建立在加快病床周转次,提高使用率二者兼顾的基础上。具体操作上可以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使用率指标,减少平均住院日,加快周转,提高病床的利用率。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徐洁.论床位使用率和周转次数的关系[J].中国病案,2007(8):19~2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病床使用率、周转次数和平均住院日的关系分析